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無法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裡去體驗產品?

“在使用者的視角下,你有用過自己設計的產品嗎?”
對於絕大部分的產品經理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因為很多人從第一步開始就已經走歪了,他們無法站在使用者的視角下去看待問題,更別說使用。
人總是習慣於強調自己的感受,過於關注自己,也總是本能地想改變其他人的既有觀念。
幾乎每時每刻我們都在表達著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這是我們天生的直覺,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那些能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都是後天教育的成果。
而教育是反人性的,想怎樣就怎樣不受約束才是人的天性,絕大部分的人沒有經過刻意的訓練,往往很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沒有“使用者視角”,對產品經理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缺失。
你會發現在很多“自嗨”程度很高的方案裡面,“我”這一個字使用的頻率是最高的,以至於很多需要借用規律和常識去解決的問題,最後都變成了那些不負責任的“我覺得”。
合作多了,我慢慢發現:
80%的產品經理並沒有認真地用過自己做的產品;
那些用過自己產品的產品經理,80%的人都是抱著檢視哪裡有bug的心態去使用,或以管理員的角度去體驗自己的產品;
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你的產品是為使用者而設計的,如果你無法以使用者的視角來感受產品,你所追求的使用者價值只能是空談,畢竟你不是使用者,優化改進也就無從感知。
我有一個辦法,能讓你成為使用者,真正地走進他們的身體裡,以使用者特有的視角來體驗整個產品,並感知所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這個辦法通常分三步走:
1、從零開始感知你的產品宣傳
在使用者真正接觸到你的產品之前,其實還有一段對於產品品牌的感知行為。使用者的外部感知路徑加上內部的使用路徑,才組成完整的使用者體驗地圖。
一般來說,每當使用者接觸到新的產品,無論是哪種接觸途徑,大腦都會潛移默化地執行下面五個思考步驟,而且這些思考幾乎都是在一瞬間裡完成。
所以有時候你會發現,有些東西雖然你說不出它哪裡不好,但卻能感受到它強烈的不合適。
在潛意識下,我們思考速度很快,快到你往往無法通過追溯思考的過程來分析這件事到底哪裡不好。
我把潛意識的這個思考模型拆分為5個步驟,在慢鏡頭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看使用者到底是怎麼感知一個新的產品。
當我接觸到一個新的產品
我會:
∨【理解】能否理解這是個什麼產品?
∨【動機】我為什麼需要使用(購買)這個產品?
∨【信任】我為什麼相信你說的話?
∨【門檻】這個產品有使用門檻嗎?
∨【人群】產品的受眾人群適合我嗎?
最後輸出潛意識結果
比如iPhone XS Max 這款產品
使用者知道它是一部智慧手機;
它可以打電話、聽歌、上網、玩遊戲;
美國蘋果公司的產品,身邊的人都說挺好用的;
操作比其他智慧手機容易,使用者指引性強;
iPhone XS Max價格比較貴,大部分都是有經濟實力的人;
在正式體驗iPhone XS Max之前,使用者就能清晰地瞭解到這款產品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有人是為了探索更好玩的高科技場景、有人是為了保持“經濟實力”的這份社會形象而去購買,總之大家都能通過潛意識找到自己需要的那部分預期。
這可以看成是使用者的一條決策鏈條,而某些決策鏈短的產品,是因為成熟的市場早已幫它傳達了部分潛意識的思考結果:
就像一款新式的奶茶產品:
【理解】市場發展早已讓使用者理解奶茶是什麼;
【信任】市場的衛生監管能讓使用者放心飲用,增加信任背書;
【門檻】奶茶產品幾乎沒有使用門檻;
【人群】作為一個吃貨人群這個也沒什麼好丟臉的。
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集中火力去激發使用者購買奶茶的動機,就能完成整個品牌感知路徑的資訊傳達了。所以很多奶茶的新產品,都在不斷激發使用者的購買動機。
我們可以模擬一下使用者,嘗試一下從自己的產品推廣介紹裡,能否清晰地感知到這五個問題的答案。
在這些資訊傳達到位的基礎上,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帶有了明確的使用目標,那麼我們就可以繼續往下走,開始進入產品內部,體驗使用路徑。
2、帶著使用者的目標開始使用產品
通過對目標使用者的瞭解,我們至少能概括出使用者在接觸產品之前,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和預期,帶著目標開始使用。
這個時候對於產品經理來說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在使用者開始使用產品的時候,也就是產品的首頁,需要讓使用者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目標。
任何阻礙我發現自己目標的行為,都是在拒絕使用者,比如探探一開始就會展示出所有你附近的陌生人,潛臺詞就像在向你介紹:你來這裡不就是為了找人嘛,你看我幫你找到的這些人怎麼樣?
