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寒冬繼續蔓延
時間已經過去一年,上海某遊戲公司的一款手機遊戲仍然沒有等到版號審批結果,讓創始人更為崩潰的是,他什麼也做不了,只能乾等著。
據他此前的經驗,申請版號通常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在他以為能順利拿到版號開始宣傳時,噩耗傳來——2018年3月29日,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釋出《遊戲申報審批重要事項通知》,稱由於機構改革,所有遊戲版號的發放全面暫停,且並未通知暫停期限。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遊戲市場,第三方市場情報研究機構Newzoo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遊戲市場收入27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美國和日本分別以251億美元和125億美元分居第二和第三位。
對於中國遊戲行業來說,這是一次大地震,據金融資料服務商Wind資料顯示,今年以來,52家遊戲類上市公司中,45家股價下滑,38家跌幅超過20%,正負相抵後,52家公司總市值蒸發超過8566億元人民幣。
“3月版號全面暫停之後,我們得到的訊息是很快會恢復。”另一位遊戲公司創始人告訴《財經》記者,“但是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公司也快熬不住了。”
8月30日,籠罩在陰雲裡的遊戲行業再次遭遇政策高壓,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署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稱將“實施網路遊戲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路遊戲商務運營數量”。
8月31日當天,騰訊股價暴跌5.1%,市值蒸發1542億元;網易暴跌7.19%,股價創2016年6月以來新低;完美世界一度觸及跌停;三七互娛跌幅超過9%。這是目前中國遊戲行業收入最高的四家公司。
遊戲巨頭們也變得謹慎,《財經》記者詢問多家國內遊戲上市公司,得到的回覆均是“現在太敏感,不便迴應”。
除了新遊戲無法上線,此前已經上線的遊戲也不能倖免,棋牌類遊戲因為“涉賭”,首當其衝。
9月10日,騰訊棋牌類遊戲“天天德州”正式啟動退市,停止充值和賽事服務,9月25日將關閉遊戲伺服器並清空資料。
天天德州此前長期佔據蘋果應用商店棋牌類遊戲下載量前三名。
政策高壓之下,遊戲行業也在尋求新的突破口,包括申請臨時的試運營權利,將公司重心轉向海外發行,或是直接通過地下渠道購買、盜用版號,但也都只是緩兵之計。
“任何形式的市場競爭我們都不怕,輸了就認了,最怕的就是像現在這樣,完全無法控制。”前述遊戲公司創始人說道。
政策高壓
在中國,所有網路遊戲、主機遊戲上線前,均要進行版號申請,先通過文化和旅遊部初審,再通過新聞出版署拿到版號,才可上線運營,單機遊戲只需通過出版署申請版號即可。
3月以前,遊戲版號申請流程並不複雜,原文化部與出版署的稽核材料一致,準備一份材料即可,大部分中小遊戲公司會通過版號申請中介來申請,一款手機遊戲版號的申請價格在1.2萬至1.5萬元人民幣之間。
通常審批需要4個-6個月時間,大部分遊戲公司會算好時間,進行準備工作,無需提前囤積版號。
今年3月,版號申請驟然全面暫停,幾乎讓整個遊戲行業措手不及。
3月至今,中國遊戲行業龍頭公司騰訊股價持續下跌,截至目前跌幅超過20%,市值蒸發8000億港元。在此前的2017年,騰訊大漲了115.25%。
面對憂慮,騰訊今年的中期財報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稱,市場上存在遊戲綠色通道,可以申請一個月的商業運營測試。
8月8日,騰訊遊戲平臺WeGame推出第一款3A遊戲《怪物獵人:世界》,據《財經》記者瞭解,由於此前風靡世界的“吃雞”遊戲《絕地求生》面臨版號限制問題,騰訊內部對《怪物獵人》寄予厚望,提前做了大量準備,包括引進批文、文化和旅遊部備案等,由於版號申請全面暫停,騰訊提前向新聞出版署申請了一個月的商業試運營。
但這個“綠色通道”似乎並不管用。《怪物獵人》上線僅四天,就被要求下線整改。
隨即,包括馬化騰在內的多名騰訊高管緊急展開挽救工作,一位騰訊遊戲業務員工向《財經》記者透露,整個遊戲行業自去年就已陷入寒冬,騰訊的遊戲業務還能保持正常運轉,“但到了今年,似乎已經變成無差別打擊,騰訊一直引以為傲的政府關係,也無濟於事”。
