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評」功能點調研--蝸牛讀書vs微信讀書
體驗環境
裝置:iphone6
系統版本:ios11.1.2
網易蝸牛讀書版本:1.8.1
微信讀書版本:3.1.8
調研目的
通過分析網易蝸牛讀書的“寫書評”功能點,就其功能現狀、典型使用者、功能角色、業務邏輯、業務流程、資料表現等與微信讀書做對比,從而為微信讀書在“寫書評”這個功能點上提供迭代優化的參考,持續優化使用者體驗。
產品概述
網易蝸牛讀書是網易推出的線上電子閱讀產品,使用者可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以“時間為 付費 ”維度,專注於精品出版書的深度閱讀。
功能點的作用分析
1、使用者特徵及其在平臺中的角色
使用者特徵 :根據使用者日均使用時長和頻次,可將其大致劃分為閱讀愛好者和普通閱讀者。閱讀愛好者在生活中將讀書作為自己的愛好和習慣,對於自己“要讀哪本書”一般具有明確的想法,且輸出、寫作能力較好,想法較多;而普通的閱讀者通常在讀書決策上採取“別人讀什麼我也跟著讀”的態度,且通常寫作能力較差。(如下)

使用者在其中的主要角色 :在「寫書評」這個板塊中領讀者多為閱讀愛好者or專業的運營賬號,他們是產出內容尤其是高質量內容的主力軍。為了保證一篇較為完整的“書評”產出,需要寫作者既能插入圖片、引入書籍,又能優化好標題、文字的格式,從而增強可讀性。為刺激領讀者更多地產出書評,領讀者可會懂會員禮品卡、稿費、關注量等獎勵。(如下)

2、「寫書評」功能點在整個產品板塊中的意義
一款電子書線上閱讀APP要持續優化使用者體驗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 要照顧不同閱讀層級的使用者需求:既能提供給資深閱讀者精品書籍,保證品類豐富,又不會對普通閱讀者造成過高的閱讀門檻;
· 可讀性高:平臺上提供的書、書評、問答、體會等所有內容產出都應該保證非常高的可讀性;
· 建立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連線;
· 節約使用者選書的時間成本;
·······
「寫書評」通過UGC為主、輔之以PGC的形式,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性,建立了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連線。平 臺通過發放會員禮品卡和稿費等方式刺激使用者生產內容,既為資深閱讀者提供了分享、傳輸好書的平臺,又為普通閱讀者節省了篩選書目的時間成本,從而形成了「評書」、「選書」、「分享書」的內容社群,促進使用者的留存、活躍。
考慮到不同的使用場景,對書評內容的私密性設定了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完全公開的:使使用者達到分享的目的,增加曝光度和瀏覽量,甚至獲得不少的粉絲;第二種是私密的,僅自己可見:這樣可以幫助讀者整理、回顧看過書以後的思路、對書的結構以及細節的思考,加深印象,同時也便於以後整理回顧。
「寫書評」功能業務邏輯

兩個產品在此項功能上的異同點

網易蝸牛讀書與微信讀書在產品moist上最核心的區別是:基於的社交體系不同。
微信讀書可以藉助於微信端的資料,同步使用者A的微信好友使用者B的讀書動態,包括「正在讀的書」、「讀書想法」、「讀書評分」、「書評內容」、「讀書時長排名」等,微信好友之間往往又是職業、愛好、學歷、習慣較為相似的人,因此很容易幫助使用者找到Ta感興趣的書籍,並且在讀書的過程中輕鬆形成有效互動,相當於一款“自帶社交關係”的電子閱讀app。
而網易蝸牛讀書則沒有天生就這麼好的“社交基因”了,因此採用了“kol領讀”的方式,用“看書評”帶動“看書”。使用者通過瀏覽書評判斷書的內容、質量,最終做出讀書決策,解決了使用者“不知道看什麼”的難題。此外,使用者還可以對精彩絕倫的書評寫作者點選關注,由此建立起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連線,形成社交關係。
結論
不必借鑑:
1、有償獎勵。
2、頁面入口與位置。
這是因為兩款產品底層的產品模式是不一樣的,在使用者“不知道看什麼”這個難題上,兩者的回答是不一樣的。
微信讀書給出的答案是:“好友看什麼你就看什麼,而且我們的小編也會給你推薦書的,所以別擔心。”網易沒有IM好友通訊錄資料,只好回答說:“我們有專業的人帶領你讀,你看看書評就知道你對哪本書感興趣了。”
因此,「有償獎勵」以及寫書評的「頁面入口」,微信讀書不用借鑑。
可借鑑的部分:
1、分享平臺:電腦版編輯。
2、優化文字編輯功能。
在微信讀書的書評板塊,大部分為不超過1000字的短書評,但也有使用者會產出超過1000字的較長篇幅的書評,增加pc端編輯可以提升這部分使用者的產出效率。另外,優化文字編輯功能可以提升書評的可讀性,改善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