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資者到融資者 ,小鵬汽車鮑思源:特斯拉能做到的,憑什麼我們做不到?
小鵬汽車戰略部董事總經理鮑思源
多元化人才的加盟已經成為新造車行業一道風景。尤其是當下,出於對海量資金和複雜資產配置的需求,新造車行業已經招募到大量投行和基金行業高管。例如,原摩根大通亞太區投行主席顧巨集地加盟小鵬汽車擔任副董事長兼總裁,原高盛中國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成長青加入拜騰汽車任聯席總裁,原富達投資中國基金負責人鮑思源加入小鵬汽車,出任戰略部董事總經理等。
一系列投行精英將職業轉型的下一站選定為智慧電動車行業,與當年蔡崇信加入阿里創始陣營、劉熾平進入騰訊核心管理層等歷史脈絡有幾分相似。
那麼,在這些高管眼中,押注新造車行業的理由是什麼?日前,鈦媒體與原富達投資中國基金負責人、小鵬汽車戰略部董事總經理鮑思源進行了對話。
鮑思源曾任職於全球最大的專業基金公司美國富達投資集團長達21年。2011年起,他開始掌管體量100億元人民幣的富達中國地區基金。
2018年7月1日,鮑思源正式加盟小鵬汽車,出任戰略部董事總經理,向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巨集地博士彙報。鮑思源將領導小鵬汽車在國際戰略、融資及投資人關係等方面的工作。
“我在富達基金獲得過多次Lipper Awards(注:理柏基金獎,被稱為基金界的奧斯卡),從職業生涯的挑戰性和豐富性而言,幾乎已經達到一個需要突破的瓶頸,因為這讓我甚至可以看到十年以後還在做同一件事情。但是智慧電動車行業體量很大,增速很快,涉及的領域和賽道非常多,有很多運用場景我們目前是拍腦袋都想象不出來的。關於轉行,等於是從零開始,我覺得很多時候你得逼自己一下,讓自己到一個很陌生的環境去逐漸快速適應。”鮑思源直言。
在選擇所加入的公司中,鮑思源認為這和投資的邏輯很像,都要看到最核心的東西,即團隊和人。在鮑思源看來,吸引其加入小鵬汽車的關鍵因素正是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何小鵬本是小鵬汽車的天使投資人,2017年8月22日,何小鵬宣佈從阿里離職,此後加入小鵬汽車,出任小鵬汽車董事長及CEO。
“何小鵬一來,這個公司就發生了質的變化,我不能說是閱人無數,但是研究過很多投資標的,這一路上賺過很多錢,當然也虧過很多錢。我說對我的選擇有信心是因為,第一,他在UC時期作為超級產品經理,通過對產品、運營的把控,已經證明了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實力;第二,阿里管理系統在中國數一數二,他所學到的阿里那一套管理經驗,都是無價之寶;第三,何小鵬的all in吸引了大量很牛的人來,就像Brian和我的加入一樣。”鮑思源笑著說。
對於工作感受,鮑思源表示,最大的改變是從桌子一邊到了另一邊,用他的話說:“以前是桌子這邊的投資者,現在則成為了桌子另一邊的融資者。”
鮑思源認為,雖然資本環境趨冷,但是與過往的經濟週期不同的是,“現在外面的機構手裡是有錢的,而2008年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是完全兩回事。當時全球各大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內的流動性瞬間蒸發,別說投資者了,連銀行都沒錢了,各大中央銀行必須大量印鈔才挽救了整個資本市場。但我堅信一家好的企業,當他擁有強大的團隊、產品和商業模式後,在當下這個環境下是可以融到錢的,就好像即使在熊市中也有牛股一樣。”
“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要幫助投資者,意識到小鵬汽車的回報相對於風險是最佳的,別的都是假的。”鮑思源說。
以下是鈦媒體與鮑思源對話摘錄,略經編輯:
從投資者到創業者,從桌子這邊到另一邊
鈦媒體:談談您加入小鵬汽車的過程吧?
