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蝸牛讀書」寫書評功能調研

一、調研目的
深入體驗「網易蝸牛讀書」寫書評的功能,分析「寫書評」板塊存在的原因是什麼,業務邏輯是怎樣的,與微信讀書「寫想法」功能相比,所得到的調研結果看看有沒有可供借鑑的地方。
二、調研內容
1.「網易蝸牛讀書」產品定位
「網易蝸牛讀書」是一款主打“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以時間為付費維度的,專注於精品出版書的深度閱讀APP。

2.「網易蝸牛讀書」寫書評功能的使用者-場景-需求分析
「網易蝸牛讀書」寫書評功能的主要參與者包括三大類:書評KOL(包括自媒體使用者/作家/組織/機構)、普通讀者、運營人員。

小結:
根據「使用者-場景-需求」進行分析,得出「網易蝸牛讀書」寫書評功能的目標使用者群主要分為領讀人(自媒體/作家/機構/組織)、普通讀者、運營人員這三大類:
(1)領讀人:包括自媒體使用者、作家、書店主、網易官媒,自媒體使用者一般是平臺簽約的大咖或者是知名公眾號主體,通過撰寫優質書評提升知名度,獲取粉絲流量的同時,賺取平臺給與的特權和收益;作家/書店主使用者通過撰寫優質的推薦書單,增加自身/書店書籍作品曝光量的同時,也希望提升自身/書店的知名度;網易官媒,如蝸小牛、網易公開課、蝸牛書單、蝸牛小編等,希望通過創作優質的PGC書評內容,提高使用者的黏性,促進使用者活躍。
(2)普通讀者:閱讀某本書籍有感觸時,通過寫書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內容,同時獲得更多的免費閱讀時長。在遇到感興趣的書評又或者感興趣的領讀人時,會主動參與評論、提問、回答、分享內容。
(3)運營人員:通過運營領讀區的優質PGC/UGC內容,為平臺不斷優化和沉澱高質量的內容資訊流,打造良好的產品口碑,達到吸引新使用者,促進老使用者的留存和活躍的目的。
3.「網易蝸牛讀書」寫書評功能的業務邏輯
在業務邏輯上,蝸牛讀書的使用者分為兩類:寫書評使用者,讀書評使用者。寫書評者僅限已登入使用者,讀書評者不限登入狀態。業務流概況如下:

(1)從產品的角度上看,蝸牛讀書將平臺領讀KOL產生的優質書評推送至領讀頁,讓優質的書評內容觸達讀書評使用者,而讀書評使用者通過閱讀此類優質書評發現好書,並與優質書評KOL建立關注、互動關係。從而實現了產品以 寫書評使用者(領讀KOL)-優質書評-好書-讀書評使用者 的良性社交圈閉環。
(2)從產品運營策略上看,一方面使用者寫書評可獲得免費閱讀時長,促使原來僅僅是參與讀書評角色的使用者,也參與到書評內容生產這一環節中,極大的提高使用者的活躍率;另一方面讀書評使用者,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寫書評、提問題、回答問題等方式積累讀書境界,達到600分以上即可申請成為領讀人,享受平臺認證和相關特權優惠,實現普通使用者向領讀人的身份轉變。
三、「網易蝸牛讀書」寫書評功能 VS 「微信讀書」寫想法功能
1. 介面對比

2. 功能對比

「寫書評」模組的功能點比較:
(1)“蝸牛讀書”在App中多處設定了「寫書評」入口,鼓勵使用者輸出內容,而“微信讀書”的入口相對少且更隱蔽。“蝸牛讀書”擁有內容豐富、強大的文字編輯器,甚至提供PC端同步編輯的功能,為使用者高效輸出長篇幅書評提供支援,鼓勵使用者自由發揮內容。
(2)而“微信讀書”更加註重編輯的簡潔性,所以功能相對簡單。“蝸牛讀書”可在書評中新增多本書籍,促進書評的豐富度,鼓勵使用者對讀過的書籍進行橫向對比、分析歸納,“微信讀書”僅支援新增至多一本書籍,鼓勵使用者針對一本書籍進行專注地分析。
四、調研總結
結合本文對「網易蝸牛讀書」寫書評功能點,以及結合「微信讀書」寫想法功能點進行對比調研分析後,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網易蝸牛讀書」提供PC端和移動端兩個寫作入口,提供豐富的模板樣式且支援新增圖片,並對使用者產生的優質內容給與推薦曝光和鼓勵支援,這是為了吸引使用者通過UGC模式為平臺沉澱優質書評內容,提升平臺質量,維繫使用者,持續促進應用活躍度。
(2)「微信讀書」寫想法功能,僅支援移動端撰寫,模板樣式單一,使用者產生的書評僅好友可見,優質書評內容來源於公眾號文集,這是因為微信讀書具有較強的關係鏈,擁有龐大的使用者活躍群體,無需通過大量的UGC內容互動沉澱平臺內容和提升使用者社交屬性,內容生產可以依託公眾號資料作為支撐,社交屬性可以依託微信自身承接。
所以綜上所述,「微信讀書」沒必要抄「網易蝸牛讀書」的寫書評功能點。在產品定位方面,與網易蝸牛讀書的公開性閱讀社交定位不同,微信讀書更傾向於私密性的閱讀體驗,傾向於熟人間的社交型閱讀;在內容來源方面,微信讀書雖沒有通過平臺UGC/PGC模式運營和沉澱平臺的優質書評內容,但微信讀書可以依託微信公眾號強大平臺內容作為支撐,為微信讀書持續生產和提供優質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