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顛覆,iphone式的革命還會到來嗎?
北京時間2019年3月26日晚,遠在法國巴黎的餘承東先生操著一口中國味兒十足的英文賣力的向來自全球各地的媒體朋友們介紹華為手機2019年最新的旗艦產品。在這場鄉音十足的釋出會上,餘承東先生不可避免的就自家產品主打的攝影功能與蘋果、三星做一些簡單、直觀的對比,從現場直播中的彈幕來看,效果十分明顯。
無獨有偶,就在華為釋出會開始的幾個小時之前,大洋彼岸的蘋果也召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球釋出會,在這場被網友吐槽為“大型賣卡大會”的釋出會上,不僅備受期待的iphone SE2 杳無音訊,而且整個釋出會沒有任何一分鐘提到新品硬體。本次釋出會,蘋果帶來了News、 Card、 Arcade、 TV等多款軟體產品,包含閱讀、支付、遊戲和視訊等多方面的服務,然而這些被庫克寄予厚望的服務並不能覆蓋到國內地區,甚至部分服務僅美國地區可以使用。對此,部分網友直接吐槽:“蘋果越來越辣雞了”。
華為再“硬”也Get不到手機創新的“G點”
平心而論,這次華為新品釋出會上的主角華為P30、P30 pro還是可圈可點的,4000萬大光圈主攝、十倍混合光學變焦技術,超感光CMOS等配置足以見得華為在硬體上的長足進步,其產品的攝影能力甚至略壓蘋果三星。但在筆者看來,無論是聲名大噪的摺疊屏,還是如今華為新品P30pro的攝影能力,華為始終Get不到手機硬體創新的G點。
其實不僅僅是華為,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是如此。
近年來被詬病缺乏創新最多的是正是行業的引領者蘋果,自蘋果5s以後,蘋果再也沒能有了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最新款的IPhone除了處理器的升級以外並沒有太多硬體層面的變化。自2007年喬布斯改變世界以後已經過去了十年有餘,按照週期性規律手機行業也已經到了變革的前夜,但從今年的CES大會上人們並沒有看到變革的趨勢,瘋狂吸睛的摺疊屏也只是曇花一現,並不具備量產意義。
回溯近幾年手機硬體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各大廠商為刻意追求攝影能力,紛紛採用多個鏡頭模組解決方案,以期彌補感光元件尺寸的先天不足,從而一再打破使用者的審美底線。但是,使用者真的需要那麼強大的攝影效能嗎?
首先,攝影愛好者本身就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群體,對於大多數使用者而言,目前市面上旗艦手機的攝影效能大多過剩。其次,由於物理屬性的限制,即使手機攝影效能再強大也無法媲美單反相機,因此,盲目的提升手機攝影效能只是在隔靴搔癢,陷入為創新而創新的怪圈。
智慧手機創新真的有那麼難嗎?