鮑思源:Brian(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總裁顧巨集地)曾是一個Banker(投行家),他以前在摩根大通任職時常常在一些專案準備上市的時候,會來找我問“你要不要認購一點”,久而久之我們就成為了朋友。去年4月份的時候,他和我們一個共同的投資者朋友吃飯。Brian說“我已經加入了小鵬汽車,在投融資的戰略思考、佈局方面,缺一個人,你有沒有認識合適的人可以推薦一下”。
那個朋友就說“你去找Bobby吧,他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你跟他聊聊,大不了他say no”。事情就這樣開始了。
鈦媒體:做出加入小鵬汽車的決定,有沒有讓你很糾結?
鮑思源:當然不是輕而易舉的決定,這意味著我徹底轉行了,徹底轉型了,我本來坐在桌子這一邊(投資者),現在坐到桌子的那一邊(融資者),這肯定是一個不小的決定,但是我也沒有糾結很久。
作為投資者,2002-2004年的那段日子我在美國研究汽車行業,那段時間我是汽車行業的分析師,專門研究全球與能源、汽車有關的標的,同時也管過一個基金,就是富達汽車基金,專門選擇汽車類標的進行投資——包括全球的主機廠、供應商和經銷商。所以我對日本、歐洲的汽車供應鏈也都有研究過和投資過。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從那個時候起,我就跟這個行業結下不解之緣。我寫過一個內部報告,認為美國的車企按照當時的商業模式和盈利狀況以及它們的負債表,在2010年以前會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這個預測還是準的,因為2008年的金融海嘯直接讓GM(通用汽車)重組了,政府資本也進去了,克萊斯勒那個時候還屬於戴姆勒,後來又賣給了菲亞特。
富達的第一家中國分公司設立在香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一直以投資者的身份投資各種各樣與汽車相關的行業,包括上汽、吉利、長城、長安等都投過,所以我是一直在跟蹤和投資這個行業。
鈦媒體:加入小鵬汽車, Brian 的因素大嗎?
鮑思源:何小鵬沒有加入之前,如果只是Brian來找我,我可能會再多考慮一下(笑)。
何小鵬一來,這個公司就起了質的變化。我不能說是閱人無數,但是研究過很多投資標的,這一路上賺過很多錢,當然也虧過很多錢。
我說對我的選擇有信心是因為,第一,他在UC時期作為超級產品經理,通過對產品、運營的把控,已經證明了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實力;第二,阿里管理系統在中國數一數二,他所學到的阿里那一套管理經驗,都是無價之寶;第三,何小鵬的all in吸引了大量很牛的人來,就像Brian和我的加入一樣。小鵬個人又很拼,早上來的比我早,晚上比我走的晚。每天中午和晚上兩餐他基本都在公司的食堂和員工們一起進餐。
所以從富達來到這裡,對我來說是最難的選擇,也是最自然的選擇,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從投資角度來說,我把它看作我做過最大的一筆投資,因為把我自己的人都投進去了。
鈦媒體:在你看來,是團隊重要,還是產品重要一些?
鮑思源:對我來說,團隊是重要的,產品也是重要的。沒有團隊哪裡來的產品,什麼樣的團隊,才能決定你的產品做出來是什麼樣子。你看阿里、騰訊,那些當初最早投資他們的人,他們投的產品或者商業模式跟現在的形態完全不一樣——阿里最早想做黃頁,想做B2B,後來變成了C2C,B2C,B2C2C。
所以,投資一家初創企業最終成功與否,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是團隊。只有最強大,最勤奮的團隊才能在一個瞬息萬變的行業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
對於團隊的高度重視也是我通過自己20多年的投資經驗積累慢慢沉澱的結果。
1997年的時候我也是剛剛入行,就見了Jeff Bezos,那個時候亞馬遜已經有幾十億美金的估值。我們就在比這個房間還小的會議室聽Bezos講,他講得頭頭是道,也很有激情,但我總覺得這個傢伙挺奇怪的,因為他講著講著會自己狂笑,笑長達5-6秒,感覺很尷尬。
會後我就問富達幾個資深的基金經理,“你怎麼看?”
