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過年必吃的餃子,為什麼沒能稱霸全國?
在中國北方地區,餃子品類和餃子品牌可謂大行其道;而與之相反的是,餃子在南方地區的普及程度則大幅下降。以北方地區為大本營的餃子品牌,要如何走出根據地、邁向全國市場?
餃子市場廣闊,但鮮見全國領軍品牌
春節將至,作為傳統年俗美食之一的餃子自然不會缺席年夜飯。一直以來,餃子在中國北方人的心目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是任何其他國民美食所替代不了的。
從“好吃不過餃子”“上車餃子下車面”“ 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等一系列的俗語中,便可窺見中國人對於餃子的特別情感。
其實,有著千百年歷史的餃子,其在中國餐飲市場的江湖地位也一直非常高。通過在百度指數網站上輸入“餃子”和同為主食的“麵條”關鍵詞發現,從2011年至今,餃子的搜尋指數一直高於麵條。
此外,無論在哪座城市,各式各樣的的餃子館在街邊都是隨處可見,消費人群也非常廣泛。由此可見,餃子品類仍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然而,同大多數國民美食一樣,餃子賽道的市場盤子雖然很大,可也難逃有品類無品牌的尷尬處境。
在大眾的認知當中,餃子是一種價廉實惠的平民美食,大街上清一色的“東北餃子館”數量雖多,但卻沒有幾家能真正讓消費者叫得上名號的。消費者能記住的只是餃子這個品類,對品牌的印象則模糊不清。
此外,餃子品類湧現出來的品牌區域化非常明顯,大部分知名度較高的餃子品牌都發家於北方地區,譬如喜家德創立於黑龍江鶴崗,東方餃子王根據地在東北,新興餃子品牌小恆水餃背後的公司也是位於北京。
儘管已有部分餐企和餃子品牌佈局南方市場,但全國性的餃子品牌屈指可數。
為什麼餃子品牌多在北方?
餃子品類具有極高的國民認知度,卻未能出現全國性的頭部品牌,這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的?
其一,南北飲食習慣差異性大。
餃子於北方地區的消費者而言,不僅是年節食物,同時也是日常食用的主食,屬於消費頻次高的剛需食品。而在南方地區,餃子的存在感則被弱化許多,大多時候餃子是作為輔食形式存在,品類接受度相對而言較低。
除了不同地域對餃子品類的認知不同,在口味上南北地區也存有較大的差異性。口味若難以做到普適性,便會限制餃子在全國市場的推廣。
其二,餃子製作標準化與口感不對稱的難題有待解決。
目前市面上餃子是工業化與手工製作並存,一方面,採用工廠加工統一冷鏈配送的方式有利於餃子製作工序的標準化,提高出餐效率,但口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採用手工現包的方式有利於保證餃子出品口感,但高額的人力成本支出對於餐企而言又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如何平衡餃子標準化和出品口感,這對餃子品牌的管理運營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其三,餃子人均消費低,消費空間有限。
作為大眾美食的一種,餃子以經濟實惠、快捷便利等特點佔據著消費者的心。散落在大街小巷的“東北餃子館”們服務的客群是周邊社群居民、上班族等,人均客單價普遍停留在15~30元區間,價格升高了反而容易失去目標客戶群。
此外,可與餃子搭配成“組合套餐”的產品有限,各種層面導致餃子消費空間受限,無形中增加了餃子館的經營壓力。
其四,未出現全國領軍品牌,也可能與餐企的發展戰略有關係。
紅餐專欄作者王鹿鹿表示,企業處在不同的階段有其不同的戰略目標,新興品牌的任務可能是加速佔領區域市場;而對於成熟的品牌而言,有可能它就將重點放在了在全國市場的鋪設上。
“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就算是一個成熟的餐飲企業,它的根據地在北方,想要打入南方市場也是不容易的,畢竟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差異太大。要求企業內部的佈局統籌、團隊運營以及對南方市場的瞭解程度等方面都要做足準備工作,這是一件需要時間和精力深耕的事情。”王鹿鹿說。
如何突破區域侷限邁向全國?
