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房子永遠不會甩賣?
房價上漲週期,常常一年能漲30%,可下跌週期,總是磨磨蹭蹭,好不容易看到有新聞報道“暴跌50%”,激動地開啟一看,原來是“成交量暴跌50%”。
但是,成交量暴跌50%,說明買房子的人的確少了,可為什麼賣房子的就是不降價呢?雖然新聞動輒用“暴跌”這種刺激眼球的字眼,實際上你真跑幾個樓盤看看,雖然售樓處很冷清,售樓員很熱情,但都是“動口不動手”,房價頂多比最高點下降一些。
真奇怪,不是說開發商的資金鍊快要斷了嗎?現在開發商的融資利率動不動就上15%,為什麼就不願意打折促銷呢?
理論上說,房子賣不掉,就會有資金繃不住的開發商搶跑降價,出於“囚徒困境”的心理,你降一點,他降一點,最後就會變成奪命狂奔,房價就會暴跌式崩盤。
但實際上,“樓市空軍”預言中的這一壯烈場景從未出現,房地產下跌只有在“牛熊轉折期”稍快一點,那也是因為上一批樓盤開盤火爆導致定價虛高,即使所謂的“打折價”,不過是迴歸正常價格 (就算這樣也是要被砸售樓處的) 。
但真的到了樓市最慘淡的時候,開發商反而不會降價,而是“臥倒裝死”——兩三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回頭一看,頂多從最高點降個20%,還沒到這一波上漲的起點。
其實開發商的資金壓力是實實在在的,但因此指望“清倉大甩賣”,卻需要滿足相當多的條件。今天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開發商不喜歡用大降價來解決資金問題?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多殺多”式的房價暴跌?
真降價與假降價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理解,同樣都是“大促銷”,卻有“真降價”和“假降價”的區別。
前幾年每到“春運”,就有人建議火車票漲價緩解供求緊張,每次都被人懟,於是有人感嘆,為什麼機票也漲價了,卻沒人罵呢?
原因在於,火車票平時賣“票面價”,節假日就要提價;機票平時基本都是“打折”,節假日漲價只需要恢復“票面價”。
從上面的例子可看到,機票的打折促銷,並不是“降價”,而是一種定價手段,
節假日走進商場,東西好便宜,大家都在打折,我們來分析一下,哪些是真降價,哪些是假降價:
服裝品牌全場6折 (除部分新品) :商場服裝品牌通常上新的標牌價是8倍成本定價,賣了幾個月就開始打折,下市前清庫存,五折三折都有,所以“服裝打折促銷”是定價策略的一部分,包括“江南皮革廠倒閉了”,都是“假打折”。
傢俱店某品牌的主力款9折促銷,因為淡季要到了,廠商給渠道商更大的回款返點,促使經銷商加大促銷力度,是“真打折”;
超市品牌酸奶快到期的部分“買一送一”是“真打折”,而同時附贈的新品乳酪小包裝,就是營銷動作,是“假打折”。
總結一下:
標準化的產品,降價往往是因為供大於求,是“真降價”;而非標準化的產品,降價是一種定價策略,是“假降價”。
保質期短的產品,降價的打折力度大;保質期長的產品,降價是為了回籠資金,所以打折力度一般不大;
那麼房子呢?非常不幸,它屬於一戶一價的“極度非標品”,而且還是保質期特別長的產品。想要讓它大幅降價,還需要有很多條件。
哪些條件呢?比如說,高毛利的產品,其打折的空間也比低毛利的產品要大,那麼房子的毛利空間到底有多大呢?
