淺談雲端計算在企業IT架構的應用
雲端計算起源於大型網際網路企業,成本和指數級的業務增長壓力使他們非常關注於IT資源的利用率和應用的可擴充套件性。雲端計算動態的、可伸縮的、基於網際網路的IT服務交付模式很快產生共鳴,得到政府、企業和IT軟硬體廠商等的一致認同。大家一致認為雲端計算將是繼PC革命、網際網路革命之後的第三次IT革命。

1 雲端計算概述
雲端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充套件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硬體、平臺、軟體)。提供資源的網路被稱為“雲”。“雲”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充套件的,並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充套件,按使用付費。這種服務可以是IT和軟體、網際網路相關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務。
2 企業IT架構
指支援企業業務運營的一整套資訊系統的架構,完整的IT架構應該包括:
各業務應用系統,比如PDM、SCM、CRM等;
支援與執行上述各應用系統的中介軟體軟體、資料庫軟體、作業系統等;
上述各軟體系統執行的硬體設施,比如伺服器、儲存裝置等;
支援上述系統被正常訪問的各種網路裝置、機房環境設施等;
保障上述軟硬體系統安全執行的安全設施,包括各種軟硬體級別的防火牆、防病毒、防攻擊工具,安保措施、供電保障等;
保障上述所有裝置與措施正常運轉運營的一整套IT組織與IT管控體系。
3 企業IT架構面臨的核心問題
企業軟體和網際網路有很多差異,本質的區別在於企業必須直面其“遺留系統”,企業必須保證其核心應用系統的穩定,導致其核心應用系統的生命週期會很長,企業計算環境和IT架構建設存在如下問題:
不同的應用系統擁有不同的基礎設施(硬體)和應用基礎設施(中介軟體);
每個新應用都要建設一個新企業計算環境,建設週期長;
基於峰值規模設計,系統資源利用率低;
擴充套件困難;
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運維成本高。
4 解決的思路
在雲端計算概念普及之前,企業已經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解決的思路:
在基礎設施層:虛擬化,利用虛擬化的基礎設施提高物理資源的利用率和供給速度。
在應用基礎設施層:SOA化。在SOA中所有功能都定義為服務,有的服務都是獨立的,他們就像“黑匣子”一樣執行,外部元件既不知道也不關心它們如何執行他們的功能,而僅僅關心他們是否返回期望的結果;介面是可呼叫,在體系結構的層面上,服務究竟是本地的還是遠端的,是用什麼協議來呼叫或需要什麼樣的基礎架構元件來連線,都是無關緊要的。服務可能是在相同的應用程式中,也可能是在公司內部完全不同的系統上,還有可能是在用於B2B配置的合作伙伴的系統上的應用程式中。
在應用層:集中化。比如原來是一個地市分公司建設一套OA系統,後來是整個省公司只建設一套OA系統;原來結算在每個省公司進行,後來全部集中在集團處理。
5 雲計算出現後,企業實現IT架構的思路
在基礎設施層:從虛擬化進一步擴充套件到IaaS。相比於虛擬化,IaaS增加了共享的資源池、自服務及統一的管理、監控和計量。
在應用基礎設施層:基於SOA架構風格上逐步將應用遷移到PaaS平臺上。PaaS是雲環境中的應用基礎設施,因此PaaS也可以說是中介軟體即服務,中介軟體的型別非常多,事務型中介軟體、訊息中介軟體、遠端過程/物件呼叫中介軟體、應用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ESB、BPM等等。在傳統On-premise部署方式下用到的中介軟體在雲部署下也是要用到的。Gartner 把PaaS 分成兩類,APaaS和IPaaS——APaaS主要為應用提供執行環境和資料儲存,能夠將On-premise下部署的簡單三層架構的應用直接部署到APaaS;IPaaS則主要用於整合和構建複合應用。
在應用層:企業會考慮更多地直接使用一些SaaS應用。由SaaS提供商為企業搭建資訊化所需要的所有網路基礎設施及軟體、硬體運作平臺,並負責所有前期的實施、後期的維護等一系列服務,企業無需購買軟硬體、建設機房、招聘IT人員。而是終端客戶根據自己實際需求,通過網際網路向廠商定購所需的應用軟體服務,按定購的服務多少和時間長短向廠商支付費用,並通過網際網路獲得廠商提供的服務。使用者不用再購買軟體,而改用向提供商租用基於Web的軟體,來管理企業經營活動,且無需對軟體進行維護,服務提供商會全權管理和維護軟體,軟體廠商在向客戶提供網際網路應用的同時,也提供軟體的離線操作和本地資料儲存,讓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其定購的軟體和服務。即可通過網際網路使用資訊系統,便於使用者通過網際網路託管、部署及接入,從而根據使用者實際業務情況進行系統搭建及應用。
6 結語
雲端計算是目前IT領域的熱點,企業的IT系統架構如何實施雲端計算化主要目標是提升IT資源的利用率、降低IT成本,促進企業IT建設從粗曠型方式到集約型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