如何規模化地發展並突破區域侷限走向全國?這是餐飲企業共有的痛點。同樣,對於餃子品牌而言,在立足本土形成規模後如何佈局全國市場也困擾著它們。以下幾點做法可以借鑑參考一下。
1、產品上做減法,口味因地制宜
餃子的餡料豐富多樣,但過多的SKU並不利於餃子館的正常經營。相反,商家若能專注於餃子單品的運營,將餃子的特點與消費者的需求緊密結合,更有利於推動餃子品類的發展。
懂得在產品線上適時做減法,以保證高質量出品且降低出錯率,喜家德深諳此道。在SKU上,喜家德只提供5種餡料,並採用3+2模式,即3種為固定餡料,另外2種餡料則根據時令變化和區域口味進行調整。
摒棄了“大而全”的經營戰略,專注於“小而精”的經營模式,這樣的做法不僅將產品做到極致,而且在餡料上因地制宜,讓產品和口味符合當地市場,從而讓品牌在不同區域穩打穩紮發展下去。
2、建立中央廚房,佈局供應鏈
為保證產品鏈的完整性和出品品質,如今很多餐企都自建中央廚房或是交由第三方外包,從原料採購、食材加工、倉儲到冷鏈配送都在中央廚房統一完成。譬如東方餃子王與第三方淨菜加工廠合作,由加工廠處理後送至各門店,而非採用事先處理好的“隔夜菜”,以保證餃子的新鮮品質。
對於餃子工業化製作以及口感的矛盾解決上,絕大部分的餃子品牌也同樣採用由中央廚房完成半成品、再在門店裡現包的方式。有些品牌還制定了嚴苛的包制流程和標準。據瞭解,船歌魚水餃的面和餡的比例要求為1:2,調製餡料的比例也有一定的要求。
還有的餃子品牌積極佈局上游供應鏈,如大娘水餃自建牛羊雞牲畜養殖基地以及蔬菜種植基地,以提升產品的綠色、健康品質。
3、食材升級,定位精細化
當餃子品類在消費者認知中充當平價大眾快餐時,餃子品牌若能從中發掘差異點,細分品類並做出差異化,便能提高品類認知度和品牌形象。
例如,起源於青島的本土品牌船歌魚從原本“家常菜館”變成一家主打魚水餃的海鮮小館。水餃以魚水餃細分定位,提出“鮮食戰略”,這樣精細化的定位易於讓消費者加深記憶。
同時,不同於普通餃子館用平價食材為餡料,船歌魚採用的是高品質海鮮,客單價自然而然地能提升至70元以上,也提升了產品的價值感。船歌魚另闢蹊徑地將餃子做成了餐飲界的輕奢品,既改變了消費者對餃子為大眾食品的固有印象,也提高了自身品牌的辨識度。
4、品牌年輕化,搶灘年輕市場
隨著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如今的餐飲市場越來越趨向年輕化,90後和00後已經成為休閒餐飲和特色快餐的主流消費人群。
去年12月,小恆水餃釋出了《北京趣味餃子報告》,通過大資料對餃子品類消費趨勢進行了梳理。報告顯示,80後、90後是吃餃子的主力人群,這些人群集中在29—39歲之間。基於這樣的年輕化的市場環境,餃子品牌要如何抓住年輕人的心,則考驗著餃子品牌的創新能力。
在塑造品牌年輕時尚化上,小恆水餃做了一系列工作。在門店設計風格上,小恆水餃門店大面積地採用了明亮黃牆面,logo是一個帶著笑臉的黃色餃子,向顧客傳遞積極向上的品牌態度;
在口號上,原本的“吃餃子是以件時尚的事情”更改為“青春就像餃子,趁熱吃”,注重打造時尚青春化的餃子品牌;
在營銷方式上,小恆水餃通過造節造勢,舉辦“餃子節”以增加品牌曝光度。
小結
餃子這一傳統品類不會過時,依然有很高的國民認知度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正如王鹿鹿所說的:“作為一款經典食品,我認為餃子這個品類可以繼續死磕。未來餃子這個品類餡料會有更多變化,品質更加優化,場景多時段化,搭配也更豐富化。迎合消費趨勢的變化,才有利於品牌的健康發展。”
在消費升級的新形勢下,餃子品牌要如何提升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和品牌辨識度,需要在產品、商業模式、營銷等方面進行創新。誰能抓住發展機遇,並修煉好內功,誰就能稱霸餃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