劉熾平隨後表示,《怪物獵人》的下架是一起偶然性事件,並非外界猜測的“政策因素”或者“惡意競爭”,《怪物獵人》這款遊戲已經獲得了商業化的許可,但開售之後,遊戲內的部分內容並沒有完全符合監管方的要求,所以騰訊方面就暫停了這款遊戲的銷售,未來騰訊將會和開發者進行協商對遊戲進行修改,再繼續申請銷售許可。
截至目前,《怪物獵人》仍未能重新上線。
遊戲市場的不安情緒進一步擴大,政府也有所行動。
8月17日,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線“上海網路遊戲出版管理申報服務平臺”,也是全國首個地方性的網路遊戲出版管理申報服務平臺。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表示,上海市的遊戲企業、出版單位以及獨立遊戲開發者,今後均可以享受遊戲申報查詢、建檔、政策諮詢等一站式服務。
但一位遊戲行業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推出這個平臺,只是為了穩定市場情緒,並不意味著版號申請有所鬆動。
《財經》記者發現,該平臺上共有7家遊戲版號代申請的出版社,也即遊戲行業中的版號申請中介,其中可提交申請的僅有華東師範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財經》記者在工作時間撥打該出版社留下的座機號和手機號,均無人接聽。
而在該平臺上顯示申請“未開啟”的另一家出版社的相關負責人則向《財經》記者表示,儘管3月之後並未有任何遊戲版號成功申請的案例,但他們仍然在繼續遊戲版號申請業務,“現在申請就是先排隊,等政策開放了也是先處理已經申請了的遊戲”。
受遊戲版號審批受限問題影響,《2018年1-6月中國遊戲產業報告》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遊戲市場整體收入1050億元,同比僅增長5.2%,而過去三年這一增幅分別達到21.9%、30.1%、26.7%。
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生存慾望讓遊戲公司們另闢蹊徑,試圖蹚出一條生路。
艱難求生
騰訊、網易等大型遊戲公司,會提前批量申請版號,據《財經》記者瞭解,目前騰訊手裡還有約30個左右的版號,網易還有約20個,足夠支撐到明年。
不過,如果版號申請仍然繼續暫停、收縮,即使是騰訊、網易這樣的遊戲巨頭,也吃不消。
在巨頭之前,首先受到衝擊的是遊戲初創公司。多位遊戲公司創始人告訴《財經》記者,已經有一批小遊戲公司直接出局,剩下的大多還在苦苦掙扎。
相比其他領域的創業公司依靠持續融資來維持運轉,遊戲公司大多有較強的自我造血能力。中國遊戲使用者數量龐大,中國遊戲產業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遊戲玩家數量超過5.8億人,這也讓遊戲行業成為中國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加上游戲行業已是巨頭雲集,風投機構對遊戲專案的興趣日益冷淡。
一位投資機構合夥人告訴《財經》記者,風投機構對遊戲製作、遊戲發行等型別的初創公司投資意願並不強,“主要因為退出路徑有限,近幾年遊戲公司IPO整體數量下降,不少團隊基本都是維持小規模,自給自足”。
另一位專注文娛領域專案融資的財務顧問則提到,“政策監管因素加強後,今年遊戲專案的融資已經陷入冰點,目前只有一些併購的案子能做。”
快速製作或代理遊戲,上線後獲得收入再去支撐下一款遊戲,是大多數小遊戲公司的生存法則,一款手機遊戲的黃金期只有一年,一旦這個過程遇到長時間停滯,資金鍊斷裂導致公司倒閉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多位遊戲公司員工告訴《財經》記者,“失業”是他們今年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
窮則生變,面對高壓政策,遊戲公司們絞盡腦汁,試圖找到一條可行的緩衝道路。
據《財經》記者瞭解,幾乎所有遊戲公司今年的重點方向都轉向了海外市場。
在國外,遊戲上線通常不需要經過版號申請過程,更多的稽核要求集中在遊戲分級上。不過,監管相對寬鬆並不意味著就能賺到錢。
一位曾負責某大型遊戲公司海外市場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海外市場也已經是一片紅海,對於那些沒有資金,沒有渠道,沒有經驗,也沒有團隊的小遊戲公司來說,無異於飛蛾撲火。
一時間,中國遊戲行業出現了搶人大戰。
不少大型遊戲公司都有多年的海外市場經驗,也培養了一批擅長海外遊戲發行的團隊。
一位騰訊負責海外遊戲業務的執行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她已經收到無數小遊戲公司和獵頭的挖人電話,“給的職位都很高,至少都是總監級別”。
