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掌握的2個產品分析方法

大家新年快樂,當然上面的廣告其實挺不錯的⬆⬆
產品分析不僅可以幫我們去深入的瞭解一款產品,還能有效的提升產品思維,同時也有助於工作中規劃、設計自家的產品,可謂是一箭三雕。市面上的產品分析方法也是層出不窮,在本文中介紹比較喜歡的兩種產品分析方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產品畫布分析法
什麼是產品畫布?
畫布的來源是《精益創業》這本書,由三節課的創始人之一布棉老師優化後,形成了產品畫布:

產品畫布總共有9部分:問題、使用者群、獨特賣點、解決方案、渠道、關鍵指標、競爭壁壘、成本分析和收入分析。
產品畫布的組成要素
1. 問題
分析產品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該產品解決了使用者的什麼問題,即痛點。從中提出我們認為該產品解決的最為核心的三個問題。為什麼是三個問題?因為一款產品為使用者解決的往往是一類問題,從這一類問題中,找出最核心的三個即可。
找到產品解決的痛點是至關重要的,每一款產品之所以問世,就是因為可以解決使用者的一些痛點。 那麼什麼是痛點?痛點是恐懼,是人們害怕的那個點。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正是體會到了在暴雪天打不到車的恐懼,所以才創辦了UBER;人們害怕孤獨,於是有了社交工具;人們害怕生了疾病掛不上號,於是有了智慧醫療線上掛號。
痛點有時也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生理以及安全需求,人們是離不開這兩樣的,其實生理以及安全需求也是一種恐懼,人們害怕飢餓、害怕沒有空氣、害怕人身安全受到傷害、害怕財產得不到保障等等。
有效抓住人們痛點的產品都可以說是偉大的產品,所以一款產品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能解決使用者的痛點,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2、使用者群
每一款產品都要有其使用者群,也就是產品的受眾,只有把握住了使用者群的範圍,才能有針對地解決其痛點。比如,滴滴的使用者群包括兩大類:打車的人和提供打車服務的人,所以滴滴就要分乘客端和車主端分別提供服務平臺。
這裡又不得不提到利益相關者,簡單來說,利益相關者就是產品/專案能影響到的所有干係人,當然核心使用者也是利益相關者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針對核心使用者,收集他們的一些基本資訊、背景以及痛點等,從而明確產品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以及產品需要聚焦在哪些重點部分等,這對於分析、開發一款產品都是重要的參考資訊。
3、獨特賣點
產品區別於其他產品的地方就是產品的賣點,比如格力的“掌握核心科技”,百度的“最懂中文的搜尋引擎”,這些都是產品的賣點,誰不想用掌握核心科技的空調呢?
在分析產品獨特賣點時,可以通過競品分析入手思考,既然市面上已經有了其他同類的產品,使用者為什麼會選擇這一款產品?這款產品的優勢在哪?這款產品相比競品是不是解決了其他產品解決不了的使用者痛點?對於相同的痛點這款產品提供的解決方案是不是效率更高?使用者體驗是不是更好?等等。
我們可以延伸一下,當獨特賣點逐漸深入大眾使用者時,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該產品的口碑,當然,口碑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品牌和賣點積累。如果分析的是一款使用者量千萬甚至過億的產品,那麼可以延伸的分析一下這款產品的口碑,以及口碑形成的過程。
4、解決方案
有了使用者群,以及使用者群面臨的問題,就要找到產品提供的問題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是決定一款產品走向的重要環節,分析產品的解決方案,可以瞭解其思路並能進行借鑑學習。在分析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最好是針對第1步提到的三個問題,分別對應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分析清楚是通過什麼方案解決相應問題的。
5、渠道
一款產品的成功,離不開推廣與運營。通過分析產品的推廣運營渠道,能夠了解產品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推廣方式、運營渠道。
比如滴滴,在產品的引入期,是沒有人使用的。這時程維的做法就是地推,一個地點在一個時段保證3-4位員工,他們會將辦公地點設在出租車離開的必經之路,在車流緩慢的時候上前給司機們發一下傳單,介紹產品,如果有興趣,就可以讓司機車停一邊,手把手安裝APP。這其中還不包括在出租車師傅經常加油,或者吃午飯的地方定期去介紹,安裝成功現場發放油卡或者電話卡這類。積累了一定的使用者量後,再通過線上的優惠活動吸引新使用者,比如後來的打車分享紅包等。
6、關鍵指標
產品上線運營後,需要關鍵資料指標進行衡量,指標的設定需要斟酌。在AARRR模型的不同階段,產品需要關注的指標也是不一樣的,不同階段的指標能夠有效的衡量該階段產品的進度以及使用者使用情況,使我們能夠及時的進行調整和改進。
