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團購,零售商的機會點在哪裡?
多位創業者稱,社群團購將會成為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是真的嗎?
2019年,一場被稱為“社群團購”的O2O戰爭正在爆發中,是真的嗎?
在過去一年裡的短短50天裡,超20億資本湧入“社群團購”,參與者包括GGV紀源資本、IDG、紅杉中國、愉悅資本、真格基金等,是真的嗎?
蘇寧小店、京東甚至永輝超市等都加入了“社群團購”戰局,是真的嗎?
這是繼“便利店”、“社群生鮮店”投資瘋狂後,又一個“創新業態下”零售業的“吸金賽道”嗎?
似乎,這一切都是真的,都在撕破零售業固有的“邊界”,在引領者眾多傳統零售商、新零售代表或者是眾多眼紅的創業者,紛紛“入局”。但是,“微商化”的社群銷售模式,再加上“經紀人”扮演者“團長”在利益面前的不確定性,如果沒有實體店的或者“供應鏈”物流的支撐,“社群團購”這個不斷被吹大的“零售手段”,面臨一場“生死局”。
“風投”也“瘋狂”
龍商網&超市週刊調查顯示:誕生於2016年長沙地區的社群團購,在2018年夏天重新變得炙手可熱,吸引了紅杉資本、IDG 資本、真格基金、愉悅資本等知名 VC爭相下注,截止去年底累計融資額超30億元。社群團購的主流模式,一般以社群為中心,社群居民通過線上下單參與團購,公司招募團長進行管理和商品分發。
總體來看,儘管不少玩家入場時間僅半年、新一輪融資剛結束,但由於社群團購模式大同小異、進入壁壘低,目前競爭已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據瞭解長沙地區已經出現相互挖團長的現象。
百團大戰來臨,團隊基因、供應鏈能力、管理能力等都會構成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按背景劃分,目前賽道上的玩家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便利店B2B背景,社群電商背景,生鮮電商背景和初創企業。以下各舉一例分析其競爭力以及其代表的同類公司的共同特點。
目前,社群團購公司紛紛選擇從高頻、剛需的生鮮品類發力,再向其他品類引流。此外,多數平臺上的自營商品佔比少,主要通過提高流量、收取佣金來獲得利潤。這樣帶來的問題是缺乏獨特性和競爭壁壘,使得競爭進入價格戰階段後,毛利進一步壓縮。
目前社群團購的主流模式是:以小區為單位,招募小區寶媽或小區店主成為團長,建立業主微信群;團長在微信群釋出和推廣團購商品,消費者通過小程式下單;次日根據訂單量配送至小區團長處,消費者到團長提貨點取貨,團長通常可獲得10%到15%的銷售分成。而平臺則提供品牌、技術、貨源、物流、售後服務等支援。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消費者需求導向、農產品基地直供的模式,邏輯類似於二手車電商廣告常說的“去掉中間商,賣家多賣錢,買家少花錢”。省去的中間商成本,主要包括採購、物流和推廣成本。
有專家分析,本質上看,社群團購不涉及技術創新,而屬於渠道創新。社群團購的模式類似於 S2b2C 社群分銷,主要有三方參與:團購平臺提供產品供應鏈、物流倉儲及售後支援;團長(通常是寶媽或社群便利店)負責社群運營、連結投放、訂單收集和最終的貨品分發;社群居民加入社群后以低價參與拼團。
團長的“背叛”新常態
團長是社群團購的關鍵資源。
很多團購公司原本也想培養自己的團長,但競爭勢頭過於猛烈、行業太急於求成,讓這個行業充斥著浮躁情緒。團購公司雖然也相繼出臺了一套自己的培訓方法,並且搭建培訓班底,但這卻並非它們BD的真實物件。
但這些團長的質量如何,卻無法保證。有業內人士說,除了發展出一大批難堪大用且淘汰率極高的新團長,要想帶動銷量,還是得去尋找那些早早從事社群團購的老團長。
發展團長成了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這也造成了“團長背叛”或者是身兼數職的局面。而現在,競爭加劇讓團購公司拼盡血本,提成+補貼給到了GMV的30%甚至更多,僅在團長這個環節,團購公司便已經全線虧本了。
但是,團長的激勵政策只會愈演愈烈,畢竟這是目前這些團購公司爭取到團長的唯一方法。“這些號稱紮根於團長、具有運營優勢的團購公司,其實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一位生鮮媒體人對龍商網&超市週刊說道。
於是,蘇寧小店的一進場就準備發展10萬個團長,其實就是看穿了行業的本質是供應鏈,也看清了團長具有極大的搖擺性,“團長多數是追逐貨源的一群社群微商。”這位媒體人說道。
