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體驗紀5:為何我遲遲沒有解除安裝網易蝸牛閱讀?
在「 “牌面”養成記1:閱讀目錄初成 」中Luke提到過對於自己使用的閱讀軟體,有這樣的分類
如果是出版讀物,建議 微信閱讀 和 網易蝸牛閱讀
如果是想涉獵網路小說, 百度閱讀 和 書旗小說 都是不錯的平臺
而事實上,Luke常用的還是微信閱讀,一方面是因為積累閱讀的時間長,參加的活動多,書幣積攢的多;二是因為每週都有贈書活動,很好的刺激使用者留存;三是因為時間排行很容易滿足使用者的成就和炫耀感。那麼,我又為何遲遲沒有解除安裝 網易蝸牛閱讀 呢?
從感情上來說,對網易平臺的產品還是抱有一定好感的,比如本人求學時期的學術郵箱就是網易郵箱;音樂APP在體驗了 蝦米音樂 、 QQ音樂 、 echo回聲 等等後,還是毅然選擇了 網易雲音樂 ;一直在玩的 爐石傳說 也是網易拿下了國內代理,也曾玩過不少網易的頁遊……
然而這都是個人的“任性”,客觀來講, 網易蝸牛閱讀 確實有可取之處,讓我流連忘刪。
1. 閱讀門檻高
· 讀完一小時才可永久兌換書籍
除了 網易蝸牛閱讀 ,尚未見到其他任何閱讀產品有這種“ 以少為多/以退為進 ”的設計理念。通過1小時這個時間門檻,把當下以藏書為愛好卻不以讀書為樂的浮躁閱讀者排除在外,反之,是從使用者角度很好的考慮了蝸牛幣要用在刀刃上——如果一本書連使用者的1小時都粘不住,那說明並不值得購買或收藏。這個門檻,讓使用者重新審視了“閱讀”的真諦。
· 領讀人限制
網易蝸牛閱讀 是一款有「境界」的文藝APP,獨上高樓→衣帶漸寬→驀然回首→掃地僧,這麼有詩意又有禪意的境界等級,推動使用者很自然的想要“升級”,當遊戲獎勵的設定結合閱讀本身的書氣,便是這樣的效果了。甚至為之命名“九蝸真經”,帶著點武俠幽默,讓使用者相忘於書海江湖。

境界等級
2. 實用設計強
· 共讀需求
有人喜歡新月自賞,也有人愛觥籌交錯。網易在「共讀」機制中滿足了新時代很多使用者希望組成“讀書小組”來一起閱讀的形式感。把線下的讀書角移植到線上,併為「共讀」建立了排行、共享批註、書幣獎勵等措施,形成了很好的閱讀激勵正迴圈。此等措施比之很多免費或收費的相互監督讀書群,要優秀許多。

「共讀」及「批註」
· 手寫體“批”
在眾多印刷體中,這顯著的手寫體“批”,很有代入感,「批註」這個對讀者來說需要貢獻想法的額外操作,如何觸發及激勵,從這一個字的設計就可以看出產品用心程度。“批”自然要手寫,這樣形象的場景帶入,自然可以激發讀者的打字慾望,做的極秒。
· 足跡
與書籤和閱讀歷史相比,優雅的稱之為「足跡」,又是產品文藝的體現。當然境界修煉過程中,留下的足跡亦是一部成長史。隨著iOS12的更新,螢幕時間作為一個單獨的應用走到了手機系統中,這種展示使用者在APP上黏住時間的應用輔助使用者很好的理解自己的人生分配。「足跡」用時間軸結合閱讀高峰的峰圖帶給讀者具象化的閱讀實感,感受到 網易蝸牛閱讀 不僅僅是一個閱讀APP,更是一位知心讀伴。

足跡
3. 產品定位準
如果說高門檻是為了精準定位高質使用者,實用設計是為了定位知性使用者,那麼「分類」就足以體現 網易蝸牛閱讀 的讀物產品定位了。首先利用卡片式設計,讓分類顯得不拘束,亦沒有很明確的分類界限。其次不難看出 網易蝸牛閱讀 主要收錄了出版讀物,甚至把一些當下讀者喜愛的出版社作為分類列出,例如讀客、三聯等。

讀物分類
總結
正是這些微小或顯著的 差異性 ,使得 網易蝸牛閱讀 APP在閱讀手機軟體中獨樹一幟,也如 網易雲音樂 那麼特立獨行——網易的產品給人那種獨特的體驗感,即便不常用,也不捨得刪,偶爾回味,還會覺得甚是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