7、競爭壁壘
產品想要不被模仿甚至超越,就要形成自身的競爭壁壘,形成無法被競爭對手輕易複製或購買的競爭優勢。比如所需要投入的資金龐大、所涉及的技術成本很高、有BAT等大佬支援、有產品技術專利、產品硬體質量很高等,這些都是競爭壁壘。
除了資源方面,還可以通過產品的構建,形成競爭壁壘。比如微信,通過工具+內容+社交,形成一個平臺,最終成為一個生態圈。微信已經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社交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線;通過訂閱/服務號號建立了人與服務之間的連線;通過小程式建立了內容渠道,在微信內形成了一個小應用市場。這些看似在技術層面完全能夠被模仿,但是在一定時間內是很難做到的,即便做到了,也很難會威脅到微信成熟的生態圈。
8、成本分析
在成本方面,除了固定的人員工資成本外,在產品的研發與推廣期間要儘可能的降低成本。MVP的敏捷開發方式同樣有助於降低成本,在產品初期,不盲目投入開發,通過第一個MVP快速投入市場,驗證產品是否被使用者需要。比如通過公眾號、論壇、小程式等,快速獲得使用者的反響,少走彎路。在初期推廣時,避免一開始就大範圍投入推廣,從小範圍開始,快速收集使用者反饋,逐步改善產品等。
9、收入分析
企業最終還是要盈利的,那麼產品是要有產品收入的。當一款產品有了一定的使用者量後,盈利是必須要考慮的事情。常見的盈利方式有很多,廣告、佣金、增值服務等等,也有好多的產品盈利方式值得借鑑,比如QQ的會員與各種鑽;摩拜單車的月卡年卡;百度網盤的會員模式(開過一次真的就放不下了..);抖音的資訊流廣告和直播打賞抽成等。
有時可以試著組合使用不同的盈利方式,或者在傳統的盈利模式上進行微創新,合理巧妙地運用盈利模式有時會達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下來以keep為例,用產品畫布分析法對其進行產品分析:

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分析法
什麼是使用者的核心行為路徑?
使用者的核心行為路徑是使用者在產品裡最重要的行為路徑,是使用者產生其他行為、形成使用者增長和產品商業化的基石。
比如即刻這款APP,它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是什麼?我認為是使用者釋出動態/圖片並新增相關主題,因為即刻是一款資訊推送提醒工具,它需要高質量的內容,沒有內容就不會有使用者,當然即刻團隊會有自己的內容編輯運營,但是使用者上傳的內容會佔絕大多數。如果沒有優質的內容吸引使用者,也就不會有其他功能的延伸,比如主題、動態等。因此使用者釋出動態是即刻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使用者會圍繞資訊內容產生關注、收藏、分享、轉發、評論等行為,通過優質內容,即刻會獲得更多的使用者量,那麼在feed流裡增加一些廣告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變現方法了。這就是即刻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
再舉一個例子,下廚房APP,大家可以先自己分析一下它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是什麼?下廚房是以菜譜為核心的應用,那麼高質量的菜譜就是吸引使用者的核心,所以使用者上傳菜譜或照片就是下廚房APP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使用者會圍繞著菜譜產生關注、分享、收藏、一鍵下單等其他行為,而廚課堂、市集等功能的延伸也都是基於使用者上傳菜譜這個核心的行為。
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的分析內容
在得到了產品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接下來要通過以下幾個維度進行分析思考:
1、使用者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核心行為路徑?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思考產品的價值。如果沒有價值,人們也不會去產生這個核心行為。在這裡,可以通過以下幾個維度進行思考:
- 痛點。分析產品有沒有解決使用者的痛點、問題。
- 使用者願不願意在這個核心行為路徑上投入時間或者金錢?也可以為理解這個痛點夠不夠痛,痛到使用者願意花時間或金錢去換取產品價值。
- 市場上還有沒有解決這個痛點的產品或服務,如果有,二者對比,哪一個的效率更高?為什麼?也就是和競品相比,產品的優勢/劣勢在哪裡。
- 如果沒有競品,目前產品的解決方案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不是,為什麼?
我們舉一個例子,摩拜單車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是使用者使用產品解鎖摩拜單車騎行。他解決了使用者去公交站/地鐵站等短途交通(最後一公里)的痛點,相比之前沒有共享單車時,效率更高了,因為之前需要靠步行,或者乾脆一直騎自行車。並且幾乎各個地鐵站或公交站附近都有很多單車提供使用,有效地解決了使用者短途交通的問題。
2、這個核心行為路徑可以讓使用者產生哪些優越感?
