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體驗紀4:freelancer需要什麼?
今天群內“牌”友聊天,提及一款Freelancer社交產品的使用者轉化及運營,頗有感觸。
freelancer是一個很神奇的團體,在很多眾創空間如裸心社、36氪等地方都能看到,那麼問題來了,在日漸興盛的網路辦公(而他們也確實更傾向於網路化)環境下,如何提高他們的社交黏性?

裸心社
線下模式的眾創空間可以減少辦公開支,提高溝通頻率,在這樣空間裡聚集能很大效率的達到成果轉化,甚至可以合作做客戶轉介紹。而類似豬八戒、譯文網這樣的線上兼職平臺則大大降低了招聘/人力成本,給了freelancer很大的選擇空間。此時,老闆提出開啟一項針對這樣人群的社交產品專案需求時,作何感想?我會想到 freelancer需要什麼?他們能支配什麼?他們又能提供什麼?
他們需要渠道。能作為freelancer獨當一面,自然有實力資本,說簡單點,就是缺把技術落地為金錢的這個轉化通道。藉助平臺的網路,能賺錢,哪怕要犧牲一點自己的版權,稍微磨平點銳利的脾氣,適應平臺的成長,都是值得的。從這一點來說,社交是獲得渠道的必經之路。
他們能支配自己的時間。時間就是金錢在這樣的群體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因為付出的技術時間和得到的金錢收穫一定是有價值才會繼續在平臺上存續。這樣就限制了他們社交時間,如果有現成的鍋提供,誰️又願意投資時間成本去了解蒸鍋和煮鍋的區別呢?社交未必就一定能帶來思維風暴和創新,這樣的隱形成長很冒險。更何況,微信已經佔據我們太多的時間裡。
他們能提供的是作品價值和口碑。平臺的產物一定是有其歸屬權的,好比開源文件,眾創無形中會開啟傳播的大門,從而帶去口碑,帶來更多的使用者。如果是攝圖網、創客貼等這樣的設計平臺,口碑效應會更加明顯。如此一來,社交又顯得能擴大宣傳效果了。
簡單考慮2:1,這事兒值得做。
下一步怎麼做?確實沒想好,也想不好——時間的權重很微妙,在這僅有的可支配在平臺上的時間裡,還需要挪用一部分到社交上,那得有足夠吸引力的利好物,就好比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價格,付出和得到未必是正比。從平臺運營角度而言,還得避免使用者的點和點對接後,脫離平臺單幹,這時作為“中介”的平臺就是嫁衣了。只能不斷/持續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