通常在土地拍賣之前,開發商內部就要根據土地規劃要求,和未來預期房價,根據一個合理的利潤率,給出土地拍賣的“出價”。
因為土地拍賣一般都是“價高者得”,所以最後出高價拿到地的都是那些“心理價格”最高的開發商;如果大家的“心理價格”都差不多,那麼拿到地的就是利潤空間壓得最低的開發商。
所以,高房價的利潤大頭都在政府賣地的環節上,而整個房地產行業遠不是一個暴利的行業,看看上市公司的報表就知道了,房地產行業的老大萬科的淨資產收益率,只有賣醬油的老大海天味業的一半。
非標品、長庫存週期、低毛利,房價打折的空間似乎都被封死了,但是,房地產開發模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房地產開發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又極度依靠融資。如果賣得慢了,不能回籠資金,就有資金鍊斷裂的危險。這正是很多人認為房價緩緩下跌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雪崩的原因。
拿到地後的一兩年,出了高價的開發商可謂如履薄冰,一邊要提高檔次以保證高房價,一邊還要嚴格控制成本,以滿足當初壓下的利潤率。
為了防止高庫存而不得不打折出售,開發商只能把“非標品、長庫存”的產品策略發揮到極致。這就必然走向“營銷驅動”的道路,其“上策”必然在於“產品如何定位和定價”上。
歧視性定價
懂一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同一樣商品的階梯性“歧視性定價”可以最大程度的獲取利潤。比如同樣的電、同樣寬頻網路,賣給居民的便宜,賣給企業的貴,因為前者會因為貴而少消費,後者只要能賺錢,就能接受高價格。
再加上房子本身就是非標品,開發商在規劃吋,就把“歧視性定價”原則發揮到極致。
通常一個樓盤的可售房源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佔比最大的主力戶型,比如市場上最主流的90平米三房。因為它們是整個樓盤的“銷售擔當”,所以開發商在規劃中,一定要保證它們戶型也是最好的,什麼南北通透、三房朝南、戶型方正、超大面寬,等等,全部堆上去。
第二類是兩個極端,一端是市面上稀缺的小戶型、緊湊戶型,一端是個性化產品、特大戶型,包括整個樓盤位置最好的“樓王”,兩端的共同點是定價高很多,不同點是前者是熊市產品,後者是牛市產品,這一點後面再講。
但這就好像從一整張紙上裁下一個個完整的形狀,可以想象,那剩下來都是邊角料,怎麼處理呢?做成第三類產品。
第三類就是剩下來的有缺陷的戶型,網上常常有人吐槽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戶型,大多是這一類“邊角料”,邊角料一般只能定低價,但有時未必。
三類產品的成本區別很小,但定價相差很大,因為它們 分別對應了“最主流價效比的”、“不缺錢但要求高的”和“追求低價且要求不高的” 三類支付能力和需求不同的客戶。
有人說,我就想知道房價會不會降,你跟我囉裡囉唆講什麼“歧視性定價”,但正是有了這三類產品定價階梯,才讓開發商有了騰挪的彈性空間。
這三類產品不光對應了不同支付能力的客戶,也對應了不同資金狀況和市場狀況。
穿越牛、熊的產品矩陣
一般而言,資金壓力大的開發商,一定要在第一次開盤時回籠大部分資金,那麼它可以選擇主力戶型中價效比較高的一部分房源。緩解資金壓力後,剩下的房源再通過提升配套、多多蓄客的方法,慢慢加大利潤空間。
這就是“低開高走”的推盤節奏和定價法。
如果是資金壓力不大的開發商,或者好不容易拿了一塊好地想賺一把就走人的開發商,往往第一次開盤會推出地段好,配置高的第二類產品,有的甚至先推“樓王”,目的是提高整個樓盤的形象定位和檔次定價,以爭取其他房源的定價空間。
這就是“高開高走”的推盤節奏和定價法。
你看,房地產開發是不是一個技術活?是不是唯有專業才能做得更好?
雖然每一個開發商都一萬遍地強調自己的“專業”,可實際這個行業信仰的只有兩個字:運氣。別怪他們;因為樓盤賣的好不好,專業的開發和營銷能力只佔三成,70%的因素是看老天爺肯不肯賞口飯吃。
有些開發商很認真,請專業設計團隊精心規劃產品,反覆修改,恰逢大牛市,大家都很有信心,配置一再升級,可等產品上市,調控政策也來了,法國大廚的拿手菜拿到大排檔賣白菜價。
