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成脫髮人群主力,千億市場大門如何開啟?
“90後已經開始脫髮了”,這樣的感嘆已不再是一句危言聳聽的玩笑話,而是被調查資料所證明的事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祕書長朱美如給出了一組資料,中國脫髮人群越來越龐大,就拿雄性激素脫髮來說,成年男性發病率高達20%,男性的脫髮患者約1.05億,女性發病率5%,超過0.24億人,再加上700萬斑禿患者,僅這兩種型別的脫髮就達到2億,超過中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龐大的脫髮人群中,90後已經成為主力。ofollow,noindex">阿里巴巴 公佈的《拯救脫髮趣味白皮書》進一步顯示,在阿里零售平臺購買植髮、護髮產品的消費者中,90後以36.1%的佔比,即將趕超38.5%佔比的80後。北京同仁醫院面板科主任醫師魏愛華對此有著更深刻的體會:“前段時間我診治的一個患者,才不滿14歲,但已經很重視自己的形象。”
體量龐大且年輕化的脫髮人群,支撐起了植髮產業的千億市場,這也為民營機構的進入和發展提供了契機。不過,作為醫美行業中的細分,迅速爆發的植髮行業也亟待更加規範化的發展路徑。
千億市場空間
根據魏愛華的介紹,當很多患者出現脫髮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醫院面板科就診,而醫院更加擅長去做診斷,即分析脫髮的原因,並針對脫髮進行治療。“但是多數情況下,藥物的治療會起到防脫的效果,但是卻很少能從外觀上改變禿頭。”傳統的藥物治療短板就由植髮來彌補。
植髮,通俗理解就是將頭髮毛囊周圍部分組織一併完完整切取,並移植到需要頭髮的位置上。醫生通常會根據脫髮情況評定級別,並測算出需要移植多少單位毛囊。
魏愛華進一步介紹,和一些醫美手術相比,植髮更復雜,對於人員的要求也多,這是公立醫院沒有辦法輕鬆達到的,因此植髮需求逐漸外溢到了民營機構,植髮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在2013年之前全國植髮機構總計60家左右,而如今機構數量保守在1000家之上。”在總結植髮行業近些年的發展,科發源北京科發源醫療美容醫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發源”)院長李興東如是介紹。在他看來,植髮機構數量的變化是行業壯大的體現,另外植髮技術的更新迭代也代表了行業的發展。
“這幾年毛髮移植呈爆發式成長的原因包括科學技術、醫療技術迭代更新,如我們現在的技術由過去傳統植髮發展到微創;另外行業受到風投公司的青睞,也對行業發展起到了強力推動作用。”朱美如如是總結。
更細節的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植髮行業市場規模達到97億元,相比2016的60億元呈50%以上的增速。未來幾年植髮及相關產業的潛在市場空間或達500億元到1000億元。
資本也已蠢蠢欲動。從去年至今,華蓋醫療基金以及中信產業基金 已分別投資碧蓮盛和雍禾植髮兩家機構,使得該行業關注度陡增。
李興東也對記者表示,科發源也在接洽資本,這也是該公司未來的方向之一。
品牌力的競爭
事實上,資本進入的目的較為清晰,就是要在行業徹底紅海之前進入,佔據話語權。這也使得機構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朱美如也坦言,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競爭,且伴隨混亂局面。
“目前行業內的機構魚龍混雜,在技術型別、技術水平、手術流程、無菌操作等各方面參差不齊,整個行業缺乏一個統一的科學標準去監管和規範,這都需要逐步解決。”朱美如補充。
李興東對此也有自己的體會。他透露,行業中有一些現象讓他感到擔憂,例如一些機構用低價搶佔市場。“在植髮行業最大的支出是人力的成本,例如一臺手術需要6-8醫護人員,此外,器械也是一筆比較大的投入,如果一味壓低價格,會影響手術的質量。”
業人士均認為作為醫療機構,最核心的競爭力始終是醫療技術和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業標準缺位的情況下,企業自身的標準化要求已經啟動。例如,李興東介紹,近日該公司的《2018微針植髮技術標準定製白皮書》正式公佈,其內容就是針對微針植髮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制定了規範標準。
在特勞特夥伴公司全球總裁、特勞特中國公司董事長鄧德隆看來,植髮行業作為千億級市場,如果領頭企業佔市場的20%-30%,那將是很有投資前景的企業。他進一步表示,除了醫療技術水平的核心競爭力以外,頭部機構間的競爭還要在品牌塑造的領域展開。
據悉,科發源位於美國芝加哥的分院於近期開業,“對於科發源來說,在美國成立分院,其品牌價值意義更大,這反而會帶動國內市場的增長。”鄧德隆分析稱。李興東透露,下一步,科發源還籌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行佈局。國際化會是其另類的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