結果得到的回答是“我會投”。
我不明白,於是繼續追問:怎麼看亞馬遜的商業模式和估值?他們是賣書的,網上賣書又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唯一一家,那個時候還有Barnes & Nobles——最大的線下書店,當時也有做線上的想法——亞馬遜怎麼就打得贏呢?而且估值也不便宜,銷售只有這麼一點。諸如此類的一大堆問題,因為我完全看不懂當時亞馬遜的商業模式,或者說他日後如何盈利。後來那個前輩就說,你想多了,我看重的是這個人和他的團隊。
現在再看亞馬遜,從三年前開始,它的估值裡面1/3是Cloud,1997年能知道有Cloud這件事嗎?當然不知道。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總的來說,成功的長期投資者賭的是人-公司一號位和他組建的團隊。
鈦媒體:除了看重團隊和人,這次職業轉型,你從投資基本面判斷過嗎?
鮑思源:當然。我很多年前就已經認識蔚來李斌,之前也看過他另外的上市公司,蔚來的上幾輪融資我曾以投資者的身份接觸過。
蔚來和小鵬的打法不一樣,蔚來走的是高階奢侈品的路線,咱們走的是大眾化年輕化智慧化的路線,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打法。小鵬說要做智慧出行的運營和服務生態鏈,是需要以銷售和保有量為前提的。不是說蔚來的車不好,他的車很好,但是從量上來看,肯定沒有我們的量大。試問,中國有多少人會用50萬買一輛車?

2017年中國市場消費級乘用車銷量價格劃分
所有的創業專案,到最後肯定還是迴歸到財務問題。財務這一塊,作為投資人,每做一個標的,肯定會搭建一個財務模型。這個財務模型到最後精算出來的就是現金流,以此得出一個企業的價值。那麼,財務模型裡的數字輸入,就是依靠資深從業者的專業判斷:明年能夠賣20萬輛、30萬輛還是50萬輛?以此來作為這個數字來源依據。
其次,我為什麼看重智慧汽車這個賽道?因為它所觸及到的行業很多,並且也都是體量很大的行業領域,而且還有很多我們現在拍腦袋想象不出來的使用場景。
在一個一成不變的行業裡,長期來講,最終勝出的不一定是最有創新能力的公司,而更可能是規模最大,對成本把控得最好,或是把渠道推到極致的企業。相反的,在智慧汽車這個瞬息萬變的賽道上,最終的勝利者一定是能創新,會應變,善於運營的企業。我個人認為,小鵬汽車是在這條賽道上勝率最高的選手。
所以,我根本想象不到,在小鵬汽車10年以後自己的職業拓展邊界在哪裡。然而,如果我在富達,可以看到自己在退休那一天,還在那裡做同樣的事情。我覺得很多時候你得逼自己一下,讓自己到一個很陌生的環境去逐漸快速適應。
我以前一直在一家大型的跨國公司就職,初創企業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環境。以前是在美國,後來在香港上班,已經習慣每天用英文溝通,而現在是在廣州,從語言,地點,到飲食文化以及身邊相處的同事,各方面都是新的挑戰。
往後看,我加入小鵬汽車已經超過半年了,雖然一路也很挺辛苦挺累的,但是我一點都不後悔做出這個決定。如果我當時沒來,我現在反而會後悔。我這個人適應能力很強,相信自己很快就會克服以上所述的這些小小的阻礙。
無懼經濟下行 小鵬汽車具備最優風險回報比
鈦媒體:您在小鵬汽車主要負責投融資,現在投資的工作比例佔多少?
鮑思源:目前對外投資並沒有太多。小鵬汽車主打的自動駕駛功能,是我們是非常強調要自主研發的,這一塊必須是自研,而不是從一級供應商那裡去購買它的Solution。當然我們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有一些技術或者一些團隊對我們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也許我們會考慮合作,甚至考慮收購。
鈦媒體:目前主要工作還是以融資為主?
鮑思源:首先,每個時間段的工作側重點不一樣,但我們同時在研究合適的標的,也會量力而行——即判斷標的到底對你有多重要。這是一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行業賽道,自動駕駛也有幾條不同的路線可以走,很難講一年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或許電池也進化到固態電池了。這其中存在可能性很多,充滿想象空間。
第二,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必須適合現在的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同時不要在某個技術節點上冒太大的風險,相對於直接把某項第三方研發的技術作為投資標的,我認為小鵬汽車應該會更看重創造這項技術的團隊和人的價值。
鈦媒體:小鵬汽車接下來的融資任務似乎不小,您對現在的資本大環境怎麼看?
