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師傅蒙總:賺錢靠的是腦子!
世界經理人專欄
我本來不喜歡看家庭劇,也對姚晨、郭京飛、倪大紅等“老演員”提不起興趣,但是被身邊朋友紛紛安利說,《都挺好》是繼《大江大河》之後正午陽光出品的又一良心劇,劇情特別真實,再加上演員的演技也都挺好,我才一路把這部劇追下來。
《都挺好》又名「蘇大強作妖記」,不少追劇的朋友都被“蘇大強”氣個半死,“沒見過這麼能作的爹啊,只考慮自己,從來不考慮子女的感受”,螢幕上全是如此吐槽蘇大強的彈幕。對於蘇明玉來說,有這麼一個爹再加上重男輕女的媽媽,生長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需要獨自承受多少才能成為現在優秀的企業高管,用大嫂吳非的話來說,“明玉真是太不容易了!”
明玉現在能這樣成功,當然離不開她多年的堅持和努力,但她的師傅兼領導蒙總的賞識和信任就像是職場中的“船槳”,帶她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好領導能幫你認清自己、確定目標
《歡樂頌》裡的樊勝美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如果處理不好,原生家庭會成為自身發展中的絆腳石,讓你無法自如的找準自己的方向。
蘇明玉大學期間的目標是想跟大哥蘇明哲一樣出國留學,這樣她的家人也會把她當作家裡的驕傲,不會再輕視她。她為了攢夠30萬出國留學,大學期間勤工儉學,有一次在路邊發傳單時遇到貴人蒙總,蒙總給她算了一筆賬:“你省吃儉用十年攢夠30萬出國留學,十年之後還想做個窮學生嗎?就算你出國留學回來,你想幹什麼?看來你還沒想清楚,你這麼努力是為了幹什麼?我手下的那些銷售乾的好的話,半年就能有三十萬的提成。 賺錢靠的是腦子 ,知道嗎?”
其實,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蘇明玉這樣的問題,受到原生家庭或其他的影響,導致自己的認知有侷限性,不知道哪些事情值得做或不值得做,也不知道自己的長處或適合的職業,一直在錯誤的路上艱難前行。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長處。像我們爺爺輩的人沒有什麼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長處,因為一個人的出身基本就決定了他的職業:農民的兒子也會當農民,木匠的女兒也會嫁給另一個木匠。但是,現在千禧一代的年輕人可以自己選擇工作,所以我們需要知己所長,才能知己所屬。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談 自我管理 時,提到 回饋分析法 (feedback analysis)是發現自己長處的唯一途徑 。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你都可以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後,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
只要堅持運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就能在兩三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發現自己的長處所在,這是步入職場之後最重要的事情。繼續採用回饋分析法,你就會知道自己做的哪些事情無法發揮你的長處。
你要成為值得幫的人!
蘇明玉其實本身是一位很上進的姑娘,高三時學習成績優秀,考上清華大學是她的目標,無奈蘇母不想讓她再繼續花錢上學。在工作之後,她也是很拼,不錯過任何一次機會。在客戶把她拒之門外的時候,她可以守在客戶公司前臺兩天,直到客戶給她見面的機會。在處理公司危機時,也是第一個站出來,不會做畏首畏尾的小人,很有擔大任的魄力。這也是為什麼蒙總會一直拉她一把的原因,首先你要成為值得被幫的人。
蘇明玉的氣魄讓我想到董明珠,同樣是銷售好手和辦事雷厲風行。董明珠得到朱江洪的認可也是緣於董明珠自己的努力,當時兼任海利(格力電器前身)總經理的朱江洪到安徽市場去考察,他發現董明珠不僅工作業績高,與經銷商關係很好,而且工作麻利,在零售店裡遇到店員忙不過來,她還會主動幫忙。看到這些,朱江洪很快把江蘇市場也交給了她。
其實,董明珠在安徽市場站穩腳跟並不容易。1990年,當時已經36歲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從一名基層業務員做起。她憑著一股蠻勁,花了40天時間,硬是從經銷商那追回了一筆42萬元的債款,令當時的總經理朱江洪刮目相看。
1992年,董明珠個人銷售額突破1600萬,佔全公司1/8;接手江蘇市場後,一年內個人銷售額躥升至3650萬元。
有媒體採訪過董明珠,問她對於職業女性,有一些什麼樣的建議。董明珠說:女性在職場裡打拼,首先是要會做人,什麼叫做人?就是我要盡職盡力, 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這就是目標 。
95 後們該如何看待與領導的關係?
英國演員Gary Oldman說過:如果有一天,你坐在椅子上,覺得對自己什麼都滿意,其實挺悲哀的。 安全感是個好東西,但是它容易讓你麻痺,然後停滯。 為了飾演《至暗時刻》的丘吉爾,他簡直操碎了心,揣摩超過500份資料,親自訪問了許多專家學者,還拜訪丘吉爾在世的家人。拍攝期間,甚至抽了400支丘吉爾最愛的雪茄,還因此尼古丁中毒。
公司對於我來說,到底是什麼角色?這是值得95後職場人思考的問題。是一個自我實現的地方?一個純粹賺錢的地方?一個打工混日子的地方?其實,你對於公司的看法,決定你的工作態度,也決定了你與領導之間的關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放到95後這代人身上,已經直接跨越到了高層次需求,尤其對於那些家庭條件較好的人群來說,早已經不存在生存需要,更多的是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95後頻繁離職跳槽真的是與公司和領導不能愉快相處導致的?
其實,95後人群不如轉換思想,轉變你對公司和領導的看法,把公司當作自己成長的沃土,領導對於你也就是必不可少的養料,不斷滋養自己。等你離開這家公司時,會感激這段工作時光帶給你的能量。
最後,用這部劇的編劇王三毛的一句話結尾,“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大家可以在留言區聊一聊自己職業生涯中最想感謝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