有些開發商很懂營銷,標準化開發流程,半年樓盤就出來了,接下來半年拼命蓄客,正逢大牛市,五星級售樓處擠成了澡堂子,誰知政府限價,水果高階拼盤含淚賣成了批發價。
有些開發商什麼都不懂,偏巧拿地拿在熊市,賣樓賣在牛市,再爛的房子也能賺得盆滿缽滿。
但開發商們也不會聽天由命,頻繁的調控使它們練就成了一身對抗週期的本領,其中三類產品推盤節奏,就是最核心的武器。
房地產的銷售三甲“萬科、碧桂園、恆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推盤節奏快。從拿地到開盤,最快只要半年。這麼做,除了資金利用效率高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 在規劃之初就能預見到銷售時的市場狀況,從而做出更合理的產品形態。
如果未來一年的市場狀況不樂觀,那應該先推出高性價比的部分主力房源,當然,開發商所說的“謹慎定價”,實際上只是在一波暴漲後,迴歸正常的價格,遠遠沒有觸及開發商的底價。
如果熊市確定,那麼第二類產品中的“低總價緊湊戶型”只要單價稍微降個5%,總價就能下去15-20%,就成了主力擔當,所以稱之為“經典熊市產品”。
如果市場冷凍超預期,連所有戶型都無人問津時,那開發商還有“第三類產品”。之前,這些有缺陷的戶型,開發商往往希望趁行情好時混水摸魚賣掉,所以它們的定價並不低,很容易被賣剩下來,這些房源就成為熊市啟用市場的法寶。
如果你看到媒體上大炒作的“跳樓價”,滿懷希望地跑到售樓處,你多半會失望,都是些原本就賣不掉的房源,而且數量很少,那些真正你想要的房源,降價幅度都是“毛毛雨”。
這正是開發商想要的效果,多少回籠幾個錢,還能借此吸引人氣。
就算是某些樓盤前期拿地成本過高,開盤又逢行情低迷到觸及成本價,開發商也有“死中求活”的辦法:
努力降低大部分主力戶型的成本,把節省下的成本和最好的配套、位置“堆成”一幢“樓王”,價格比均價高了一大截。然後, 主力戶型以成本價快速回籠,而最後的“樓王”,開發商就採用“有價無市”的營銷策略,一路持有到下一輪牛市再兌現利潤——而“樓王”的利潤,就是整個樓盤的利潤。
你看,小小的一個樓盤, 有牛市跑量的主力產品,有負責利潤的大戶型,有主打熊市的低總價緊湊戶型,有穿越週期“越陳越香”的樓王,甚至還有缺陷產品幫助你穿透牛熊……
當然,真正的嚴冬降臨,產品策略也無效時,開發商的招數還遠遠沒有用完,至少還有建設上的“節流”招數,和融資上的“開源”招數。
一個鍋蓋十口鍋
一個樓盤的開發可以分成三期: 從拿地到開工,從開工到預售,從預售到交房,其中資金最緊張的是第二階段, 前期投入的土地款,再加上開工的大量流動資金;其次是第一階段,而第三段收到售樓款後,資金壓力就小多了。
一個大開發商,往往同時開工幾十個專案,分別處於不同的階段, 想要玩“一個鍋蓋十口鍋”的遊戲,辦法就是儘可能縮短第二階段,延長第三階段。
縮短第二階段的結果就是,專案不開工則已,一開工就玩命地趕工期,一個集團大部分建設資源都集中在處於這個階段的專案上,而一旦拿到售樓款,資源又被抽走,建設速度又開始放慢——知道你買房後,為什麼遲遲不交房了嗎?
所以你去看行業資料,樓市剛剛變冷時,房地產開工數反而是急劇上升的,相應的竣工數陡降。 這就是“冬江水冷開發商先知”,趕開銷售還沒有完全凍結之前,急急蓋樓快快推盤多多回款 。
房產調控期往往面臨著國家對房地產融資的“斷源”,但擅長“一個鍋蓋十口鍋”的開發商, 也想出了資金需求“化長成短”的辦法,市場上那些高達15%以上的融資,其實都是“過橋融資”,不停地在諸多專案中滾動 ——如果真是這麼高的資金成本,開發商還不如“跳樓價”。
20年數輪樓市調控下來,無數資金鍊斷裂而亡的開發商的“冤魂”都為剩下的同行提供了無窮智慧與經驗,牛市滾利潤,熊市滾資金的方式,使得開發商抗週期的彈性很大,資金鍊緊而不斷,繃而不裂。
上面說的都是大開發商, 那麼只有幾個專案的中小型開發商呢?他們確實是房價最薄弱的一環,每次調控都有幾家資金鍊斷裂的 ,但奇怪的是,就算是在最危險的時候,它們也很少用“降價”的方法回籠資金,這又是為什麼呢?
不是沒有人降,而是因為有人試過了,並用血的教訓告訴同行: 降少了還是賣不掉,降多了沒必要!
降多少才是個大問題
買房有兩種需求,一為自住,一為投資。 投資的心態是買漲不買跌,特別是在熊市後半場。 唯有牛熊轉換期前,還停留在“牛市思維”的投資客會對看好的樓盤“逢低進場”,故而此時降價不失為好手段。
真正對降價敏感的,都是自住的消費需求。但效果有多大呢?
