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就像升級打怪,4個實戰技巧讓你“寫什麼都很棒”!
小白第一次寫文案,真是各種無措,都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下手,只好看大神的經驗,然後自己琢磨。
幾乎所有以寫作為職業的人,都會遭遇這樣兩個階段性困境:一開始是不知道如何下筆的“迷惘期”,接著是寫太多反而“沒感覺了”的“怠倦期”……

文案創作就像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而上述困境就是必須要穿越的兩個“關卡”,每一個“關卡”的雷區截然不同,文案想要成功通關,就需要一份寫滿實用技巧的“攻略”。
下面小編將自己收集來的文案寫作技巧給大家分享分享。以下技巧,歡迎身處不同階段的文案對號入座隨意取用。
一、迷惘期:主動感染“資訊焦慮症”
作者進入迷惘期的一大特徵就是:腦袋空空,筆頭空空,不知道寫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寫。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是因為缺乏寫作技巧才導致這樣的僵局,卻忽略了一個更致命的原因:我們壓根就沒有建立一個健康的資訊“輸入-輸出”迴圈系統。
對文案創作者而言,保持龐大的資訊攝入量是必須的。幻想一下,我們的腦中都有一座資訊“蓄水池”,如果我們只會一味地放水而從不蓄水,那它勢必難逃空空如也的命運。用一句小學生都懂的道理翻譯一下就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文案寫作的初期,如飢似渴的“資訊焦慮症”能幫助我們有效地拓展視野,積累創作素材,具體技巧有二。
建立系統、高效的資訊獲取體系
網際網路時代,海量的資訊就這樣亂糟糟、鬧哄哄地攤開在我們眼前,埋藏在各種網頁中的超連結讓我們可以在資訊之間輕易地跳躍,如果我們腦中沒有一張清晰的地圖,就很容易迷失在蕪雜資訊的岔路中。
“資訊焦慮症”並不意味著毫無章法地攝入資訊,而是需要建立系統高效的資訊獲取體系,幫助我們以更低的時間和精力成本獲得真正有價值的資訊。
積累小眾冷門的知識增量
平庸文案的一大特徵,就是總是在說“正確的廢話”,傳遞的是陳舊、乏味的資訊。想要讓文案變得更有意思,不妨試試在其中加入一些小眾但趣味的知識增量,比如:
鯨死去後,其屍體會在海里滋養出一個生態系統並持續運轉100年之久;
年輕人平均每天檢視手機的次數達85次……
這種資訊的優勢在於能讓使用者產生一種獲得新知識的成就感。
二、怠倦期:提升文字的“代謝率”
當你面對文字就像面對結婚七年的配偶那樣“無感”時,說明你已經進入了文案創作的“怠倦期”。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因為“無感”是一種比迷茫、焦慮、痛苦更可怕的狀態,它讓人失去驅動力,讓文案水平停止進化。
處於“怠倦期”的文案創作者,最終要的事情是振奮寫作的精神。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想辦法給自己打雞血,給寫作這一行為添點趣味,這裡有2個技巧和大家分享。
建立寫作的“儀式感”
為了讓自己能長期保持充沛的寫作勁頭,作家們用各種“儀式”刺激寫作的慾望,文案創作者們也可以借鑑,不需要那麼極端,給自己建立一個“寫作必聽靈感泉湧歌單”、給自己準備一個“靈感手抄本”、購入一隻能發出復古打字機聲響的機械鍵盤、找一個最舒適的寫作角落,或許都能讓文案創作這件事變得更有趣、更酷一些。
跳出文字的邊界
當文案創作進入怠倦期,不妨徹底跳出日常的文字邊界,用“跨界”的方法去尋找靈感。除了文史哲類的書籍,一些自然科學類的書籍、紀錄片乃至電影,都能給我們提供許多清新解膩的詞彙與句子,帶給我們新的靈感。
文案創作者只有翻越了上述兩大關卡之後,才能縱身一躍實現“蝶變”,讓文案創作至少不是一件那麼令人“痛苦”的事情。在創作的道路上,隨時拾起,隨時放下,保持進化,保持勁頭,希望文中的小技巧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希望大家都可以在終點歡聚。
如果你有更好的新媒體運營技巧可以在評論區分享給我,大家一起學習。
文章來源:先崛網路,轉載請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