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出嫁”海航夢破碎,曾經的中國亞馬遜為何淪落至此?
今年4月11日,海航科技釋出公告,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北京噹噹網資訊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及北京噹噹科文電子商務有限公司100%股權。5月28日,海航科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行重大資產重組說明會,表示交易完成之後,雙方將實現業務協同。然而就在昨天,海航科技釋出公告稱,因當前資本市場等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決定終止收購噹噹網,而噹噹在官博中的迴應也證實了這點。

迴應中表示,併購的終止對當當顧客、噹噹供應商、噹噹員工沒有影響,並且還順便為19週年店慶月做了宣傳。但這種光景看上去總是有一些心酸,畢竟噹噹曾被稱作是“中國的亞馬遜”,曾經風光一時,亞馬遜、百度、騰訊爭相投資,但都被噹噹拒絕,如今馬上要成為事實的併購竟終止,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那麼在形成這樣的落差的過程中,噹噹都經歷了什麼?為什麼之前的投資都被拒絕了呢?

噹噹網的入局可以說是很早了,在1999年就已經成立,而另一個B2C公司卓越網於2000年成立,從此就與噹噹開始了相互牽絆的命運,兩家公司一直相愛相殺。兩家公司的營收差距不大,涉及的品類也相差無幾,做生意之餘在網上互相打打嘴仗什麼的。
在2004年之前,卓越的境況要強一些,採取精品打折的模式。因為品類不多,所以公司經營控制的較好,成本也低,因此卓越盈虧點比較平衡,也不用燒錢。
但是精品打折模式有個問題,就是很難做全品類。而噹噹恰好彌補了這一問題,參照的是亞馬遜模式,基本上什麼都賣。所以亞馬遜在2014年想進入中國之時自然先去找噹噹合作,想用1.5億美元換噹噹70%的股份。然而李國慶夫婦表示,噹噹價值10億美元,所以不賣。
因此,亞馬遜才去找了卓越,買下以後將其改造成了亞馬遜中國。但是亞馬遜在買下卓越之後開始生搬硬套亞馬遜模式,後來發現行不通,還需要改進,而在這個過程中,噹噹超越了卓越。

2010年12月噹噹赴美上市之後,京東降價促銷針對噹噹挑起了價格戰,噹噹予以還擊,後因新聞出版總署介入而終止。2011年,噹噹與京東第二輪價格戰掀起,並號稱要打3年。但是噹噹的燒錢速度其實已經非常快了,在上市的時候為了財報好看而一直虧損,並且由於京東的逐漸崛起而受到一定的衝擊。
在2013年,盛傳百度會收購噹噹。看上去百度可以在噹噹的基礎上做搜尋獲利,噹噹也可以借百度壯大。但是從當時噹噹的業績看,總營收勉強突破60億人民幣,百度要將噹噹培養出一定的規模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而且為噹噹導流會失去其他的電商大客戶,再加上當當也沒有強烈“嫁入”百度的意向,所以此事也沒成。2014年,騰訊想要收購噹噹,但因股份問題未達成一致而不了了之。
現在看來,噹噹是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而如今想要“嫁入”海航的目標也沒能實現。很多人對當當感到惋惜,但對於李國慶夫婦而言,當初覺得當當價值10億美元,而後來噹噹網取得的成就遠超於這個預期。格局決定結果,或許對於他們而言,如果能被海航收購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但現在這個訴求也未能如願,噹噹未來何去何從還不得而知。此次併購失敗或許會造成噹噹進一步貶值,價位更加不樂觀,但也有可能激發李國慶的鬥志,噹噹會否捲土重來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