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融化,B2B供應鏈物流迎來真正變革
21世紀初是合同物流風光的十年,無數海龜和高學歷人才湧入,用中英文混雜的方式搞定了一大批客戶。但隨著物流底層操作的崛起,快遞、快運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 近年來,合同物流裹足不前,陷入長達十年的低迷期。
B2B供應鏈物流的困境和探索
2016年-2018年是快遞、快運的上市潮,2C物流市場兩年間誕生了7家超過百億市值的巨頭。先於他們起步的B2B供應鏈物流卻一直不見起色。近幾年,業內一直沒有間斷對這一領域的探索。傳統合同物流企業、快遞快運企業、電商企業、製造業、分銷企業都在嘗試,但至今沒有找到合理的突破路徑。
1.1 合同物流和快遞快運企業探索均不成功
劇烈的產業鏈變革下,傳統合同物流像逆水中的小舟,一直倒退,看不到一絲曙光;同時,快遞、快運企業也在向合同物流滲透,把下一個增量鎖定在合同物流領域,各種嘗試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1)合同物流企業陷入集體迷茫
無論是傳統的老牌企業如遠成、招商局等,還是新一輪的企業,在尋求突破的路上仍處於迷茫期,找不著方向,還處於討論貨量集合、三方賦能等各類操作層面的內容,且對標的物件大多是快遞的加盟模式、專線平臺的存量整合模式。不但沒有突破30億元的門檻,而且多數老牌企業正逐漸衰退,營業收入已從超30億元降到了10億元級別。
(2)快遞、快運的探索碰壁
百世是最早做探索的企業,在其收購匯通快遞和全際通快運前,就開始做合同物流業務。 據瞭解,目前該項業務年營收約20億元。 雖然從整體收入貢獻值來看,百世的合同物流業務要低於快遞、快運業務板塊,但其毛利水平穩固,擁有穩定的客戶,服務底盤較紮實。
相反,作為快遞、快運巨頭的順豐、德邦則沒那麼幸運。由於強管控的自營模式,所有的流程和制度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不具備做合同物流的基因。兩家企業都在大客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但依舊難以應對賬期等各種問題,最終不得不降低投入,潛心研究合同物流的那些坑。
2018年底,順豐斥資55億元併購DHL在中國區的業務;德邦降低整車業務目標預算,現在看來,這些都可看作是對之前的嘗試碰壁的交代。
1.2 流通類企業的探索:影響末端和渠道,但短期內無法擊穿全鏈條
(1)電商巨頭的探索
近10年來,以阿里、京東、唯品會、拼多多、美團為代表的新型電商平臺抓住了人口的紅利,迅速成為最耀眼的明星企業。由於直接面向C端,前期廉價獲得流量後,掌控了消費端的資料和資源,反向卡主了供給側的脖子。在消費供應鏈這一端,電商平臺成為了鏈主,具備了反向渠道整合的可能性。
可以看到的事實是:京東自建物流;阿里利用菜鳥控制快遞訂單,又新增卡行、新配盟;唯品會自建品駿快遞,美團也開始自建快驢做商家的原材料配送。
由於電商面對的是終端,其業務流程和要求遠遠低於B2B製造業的要求,短期內無法滲透到龐大的製造業端。
(2)傳統流通類的探索:陷入與電商的廝殺
物流企業諸如蘇寧、國美、神州數碼等,也成立了蘇寧物流、安迅、科捷等物流企業,但目前依然是在分銷端的本行業內。而且受限於自身渠道能力,忙於與電商企業火拼,做供應鏈整合,這個故事也才剛剛開始。
1.3 製造業的探索:出身特定行業,突破難度極大
製造業企業出於對渠道的管控,在早年間也大批量自建物流,後期隨著規模逐漸擴大,又都開始承接社會業務。但始終沒有突破行業限制,至今沒有企業能夠做到全行業服務的能力。
早年間,美的旗下的安得物流號稱搶貨狂魔,與招商物流、遠成等企業低價搶貨,但其服務專案單一,多為傳統快消品和工業品的分銷端的幹線運輸。 隨著車貨匹配平臺的興起,傳統的簡單的背靠背整車運輸業務資訊不透明已被擊穿 ,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安得物流也逐漸降低了對這一板塊的投入。