在供應鏈方面,蘇寧等零售巨頭的優勢顯然更加明顯,對行業團購公司具有壓倒性優勢。比如,永輝進入社群團購便直接發起了價格戰,車釐子賣到了299/5kg。而在供應鏈方面還不夠強大的社群團購公司,卻只能被迫跟進價格血戰;團長又不是自己所屬,還要給予高補貼,高返傭。兩頭都在虧本,讓越來越多的團購公司陷入苦撐狀態。
而為了快速擴張,為了止損,團購公司也開始想起新的玩法,就是發展城市合夥人。
“總部虧小頭,城市合夥人虧大頭。”有業內人士揭露這種加盟方法,根本上就是一場騙局。業內人士爆料稱,在長沙,幫你省的城市代理費用市級加盟收7.5萬,省會級的收20萬;考拉精選在2018年12月開啟了“100城城市合夥人”計劃,加盟費用分為服務費和保證金兩部分,僅一個縣級城市的總費用就高達20萬。“要知道,現在這批社群團購玩家,很多都是傳統零售玩渠道代理、保險推銷的‘混江龍’出身,路子都比較野。”他說道。
這些帶有擦邊球“直銷”味道的銷售手段,早晚會給沒有傳統店鋪銷售做支撐的企業埋下失敗的禍根。
泡沫最終要破裂
“有些創業者不過是‘披著社群團購的皮’做著微商的事情,他們賣些不知名的化妝品和日用品,貨源很‘神祕’,純粹是為了賺一筆就走;還有商家通過同質化商品進行惡意競爭,大打價格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此狀態卻‘很可能’把社群團購這個模式和業態的聲譽給敗壞了。”一位“社群團購”研究者稱。
1、團長管理問題需進一步完善。
團長的管理屬於扁平中心化,缺乏嚴密的組織。目前團長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寶媽為核心,一種是以社群周邊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的經營者為核心。團長承擔建群、銷售任務,平臺負責供應鏈,分工明確。團長在其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但團長的管理是個難題。因為可能團長缺乏契約精神,易被短期利益撬動,並且團長的付出與收入不太匹配,易於流失。所以很可能存在團長招募困難、團長工作穩定性差、團長跳槽、團長獨立經營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得到妥善解決。
2、平臺商品豐富度受限,資訊化建設不完善。
單從消費體驗來看,消費者肯定希望有更多的商品選擇,如果社群團購平臺提供的商品種類增多,那運營成本就會隨之上升,效率會降低。所以社群團購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效率與消費體驗平衡的問題。並且隨著逐步發展,使用者資料會越來越多,如何將各個部門的資料打通並加以利用也是一大難題。
3、經營同質化嚴重,難以持續提供高性價比產品。
社交電商風口之上,社群團購專案蜂擁而至,全國已經有超過百家號稱在做社群拼團。但這些專案大同小異,無論是團長管理,還是商品選擇與供給,都有著大致相似的模式。存在同質化問題。而能否持續提供高性價比產品則是要考驗其供應鏈的效率。
社群團購有其創新之處,這是其競爭力所在,但又存在阻礙其進一步發展擴大的不足點。基於上述分析,著眼未來發展,我們認為社群團購很大可能存在兩種發展終局,一是作為實體門店的補充形態,二是前期迅速獲取大量使用者流量,最終發展為獨立企業。
對此有分析認為:社群團購模式有獲客成本低、終端物流成本低、易於複製擴張等優點,並且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但有諸多因素阻礙其發展成長為獨立業態,有很大可能發展為實體門店業態的補充形態。
4、擴張面臨成本增加問題,會進一步擠壓毛利空間。
首先,社群團購業態經營生鮮的毛利較為恆定,比如30%,每筆交易要分給團長 8%-12%。剩下的不到20% 的毛利, 由於社群團購的進入門檻相對比較低,未來如果市場競爭加劇,毛利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其次,若增加運營商品品類,成本效率必然會下降,建設獨立貨物存放點也只會徒增成本。
5、客群不穩定製約進一步發展。
基於人與人的信任來做生意,很多時候甚至會有副作用。因為基於人的信任,每一次偏差都會導致客群的減少。並且黏度主要由團長個人來形成, 客戶控制權在個人手裡對企業來說是很危險的。
社群團購與實體門店相結合有助於避開自身短板。一方面,社群團購作為實體門店業態的補充,不用建設單獨的貨物存放點,而且可以專注經營某些特定商品,比如生鮮等, 進而逐步提高運營效率,也有助於增加客戶黏性。另一方面,實體店也會從中受益,因為其可以通過社群團購增加使用者流量。所以,放眼未來發展,社群團購很可能是作為實體門店業態的補充,成為線下零售店的流量獲取方式,所有線下零售店都可能使用小程式團購來增加流量。
“社群團購”生死局如何破解,未來還要看有實體店鋪支撐的零售商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