在體驗產品的第一步,我們需要能強烈地感知,目標就在眼前,而且一眼就能看出來。
3、找到產品的服務觸點
在使用者達到目標的過程當中,使用者會和產品有一些接觸和互動,我們把這些接觸和互動叫做產品的服務觸點,而這些觸點會對使用者的使用情緒有著較大的影響。
我們需要找到這些觸點,並通過分析觸點來體驗產品,找到優化的方向。
比如在雅格布中,服務觸點就是使用者閱讀文章的這個行為,而雅格布這個產品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就取決於使用者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能否得到啟發,是否有強烈的使用情緒。
一般來說,服務觸點會在產品互動性很強的地方,例如在最重要的決策環節、操作最頻繁的環節、最能啟發使用者情感的環節等,這些服務觸點都會有一個特徵,就是:最XXX的環節。
這裡我們引入第一個名詞:峰值
人是個善忘的動物,人的所有記憶和感受都是靠情緒的峰值堆砌起來的。正面的情緒處於峰值時我們稱之為高潮,負面的情緒處於峰值時我們稱為谷底。
讓人感受最強烈,記憶最深刻的往往都是那些我們稱之為高潮或者谷底的時候,也就是情緒的極端之處。
在前面的文章《有多少使用者痛點,你是聽回來的,而不是經過深思過後找出來的》裡我們有探討過,一個好的產品,要麼能幫助使用者抵抗恐懼,要麼就讓使用者爽到了極點。
我們需要在產品的服務觸點上,讓使用者感受到情緒的峰值,而一個產品能否讓使用者感受到情緒的峰值,便是使用者體驗的一個重要檢驗標準。
我們再引入第二個名詞:終止時刻
人是個喜歡懷舊的動物,喜歡浸淫在所有美好的記憶當中,同樣人是健忘的,我們放在腦海深處的回憶和感受,有時候是需要某些情感標記來喚醒的。
就好像畢業了我們會拍畢業照,旅遊結束後會有大合照,這些照片在將來都會成為你的情感標記,負責喚醒你當時的回憶和感受,這些都是能引起情緒峰值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尤其在一件事快要終止的時候,稍加一些能起到“標記”作用的行為,會令這件事情讓人更加難忘。
就像雅格布的每篇文章,無論篇幅長短,內容多少,我都會在最後告訴大家這篇文章的覆盤結論,一方面是起到總結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強化這篇文章的目的性。
潛臺詞就像在告訴使用者,這是一篇實用性很強的文章,能讓你針對這一型別的產品問題給出確切、有效的解決辦法。
所以在使用者整個體驗流程即將結束時,能否再次引起使用者的情緒峰值,也是一個關鍵的體驗要點。
以上的三個步驟,能讓你在體驗產品的時候,儘可能地拋開管理員和測試員的視角,真真正正地去感受那些使用者在意的地方。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無論公司的體量是大是小,每個公司幾乎都會面臨著資源緊張的問題:開發時間不足、人員不夠、推廣渠道不全、運營資源配合度不高。
逐漸地,這成為了每一個創業公司的常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需要把足夠多足夠好的資源放在產品的服務觸點上。
“峰值”和“終止時刻”這兩個點,能更好地檢驗產品的體驗路徑是否能觸動使用者的情緒,而不是單純地用“好”或者“不好”來膚淺地判斷使用者體驗。
雅格布的結論:
如何以使用者的角度去體驗自己設計的產品,並找到需要優化的地方?
1、從零開始感知你的產品宣傳
2、帶著使用者的目標開始使用產品
3、找到產品的服務觸點
第7篇 | 3005字
原創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雅格布(ID:jacob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