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不強調設計,它理應是一種服務

馬主席曾坦言:我不知道騰訊以後會怎麼發展,我已經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什麼了。
-01-
網際網路招聘的小插曲
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公司曾給出苛刻的招聘條件,要求一線從業的產品和運營人員,年齡必須在25-30歲之間,超過此年齡階段的,需要總經理親自面試。
然後在網上就被解讀為,在寒冬裡,公司為了開源節流不惜把年資長工資高的員工砍掉,若非能力超群者,公司更偏向於低成本,可塑性高的年輕人。
不排除有這個可能。但更大程度上,這是處於決策成本的考慮,這個決策成本不是指管理層,更多的是指一線的產品運營人員的日常工作決策。
就像抖音、快手、虎牙直播這些產品的重度使用者基本上是年輕人,細分使用者層之後這類使用者在25-30歲這個區間佔比是最高的。
所謂產品人格,其實是那群核心使用者人格的集體投射。當用戶使用一個產品的時候,他是在和自己的某一部分進行對話,產品不過是使用者對自我認識的一種外在投射。
當你在思考功能迭代、出活動策劃案、挖掘使用者需求時,就是在和使用者就某些事產生對話,大家通過產品的使用場景在交流:
產品:你看我這樣規劃可以嗎?感覺挺不錯的。
使用者:還行吧,如果你這樣這樣會更好。
試想一下,針對類似遊戲直播、短視訊製作、陌生人社交這些話題,一個稍微年長一點的人在和你對話,那是什麼感覺?
是沒有說服力的。
從人和人的交談場景來說,交談的內容權重僅佔交談目的的很少一部分,更多能促成交談目的的因素來自交談物件的身份、背景、年齡、職業、溝通能力和經驗等。
就像一名從業多年的職業律師勸你不要做擦邊球的生意,和你媽去勸你,這個效果是不一樣。
稍微年長的人並不適合和年輕人談潮流,也許他們更適合向你傳授職業生涯規劃、行業發展的經驗,畢竟你不是藤原浩、陳冠希之類的。
對於產品經理,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層,如果你能很輕易地和這部分人交流,又或者很容易融入這部分群體,那麼你就更容易察覺他們投射出來的產品人格,更容易把握住問題的本質,也許你更適合做這個產品。
那麼或許有人會問:難道我善於交際,就更適合做社交產品?
這個問題也許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大家不妨想想,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社交產品,真的是給善於交際的人用的嗎?善於交際的人對社交產品需求大嗎?
在我看來,這類社交產品都是給那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善於話語表達,不善於交際的人用的,什麼聲音交友、視訊交友、興趣交友都是在為這些人創造談資、找個建立關係的契機。
他們對於這類社交產品是有共鳴的,就跟呼吸一樣,是迫切需要的,畢竟他們沒有其他方式認識新朋友了,正常的交友途徑總被那些交際能力強,善於表達的人搶佔了風頭,自己每次都在飾演角落裡的配角。
反而那些善於交際的人,他們不怎麼需要這些工具,因為沒有了這些東西,我還是能充分地和別人溝通。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並不喜歡參與座談會、頭腦風暴、分享會之類的場合,感覺這些很浪費時間,而且並沒有什麼收穫。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些形式的集會沒有效果,只是對我來說效果甚微。
在我看來,只要有人注視著你,你就不可能對現場置之不理,你的動作就會變形,你的想法你的思考也不會那麼充分,就像一個歌手最佳的歌唱效果永遠是在錄音棚裡。
所以,我更喜歡自己靜靜地在房間想一些未能想明白的問題,畫一下腦海中出現過的畫面,用文字抒發一番,也許這樣子更適合我。
我不會因為被忽視而感到難過,所以我從來沒去跟過熱點,畢竟知道肯定跟不過別人。