與電商企業相同,傳統的製造業自建物流,依然是將重心放在了最容易起量的分銷端。橫向的跨行業拓展都搞不定的情況下,縱向產業鏈整合更無從談起。 如果一家企業連自己的供應鏈都無法擊穿的話,又怎麼可能幫別人做產業鏈整合。
傳統合同物流與新供應鏈物流
將傳統合同物流企業與新興的供應鏈平臺相比,其實不太恰當,但其業務範圍重疊度是最大的,B2B供應鏈物流探索的使命,也支援由合同物流企業來肩負。當然,兩者也存在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主要區別有以下幾點:
2.1 服務領域不同:消費端VS供應端
傳統的合同物流企業,比較成功的包括招商局、寶供、遠成等,他們服務的客戶最大的是寶潔、 蒙牛 、徐福記等這類的消費類企業,服務鏈條很短,僅僅是分銷端的幹線運輸。
而新型供應鏈物流企業,具備服務全域性的能力,其服務鏈條更側重供應端,包含原材料的採購、資源協調、零部件物流、分銷物流等。
2.2 功能定位不同:成本項VS效率項
按照科斯定理及後期張五常教授對企業邊界的研究,物流外包,本質上是在平衡交易成本和內部管理成本。傳統的合同物流,是典型的企業成本項,並未與企業內部發生太多供應鏈條上的關係。
由於傳統合同物流主要是作為分銷的成本項存在,從很多製造業和流通業上市公司年報裡可以看到,多數企業將物流費用歸到運雜費客戶裡。這表明了物流費用在企業內的定位不高,是屬於非核心業務,註定了被持續不斷地壓縮。
而新型的供應鏈與企業的核心業務是強關聯的,是命運共同體,不再是單純的成本項。 其定位由成本項轉化為效率協同項,物流費用的投入對企業的執行效率有積極的正向影響。
所以,新型供應鏈物流企業不會是單純的成本領先型,會給所有的底層參與者服務溢價。企業清晰地知道,前期的物流投入帶來的整體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是有限的,但整體的邊際效率是提升的;一旦到了投入拐點後,則會出現邊際效率提升下降,需要新一波技術的提升來帶動。
2.3 擴張方式不同:橫向擴張VS縱向延伸
(1)傳統合同物流企業:橫向同質化擴張
傳統合同物流企業採用的是專案制方式,基本是採用背靠背合同的方式來承接業務,絕大多數工作都由專案組完成。這種方式容易裂變,複製成本低,但導致中後臺能力較弱,嚴重依賴專案組個人能力。
一個專案組由4-5人組成,包括專案組長、商務專員、客服、運力排程專員等,具備一個客戶從開發到交付的完整鏈條的運作能力。專案制能靈活解決客戶問題,做到以客戶為中心。但其能力是同質的,且嚴重依賴專案經理的個人能力,只能在同類型需求客戶中複製。
(2)新型供應鏈物流平臺:縱向的產業協同
由於新型平臺抓住了生產企業的全鏈條,具備多鏈條協作的資源,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縱向的產業協同。
如原材料的採購和運輸、零部件入廠物流、不同生產環節間的場內物流、半成品和成品的倉儲、生產地和分銷地的區域協同、前後環節的運力和倉儲協同等都有很大的分工和協作空間。
新型供應鏈物流平臺的探索
製造業企業的自建物流,理論上是可以成為新型供應鏈平臺的。而之所以發展沒達到預期,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企業把自己做成了傳統的物流企業。自身縱向供應鏈沒有做深做透的情況下,就盲目去做橫向擴張。
新型供應鏈平臺,應該摒棄傳統合同物流企業的封閉性,改變其與製造業企業的弱關聯和僅僅依靠服務分銷端的弊端。
3.1 新型供應鏈平臺應該具備以下功能
(1)協同:縱向供應鏈區域性跑通的能力
只有在自己母體企業內跑通一個迴圈,提升了全供應鏈的協同能力,並且在提升效率的同時,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才能具備橫向擴張的能力。
