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百聯10億專案落地 新零售輕裝快跑
便利店領域向來無法風平浪靜,入局者總是身份複雜且充滿想象。3月11日,百聯集團和阿里集團聯合投資10億元打造的新零售專案“逸刻便利”首家門店在上海開業。據悉,逸刻便利背後由百聯全資子公司上海商投控股有限公司持有57%股份,杭州阿里巴巴創業管理投資有限公司持有43%股份。事實上,百聯集團旗下本來已有快客便利,不過在上海市場面對外資便利店巨頭的競爭表現並不突出,此次聯合阿里再謀新品牌,能否突出重圍尚需時間檢驗。
重倉入局
阿里縱橫捭闔後的產物陸續露出廬山真面目。3月11日,百聯集團和阿里集團聯合投資10億元打造的新品牌逸刻便利首家門店已在上海大寧中心廣場開業。根據天眼查資訊顯示,逸刻便利店董事長由百聯集團董事長葉永明擔任,總經理為百聯集團董祕趙陳斌。此外,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也出現在董事會成員中,擔任副董事長一職。
截至發稿前,阿里並未對此事做出迴應。
據瞭解,在運營方面,逸刻便利門店運營由百聯團隊來主導,後臺系統則由阿里來開發。目前逸刻便利已經召集了百餘人的運營團隊,除了來自百聯自己的員工之外,還有來自全家、星巴克、盒馬等知名零售企業的人才。
逸刻便利目前已在上海簽下20-30家網點,規劃2019年開500家門店。從已開出的逸刻門店來看,面積約為500平方米,其中餐飲部分佔整體面積的60%左右,剩下的部分為包裝食品、飲料、保健品、網紅商品以及一些常規便利店商品。關於餐飲部分,逸刻便利能提供咖啡、熱飲、熱食、快餐、關東煮以及烘焙等商品,並在門店設定了20個左右的可供堂食的就餐位。
尚有競爭空間
百聯與阿里的重金入局,無疑是看中便利店市場,意欲藉助新品牌進一步挖掘。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2017年,上海市便利店飽和度為3278,即每3278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而日本在2016年就達到平均每2329個人有一家便利店。對比來看,儘管上海已經聚齊了全家、羅森、7-11等品牌,也仍有不小的市場空間留給新品牌。
不過,有了資本的支撐和技術的支援也並不等同於就能取得成功。便利店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意,高成本、高投入之後還要拼後期運營能力。百聯旗下原本已有便利店品牌“快客”。據悉,快客便利店成立於1991年,截至2018年6月在全國有1422家店。不過,快客與上海市場上的全家、羅森等日本便利店品牌相比表現並不突出,在商品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根據聯華超市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快客便利店營業額同比下降約0.7%,佔聯華超市的營業額約7.2%,同店銷售下降約1.96%,共虧損約人民幣7038.3萬元。
合作姍姍來遲
逸刻便利算是百聯與阿里聯手以後首個對外公開呈現的“大動作”。早在2017年2月,阿里巴巴集團就與百聯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表示將基於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高效供應鏈整合、會員系統互通、支付金融互聯、物流體系協同等六個領域進行合作。合作具體涉及到店面升級,阿里巴巴將探索利用人工智慧、資料和物聯網的方式整合店面、貨品、物流和支付等。不過,雙方後來在實質合作上遲遲未有大動作。
彼時,張勇曾對雙方具體的合作方向做了解讀,將進行整個線上線下資料管道完全打通,包括商品通、會員通、支付通,在人、貨、場三個商業元素上實現體驗變革和效率打通。隨後,阿里於2017年6月向易果生鮮收購聯華超市2.01億股內資股,成為聯華超市第二大股東。2018年7月,聯華超市與浙江天貓訂立商品採購框架協議,將從浙江天貓採購包括但不限於食品、生鮮及工業品等,最高交易金額總共為1.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