而且我從小就對那些經典、被遺忘很久的人、事和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自己有時間就會去挖掘它們,偶爾發現一兩個早已被大部分人所遺忘的觀點和東西,就會感到十分興奮。
所以你們也許能感到,從我這裡投射出去的產品人格,是一個崇向簡單、好奇、樂觀、謹慎的人格。我也正是以這樣子的產品人格在和你們交流著。
-02-
美團的借鑑邏輯
平常我想吃什麼,更喜歡到樓下去買,走走路、逛一下,所以嚴格來說,我不是美團的忠實使用者,但美團這家公司的業務邏輯卻是值得我們尊重和借鑑的。
很多其他工具型的產品,都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場景,瘋狂地去挖掘需求和做使用者體驗,做到最後你會發現,需求就這麼多,並沒有什麼可挖了。
但公司為了業務的擴張,保住市場份額,就有大量不正常的KPI任務。畢竟競品不斷增多,同質化也越來越重。
尤其那些做增長、做創收的產品和運營,就像是被逼上梁山似的,只能開始創造需求了,圍繞著這個核心場景去創作去YY各種需求。
就像一個訂酒店的產品,到後來還能在上面訂演唱會門票,創始人會安慰自己,很多訂酒店的人或許也會有看演出的需求。
可以的,一定要這麼說,邏輯上肯定說得過去,但就是讓使用者感到你沒什麼說服力而已。
既然這個產品是你和使用者在圍繞核心場景在對話,既然你們是同一種產品人格的人,大家應該就像朋友的關係一樣,互相影響。
那對朋友來說,什麼叫做有說服力?就是真誠交往,說到做到。
大家之所以會討厭那些愛佔小便宜的朋友,無非就是感到他們的交友目的不純,總想著收割這段關係的邊緣價值。
同樣道理,當你在為既有使用者創造需求,不斷強加新的盈利方向時,你就是起著那個愛佔小便宜朋友的角色了,使用者當然對你避而遠之。
我們不妨來看看美團是怎麼做的,為什麼美團的業務邏輯值得尊重?以下是我自己的個人分析:
美團是做團購起家的,但到了後來他們的業務範圍已經發展到外賣、物流、共享單車、商家服務等。
美團自身調整過幾次定位,前幾次都是圍繞著核心場景和業務來展開的,但最近幾次會發現,他們不再聚焦這些零散的高頻場景了。以他們的實力,他們現在重點是圍繞著這群使用者來展開業務了。
他們的重點是服務一群人,無論這群人有什麼需求,他們都願意針對這群使用者而做出調整和改變,他們的目的是和這群使用者一起成長,一路解決他們的問題。
只要他們的產品人格影響範圍足夠廣闊,使用者認同感越來越強,這件事做到最後,是沒有邊際的,你會發現到頭來這種使用者真的就離不開美團了,因為它就像這個人的“人生導師”一樣幫她分析、挑選、處理各種交易。
產品的人格著實會反映出這部分使用者最核心的需求,也會代表著這部分使用者的群體性認可,要知道在歐美那些發達國家裡面,服務行業發展到鼎盛的時代,都是以這種共贏的服務方式在成長:
一個專業的團隊在幾個專業的領域為大部分使用者謀求著最大的福利。
所以我的產品、我的時間都投資在了我將要服務的這群朋友身上,我相信你們便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中的每一位創業者、產品經理朋友,你們都遍佈各行各業。
對於我們成長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我經歷著也同時在總結著,在我看來這些問題都是大同小異般的存在,更多時候我們是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參考的。
但願我能把自己有限的價值分享給你們,能真正幫到大家。所以我才覺得,服務好一群人,真的可以把它當成是一件有趣的創業指引。
另外,最近準備建立一個服務推送,不定期釋出一些行業資訊和動態推送,其實我自己和女朋友一直有在用,目前感覺良好。
這個服務的目標依然是提供稀有的資訊和價值,這個推送服務推送頻次會高點,幾乎是每日的,但內容並不是我寫的,而是來自各種我認為觀點小而美的作者。
這次準備先邀請幾位朋友體驗一下。如果你也有興趣,我們可以聊一下。
第27篇 | 2961字
原創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jacoblab」
往期精彩文章
▼▼▼
- 每週日晚22:00更新 -
更多商業新思考請點選
▼▼▼
檢視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