從產品體驗上來看,如今行業內主流的旗艦產品的硬體效能在體驗上相差不大,使用體驗上的差異主要來自於系統軟體層面,且由於物理屬性的限制,手機硬體創新的天花板已經出現。
從技術的層面來看,手機行業的技術革新並不由廠商自己決定,在整個手機產業龐大的供應鏈體系中關鍵技術沒有突破性的進展,短時間內的智慧手機就不會有技術上的躍升。而且隨著處理器生產工藝的提升難度的加大,摩爾定律的極限也將到來,移動處理器的算力天花板隱約可見,另一方面,手機的產品形態決定了其互動方式,在使用者不斷追求沉浸式體驗的今天,一味的增加螢幕尺寸並不能根本解決傳統互動方式的沉浸感不足的缺憾。
從整個手機市行業的發展來看,在經歷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國內手機市場迎來了存量時代。權威資料顯示,2017年國內智慧手機產量跌至4.91億部,同比減少12.3%;2018年1-11月手機出貨量3.79億部,同比減少15.6%。預計2019年手機出貨量將進一步下跌。另一方面,由於手機硬體創新力度不足,消費者換機週期加長也是出貨量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整體下行的行業趨勢下,智慧手機的創新也越來越重要,各大品牌廠商也都紛紛加大對硬體方面的資金投入。在沉重的銷量壓力下,手機廠商們的創新似乎跑偏了方向。在筆者看來,不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終究無法Get使用者痛點,手機領域的創新應該回歸使用者需求本質。相比一味的追求極致創新,真正解決使用者的需求痛點才能在“存量時代”中迅速突圍。
在短期內智慧手機硬體創新難有突破的情況下,由“硬”到“軟”是手機廠商審時度勢下的無奈之舉,在硬體創新不足的大環境下,通過軟體服務提升業務不失為一種應對策略。
尋找下一場iPhone式的革命
行業從業者和消費者都不約而同的期待著下一場智慧手機革命的到來,摺疊屏技術的出現曾經讓人們驚呼“智慧手機時代革命”已經到來,而冷靜思考過後人們發現現階段的摺疊屏只不過是引人注目的“花瓶”,在筆者看來,未來手機行業iPhone式的革命,將是手機產品形態、互動方式和內容的全方位式革命。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這場變革還很遙遠。而手機行業的下一次iPhone式的革命將終結整個智慧手機時代,移動通訊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從技術演進的方向上來看,從移動尋呼機到行動電話,再到如今的智慧手機,移動通訊產品的形態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未來的“智慧手機”也絕不會是現在人們所熟知的智慧手機形態。以目前的技術基礎而言,能夠在未來擔負如今智慧手機角色的產品大概有以下幾個方向:
一、增強現實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AR、VR)
增強現實系統的目標是構建虛實融合的增強世界,使使用者能夠在現實世界中感受到近乎真實的虛擬物體,並提供人與這一增強的世界互動。在這一過程中,人機互動方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使用者的體驗。
目前,部分智慧手機已經可以實現AR功能,但這只是AR的初級形態;2015年微軟釋出了全球首款AR頭盔HoloLens,它的功能主要是將3D計算機圖形與現實世界混合在一起,提供了之前僅在科幻作品中才能見到的AR體驗。
不同於完全遮擋視線的VR頭盔,HoloLens可以讓你看到現實世界,虛擬物件只會遮擋住部分視野。現在的此類產品還處在AR發展的初級階段,並不能實現虛擬與真實世界的無縫互動。但是,正如計算機誕生龐大身軀到如今智慧手錶的玲瓏小巧,在可以預期的未來,AR產品的體積將會進一步縮小,如類似於谷歌眼鏡的產品形態、甚至可以做到類似隱形眼鏡的形態,由此一來,AR產品的諸多使用痛點也將會得到解決,在全方位沉浸式體驗和互動方式下,成熟的AR產品必將取代智慧手機成為新的潮流。
二、人體植入晶片
2016年,澳大利亞的生物黑客Meow-Meow將公交卡的晶片取出後,植入自己的左手拇指中,可用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2017年,美國一家公司為50名員工植入了晶片,用來進出公司、使用影印機、登入電腦等。2018年10月,線上直播平臺歡聚時代(YY)創始人李學凌也在手臂中植入晶片,用於監測身體指標。
其實,人體植入裝置早已普及,在科研領域和醫療領域,人工耳蝸、心臟起搏器、神經刺激器、人造關節、避孕環等裝置都是可植入裝置。而在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將接受晶片植入。目前,人腦植入晶片領域也獲得了驚人的進展,領域內專家預計,未來15年左右這種神奇的技術就會出現。可以試想,將來如果在人腦晶片中加入通訊技術和基於視覺神經元的AR技術,那麼人體本身就成為了一個超級通訊裝置,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任何電子產品了。
回到我們所在的今天,在智慧手機硬體技術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現實下,對於手機廠商而言,一方面佈局如AR、VR、以及晶片植入等前沿高科技領域,另一方腳踏實地,以真正解決目前智慧手機使用者需求痛點為目的發掘技術潛力,才是智慧手機存量時代的下半場中突圍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