鮑思源:現在外面的機構手裡是有錢的,而2008年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是完全兩回事。當時全球各大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內的流動性瞬間蒸發,別說投資者了,連銀行都沒錢了,各大中央銀行必須大量印鈔才挽救了整個資本市場。但我堅信一家好的企業,當他擁有強大的團隊、產品和商業模式後,在當下這個環境下是可以融到錢的,就好像即使在熊市中也有牛股一樣。
回到今天,雖然說大環境不太好,中國經濟在下行,就連央行也在說,經濟有下行的風險。而對於小鵬汽車這樣的初創企業來說,關鍵問題是需要融資的時候外界到底有沒有錢?答案是“有”的。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有不小於3500億美金的資金等著投亞洲的標的(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該對接的投資機構我們都在對接。這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因為小鵬汽車整個公司正在快速的發展,去年12月我們的第一款車小鵬G3剛在上市釋出會開啟了交付。現在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必須要幫助投資人認識到,為什麼小鵬汽車的回報相對於風險是最佳的,別的都是假的。
但是以什麼估值、什麼速度融資?這是需要考量的事情。我認為對的公司,對的團隊,對的策略,對的產品,在這個市場上尋求融資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以上幾點做得不到位,將會發現融資很困難,因為資本需要回報,並且是在一定風險容忍度下創造最高的回報。小鵬汽車的風險和一些友商之間的風險程度怎麼判斷?見仁見智。我要做的事情,即讓投資者正確認識到剛剛說的幾個要素:小鵬汽車的風險最低,卻能夠給你最高的回報。這是我在融資方面要做的事情。
250 億估值很低 力爭打通智慧出行上下游產業鏈
鈦媒體:您剛才說投資者追求風險和投入產出的比重,您會告訴他們小鵬汽車的風險有哪些?跟其他家有不一樣?
鮑思源:所有造車新勢力面臨的風險都一樣,但是程度不一樣,小鵬汽車所面臨的風險,跟蔚來、威馬都一樣,因為商業模式都是差不多的。
雖然風險的類別是一樣的,但是風險的程度不一樣,風險的定義也不一樣。到底什麼叫risk?即一家公司負債率越高,相對來講風險肯定越高,假設你的收入和現金流是一樣的。
一家造車公司在硬體方面,即安全方面創新越多,則可能面臨的風險越高。所以小鵬汽車堅持在硬體上不做那麼多的創新,跟安全相關的整車製造上仍然尊重傳統,不做過多嘗試,但在Software上進行創新,主要集中在智慧化和自動駕駛方面。我們需要快速迭代的軟體系統都是和整車主被動安全無關的,而跟安全相關的整車硬體上,則會迭代稍慢一些。
從產品和品牌運營上來說,對比國內國外的智慧汽車同行們,我們做過一個內部的投入產出比數值測算,可以說,小鵬汽車在從0到1的這條路上是成效比最高的。
鈦媒體:小鵬汽車現在估值超 250 億元,你覺得這個估值高嗎,對後續融資有影響嗎?
鮑思源:我覺得小鵬汽車目前的的估值很低。為什麼?一分鐘講完,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2012年 Model S和特斯拉的股票,你就知道,Model S上市的時候,是2012年6月22日,當時特斯拉的股價30美金,公司市值35億美金,正好與小鵬汽車在上一輪的投後估值相差無幾。
一年以後,即2013年底,特斯拉的股票是190美金,公司市值200億美金,是一年前的6倍左右。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就是Model S上市銷售。銷售業績如何?整個2013年才賣了2.1萬輛。

特斯拉估值階段變化圖(2011.04-2013.03)
所以小鵬汽車跟特斯拉區別大嗎?二者商業模式其實是一的,也許有一些小的區別,例如Model S是轎車,小鵬G3是SUV,但是二者在追求自動駕駛和智慧出行上並沒有質的區別。特斯拉能做到,憑什麼我們不能做到?why not?
今天的小鵬汽車,相對於當時的特斯拉而言,無論是在供應鏈、電池技術以及AI突破上,都有了更深厚的基礎和更開放競爭的外部大環境。
相比於特斯拉和其他新造車企,小鵬汽車也具備自身差異化的定位:即造出智慧電動車只是我們業務鏈條的其中一環,小鵬汽車還會深入出行產業鏈的上下游,通過附加值服務提高收入,打造運營生態閉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