也就是使用者為什麼願意傳播你的產品,讓使用者產生了優越感,使用者才會願意去分享、傳播。分析這款產品到底有沒有給使用者建立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會不會讓使用者覺得我用了這款產品,覺得很有面子,會讓我的朋友對我刮目相看,我願意用我的信譽去傳播、分享你的產品,願意去為你的產品作背書。
比如keep,keep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就是選擇健身課程,跟隨課程進行健身,那麼這個行為會給使用者帶來哪些優越感?我不用花錢去健身房,通過APP挑選健身課程,跟隨健身教練每天進行健身運動,每次健身後我可以分享訓練成果(訓練時長/勳章等),讓朋友們對我刮目相看,而且,長期堅持,還可以達到塑身健美的效果,讓更多的人羨慕我的好身材,這算不算是優越感?當然算,使用者會不經意間就為你的產品進行傳播。
3、這個核心行為路徑的設計是不是最高效的?
使用者的核心行為路徑必須是高效的,只有高效的解決方案才能更好地解決使用者的問題。產品的本質就是要提高使用者的效率,這樣使用者才會感覺確實好用。在這裡,我們要重點分析涉及核心行為路徑的功能以及流程是不是最為高效的?有沒有其他設計方案能使其更高效?如果有,是什麼?
還以摩拜單車舉例,上面說到,摩拜單車的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是使用者使用產品解鎖摩拜單車騎行。那麼這裡涉及到的主要流程就是開啟APP—掃碼—開鎖,我們都知道,ofo最早是使用的機械鎖,需要使用者掃碼得到開鎖碼,然後輸入開鎖碼才能完成這一步驟,如果使用者手誤,那還得重新來過。而膜拜的設計是直接掃碼就能開鎖,不需要輸入開鎖碼這樣繁瑣的過程,對於使用者來說,這就是高效的。現在,膜拜又推出了開啟藍芽,靠近車鎖就能自動解鎖的功能,連掃碼的過程都省去了,這無疑是在開鎖效率上更上了一層樓。
4、這個核心行為路徑未來可以有哪些可以商業化的方法?
產品的變現是繞不開的思考內容,通過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去思考產品可以有哪些變現點。
競品的變現方式是什麼?是否可以進行借鑑?
變現方式適合短期變現還是長期變現?
有沒有采用相同變現方式的產品?如果有,會不會與我們產生競爭?如果會,我們產品的差異化變現能力如何體現?如果沒有差異化,如何通過其他方案進行超越?
變現方案會不會影響產品的使用者體驗?如果會,有沒有方法可以很好地平衡二者?
5、如何提高完成核心行為路徑的使用者數量?
既然核心行為路徑是整個產品的基礎,是使用者是否再次使用產品的關鍵。那麼增加完成核心行為路徑的使用者數量就是重中之重的。
我們先要自己分析一下,如果我是這款產品的產品經理,該如何去做?思考的維度包括但不限於:
- 功能流程是否可優化?流程是否有閉環?
- 產品的運營/推廣怎麼去做?
- 品牌的推廣怎麼做?
- 互動流程中的使用者體驗是否需要提升?
- 產品的口碑如何形成?
我們把想到的點都羅列下來,然後再對比現有產品,看一下他們都做了哪些,和我們想的點一不一樣,他們的做法有哪些優缺點等。
總結
讓我們最後再來總結以下這兩個產品分析方法。
產品畫布分析法,需要分析九個部分,分別是:問題、使用者群、獨特賣點、解決方案、渠道、關鍵指標、競爭壁壘、成本分析和收入分析。
使用者核心行為路徑分析法,主要圍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 1.使用者為什麼會產生這個核心行為路徑?
- 2.這個核心行為路徑可以讓使用者產生哪些優越感?
- 3.這個核心行為路徑的設計是不是最高效的?
- 4.這個核心行為路徑未來可以有哪些可以商業化的方法?
- 5.如何提高完成核心行為路徑的使用者數量?
我們在工作和平時要多去分析產品,有意識的去訓練自己的產品思維,從量變達到質變。希望本文提到的產品分析方法能給你帶來幫助。
文:小哥流年 / 流年產品錄
首席增長官 CGO 薦讀:
- 《 紅包大戰:誰越積極,誰越焦慮 》
- 《 百度App央視春晚9億紅包拉新10 000 000+新使用者 》
- 《 小紅書推廣引流 》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