在此之前,儘管有不少中國遊戲公司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但中國市場仍然是遊戲領域最大的金礦。對於不少遊戲公司來說,選擇海外發行,實屬無奈之舉。
那些等不及的遊戲公司們也已經在試探新的路子——直接購買或盜用版號。
為了去年已經提交申請的一款手機遊戲,一家小遊戲公司在1.5萬元的中介費之外,還額外花掉了近10萬元人民幣,試圖打點關係,但花出去的錢沒有帶來任何迴音。
“這款遊戲我們前期投入200萬元,現在只能放在那裡。”該遊戲公司創始人告訴《財經》記者,“我們公司去年收入不到1000萬元,如果這款遊戲上不了線,帶不來收入,後面的遊戲也很難做了。”
他在考慮是否要直接去買一個版號。
可以流通交易的版號,一部分來自此前已經下線或停止運營的遊戲,另一部分來自一些手裡有提前儲備版號的公司。
手機遊戲在上線應用商店時,應用商店並不會對版號做嚴格稽核,這也刺激了版號交易。
但版號交易目前並不合法。
根據《關於移動遊戲出版服務管理的通知》《關於規範網路遊戲運營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工作的通知》等法規的規定,購買、套用遊戲版號,將被視為遊戲內容發生根本變化,應當重新申請版號,否則,將被相關出版行政執法部門按非法出版物查處。
版號交易催生的另一個新業務是法律諮詢。一家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告訴《財經》記者,今年找上門諮詢相關問題的遊戲公司明顯增加,“遊戲公司現在沒別的路可走了”。
據他介紹,找到專業律所來處理,可以降低但無法徹底規避法律風險。
但仍有不少遊戲公司鋌而走險。據《財經》記者瞭解,目前想購買一個遊戲版號,至少需要30萬-50萬元人民幣,而傳奇類手遊的版號,價格甚至被炒到200萬元以上,代理商還要額外收取交易價格20%左右的費用。
“買版號是個技術活。”前述遊戲公司創始人說,首先要找同款細分型別的遊戲版號,比如一款戀愛養成類遊戲就不能買格鬥類版號。
在今年3月之前,版號申請雖然要半年,但只要材料充分,基本都能順利通過,會刻意囤積版號的公司很少,能買到合適的版號概率並不高。
如果能夠順利買到同類遊戲版號,也不意味著就能立刻上線,遊戲名需要修改,必須與版號申請時提交的遊戲名稱一致。更改遊戲名後,遊戲宣發方案也需推倒重來,一不留神就會被下線處理,或是更嚴重的行政處罰。
“但還能怎麼辦呢?海外市場早就在做了,賺不到什麼錢。”前述遊戲公司創始人無奈地說道。
過去六個月,中國遊戲行業經歷了一個最長的寒冬。可以預見的是,就算政策開放,大量遊戲同時擁擠上線,單個遊戲原本一年左右的生命週期也會被縮短,很難翻身。
轉機何時到來?
“照目前這個趨勢,至少等到明年,才會慢慢緩過來。”一位版號申請中介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不過,客戶面前,他通常不這麼說。一家遊戲初創公司創始人致電這家中介,詢問是否瞭解最新政策進展,得到的回覆是:“我們與出版署的內部人士交流過,據說9月底就會放開,你們趕緊來提交申請,先到先得。”
類似這樣模糊的傳言已經在遊戲行業滿天飛,但官方渠道仍然沒有動靜。
不過,轉機似乎已經出現,9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網站釋出了《文化和旅遊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其中介紹了文旅部重組相關情況。行業人士解讀,稽核部門能夠公佈重組進度,代表距離回到正常審查近了一步。
但何時才會開放正常審批流程,還是一個未知數。
此前,八部門聯合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被認為是新遊戲稽核政策的重要指導方向,多位遊戲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意味著之後對於未成年人保護、防沉迷、遊戲分級、低俗內容等問題的稽核,會上升到新高度。
“其實很多遊戲公司的目標使用者都不是未成年人,未成年群體的消費能力並不強。”
前述遊戲公司創始人表示,“另外,在遊戲設計的過程,也會避免使用者每天玩的時間過長,每天1小時左右,這樣更能拉長遊戲的生命週期。”
不過,他也承認,中國遊戲行業確實存在泡沫,野蠻生長。
政策不會永遠收緊,行業陣痛過後往往會迎來新的機會。大浪淘沙之際,一批遊戲公司很有可能會被淘汰,新政策出臺之後,新力量將重新滋生。
(文章來源: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作者:劉以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