(2)透明:數字化、資訊透明
一些傳統的企業物流,依靠與母公司的良好關係,坐吃山空,與下游供應商簽訂背靠背合同,依靠結算的資訊不透明虛增利潤。這類企業是沒有前途的。
製造業鏈條很長,其中的很多環節是割裂的,各環節都形成了小範圍的利益群體。只有通過系統、車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有效應用,用資料擊穿隔離牆,才能實現全渠道資訊透明和數字化,實現資源的共享。
(3)開放:社會資源嵌入式的管理能力
新型供應鏈平臺,一定不是重資產的物流企業,而是整合社會資源的管理平臺。而且要改變原來的甲乙方的傳統觀念,把社會資源嵌入體系內,實現和自有資源同樣的管控效果。
3.2 新型供應鏈平臺需要突破的困難
新型供應鏈平臺脫胎於傳統制造業的企業物流,天生存在很多缺陷。既有製造業的缺點,也有合同物流的缺點。
(1)平臺邊界:縱向做深和橫向擴充套件的選擇
新平臺不同於傳統的快遞、快運企業,它與製造業和流通業企業是強關係,天然就導致了個性化需求較多,無法快速地大規模複製。
跨行業協同性差,比如危化品與快消品,根本無法實現資源整合,橫向擴張基本代表著要從零開始。同行業內,比如中興和華為,二者的運輸交接要求差異性很大,需要的管理能力可能根本就不一樣。這些都限制了平臺的發展邊界,縱向做深和橫向擴充套件的選擇,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2)社會資源管理:成本管控能力
傳統合同物流企業發展不起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成本管理能力不行。這並不是說排程人員的壓價能力不行,而是供應商是弱關係,成本不可控。
新型平臺利用的也是社會資源,如何解決合同物流企業面臨的問題,是決定平臺競爭力的第二個重要問題。
(3)與製造業協同的節奏把控:先改革,再革命
新平臺的出發點很好,但要改變傳統的模式,切換成本極高,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干擾製造業主要的情況下,先做收效明顯的資源整合型業務,當粘合度高了以後,再做大規模的流程變革。
此外,節奏的把控也非常重要。節奏快了,容易影響主業;慢了就變成了傳統的合同物流企業。
準時達融資事件對物流行業的影響
準時達的融資訊息,對於寒冬裡準備收縮過冬的物流從業者來說無疑是一聲巨響。有人興奮,有人冷漠,有人擔心。而這只是B2B供應鏈領域的一個開端,製造業領域不止富士康一家大平臺,接下來,還會不斷有重量級大佬入場。
(1)訂單權有望實現兩權分立:新型網際網路平臺+電商,但新平臺成功概率遠低於電商
電商短期內很難擊穿產業層,同樣,產業層也很難撼動電商在消費端的地位,未來的一定階段,雙方將會並行成為訂單的分配者。
但新平臺的成功難度一定大於電商,它面臨的行業壁壘、業務複雜程度等,遠超以增量為主的電商。在準時達之前,安得、日日順等企業已經做過探索,目前看來成果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好。
(2)執行層:三方危機,平臺興起
新型的供應鏈平臺從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三方的功能,傳統合同物流企業的機會不多了,但細分領域依然有機會,想做大卻很難。
在物流的執行層,除了新型供應鏈平臺整合的體系內底層操作單元,更大的訂單會直接對接給社會平臺,如整車運力平臺和專線整合平臺,這樣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
(3)底層操作單元:多了一個選擇
新平臺的誕生和擴張,對於中小車隊、專線來說多了一個選擇。但無論是專線和整車平臺,還是新型供應鏈物流平臺,底層操作單元的要求越來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