一次成功的降價,一定要能釋放出大量“不降價就不入場”的客戶,而不是那些“本來就準備要買的,現在歡天喜地地少付錢”的客戶。
衣服打折是因為“非當季”,大部分消費者並不那麼追求“新款”,所以一打折,這部分人的消費力釋放出來,銷量成倍上漲。
食品“量販型打折”,滿足的是那些“本來買三家現在趁便宜買一家”的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回頭看看房產打折,能夠找到這一類消費者嗎?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把這些“自住客”繼續細分為兩種:一種是首次置業,這是剛需購房,相當於柴米油鹽這一類生活必需品的購買,它的特點是一定要買,但只要擁有了,就能滿足需求。
對於此類需求,價格的高低只會改變你的消費時間,但不會改變你的消費量,比如看到大米促銷,你會多買一點,但不會晚飯多吃一碗。
所以對於首置剛需房,差不多都是市面上總價最低的房子,面對結婚大限,只有“付得起首付”和“付不起首付”的“支付門檻”的區別,不存在“太貴了不想買”和“便宜了多買點”的區別,所以降價帶來的新增客戶是有限的,不妨計算一下:
一套300萬的房子,最低首付3成90萬,打8折後,首付降到72萬,“門檻”只降了18萬,還不如“降低1成首付”少了30萬帶來的增量客戶多。
所以最有效的促銷手段是“首付貸”降低購買門檻,而不是降價。
有人說,不對啊,如果便宜我會買大一點的房子,沒錯,可超過一定面積的大房子就是另一類自住需求了——
第二類通常稱為“改善型置業”,目的不是有地方住,而是住得更好,並非是剛需消費,相當於汽車、餐飲一類的可選消費品:明明打算明年才買車,看到促銷,忍不住提前下手;炸雞翅加一元送一對,你就會多買一份。
從理論上講,“改善型置業”對價格的敏感性超過剛需房,促銷應該可以找到一大批“有便宜才出手”的消費者,但是,問題又回到了房地產的投資屬性上。
賣掉手裡300萬的無貸款的剛需房,作為5成首付,換成600萬更舒適更大的“改善房”,為了生活條件的一點改善,你憑空多了300萬負債,無論如何不能用消費升級來安慰自己,唯一能讓你出手的理由是“升值”。
所以“改善型置業”同時又是家庭的投資行為,這兩種需求的比例是:房價越合理,消費屬性越強;房價越高,投資屬性就越強。
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投資心態問題——買漲不買跌。半年前你打98折時,個個都來搶,現在你打8折,大家反而不敢出手了。
當然,話也不能說絕了, 價格作為終極武器,肯定是有用的 ,8折不行,也許7折就行了,總有一個折扣數會擊退消費者最後的心理防線。
可惜有人不會給購房者這個機會了,你等候的“超跌盤”早就被人抄了底—— 低於8折,就會有大買家出現“打包掃貨”,就是房地產TOP級開發商 :拿到專案後包裝一下,換個名字,換成精裝修,再換一個物業,引進一些配套商業,等下一輪牛市加價20%賣給你。
每到牛市末期,萬科、恆大一級的開發商就開始減少市場拍地,因為熊市一到,就會有大量的“食屍”機會, 這是週期性行業集中度上升期最常見的“逆週期投資”策略——在行情低迷時,進行市場份額的逆勢擴張。
因為目前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尚低,市面上的超級大買家至少有十家,那些“資金鍊斷裂”的中小開發商手中的專案,還是香餑餑,收購價格相當有吸引力。
這麼一來, 降價幅度小,不一定能賣掉;降價幅度大,不如“打包賣專案”省事,“樓市空軍”預言中的“崩盤”,也就遲遲無法出現。
也正是因為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尚低,這個逆週期投資的趨勢也許會持續很多年。
那房價就真的刀槍不入了嗎?最後,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房價“崩盤”的極端情況。
房價崩盤與泡沫無關
第一種情況:出現“行業週期、經濟週期和金融週期”的“三週期共振”。
如果在房地產蕭條期,恰逢經濟蕭條期,又遇上信貸收縮,頂級的開發商也拿不到錢,做不了資金鍊斷裂的中小開發商的“接盤俠”,反而要比賽出貨速度,那“崩盤”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日本樓市就是這麼崩掉的。
但這個情況幾乎不會在中國出現,因為 中國政府的“逆週期調節”決定了經濟蕭條期一定會“信貸放水”,經濟過熱一定會信貸收縮 ,大開發商要麼樓好賣,要麼錢好拿,不可能出現“錢樓兩空”的絕境。
除非是極端情況下,放水的管道堵塞,進不了樓市,實際上就是下面的第二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買房需求萎縮,導致銀行對這個行業產生警惕。
房地產週期性向上的最大動力是“城市化”和“人口增長”,這個趨勢如果逆轉,標誌是 一個地產下行週期超過5年 (一般為兩到三年) ,庫存積累到一定程度,遲遲不見拐點,就會引起銀行的警惕, 再遇上經濟衰退週期,就會出現“央媽不斷放水”,但“水”就是到不了開發商那兒的情況。
目前一二線城市“城市化”和“人口增長”幾年內還不會出現放緩的現象,但並不排除“三四線城市樓市崩盤將價格引導到一二線線城市”,尤其是部分專注於三四線城市的大開發商。
從傳統意義上衡量房價泡沫的“租售比”指標看,三四線城市普遍高於一二城市,這說明 “崩盤”的真正壓力,不在泡沫,而在金融。
房價是金融價格的影子,有泡沫不一定會崩,沒有泡沫不一定不會崩。房地產週期雖然可怕,但總是“有驚無險”,可只要背後的銀行家一出劍,那就必死無疑。
吾恐崩盤之憂,不在蕭牆之內,而在金融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人神共奮 授權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3685.html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虎嗅App猛嗅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