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也考慮做晶片了?|半導體行業觀察
據axios日前報道,締造了包括Photoshop在內的一系列知名軟體的Adobe集團正在考慮是否打造自有的晶片。報道中表示,Adobe 的CTO Abhay Parasnis在日前向他的同事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專門設計的晶片是否對專門任務(如機器學習)有明顯的效能提升。
他對同事說:“我們是否要成為Arm公司的另一被授權者?”,“這是一個我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Abhay Parasnis補充說。Parasnis告訴他的同事,無論Adobe是否打造自己的晶片,公司也需要為一個功能更強大的硬體世界做好準備,而且必須是快速行動。
Abhay Parasnis,公司必須要加大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投入,需要在一些領域建立深厚的專業知識。同時。他敦促Adobe公司為PC和手機等傳統螢幕之外的新領域建立工具,突出了語音控制裝置和沉浸式AR和VR環境中的機會。
在過往,軟體和硬體公司都是基於英特爾和其他晶片公司提供的晶片做研發,但進入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製造自有的晶片擁有戰略和利益等多方面的優勢,於是便爭先恐後地投入到自研晶片的陣型。蘋果、谷歌、三星就是當中的先行者,網際網路巨頭亞馬遜也在早前推出了應用在其AWS上面的伺服器晶片。
Adobe的思考再次證明,自研晶片是大勢所趨。

新應用讓自研晶片成潮流
在我們日前名為《通用計算時代將結束?》的文章中有提到,過去幾年深度學習精度的提高,是推動現在定製化晶片成為潮流的一個原因。
誠然,自積體電路在1958年發明以來,電子產業已經走過了三個時代:第一時代是大型機時代,當時的大型機制造商自己製造晶片,甚至系統和軟體,然後打包提供給開發者;然後進入了個人PC時代,這個時代的PC處理器幾乎被AMD和Inte壟斷,尤其是後者和微軟一起締造的“WIntel”聯盟,更是現在大一統PC時代的基礎;從2007年開始,我們進入了智慧手機時代,和個人PC時代一樣,這個時代的處理器都是Arm晶片把持,系統也基本只是有iOS和Android供選擇,相關的處理器供應商也僅是有高通、蘋果、華為、三星、展訊和聯發科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廠商。
回看過去的三個時代,無論是大型機、個人PC或者智慧手機,他們的應用場景幾乎都是單一的,因此對於晶片供應商來說,持續提高晶片效能滿足更高的需求,他們就可以和裝置商保持良好的合作。特別是在摩爾定律推動下,電晶體持續微縮,晶片廠商也能安枕無憂地掙錢。
但進入最近幾年,摩爾定律放緩,這些處理器不能再按以往的速率提升頻率,再加上物聯網爆發在即,深度學習流行以後,就讓各種人工智慧應用成為需求,這就推動了更多領域應用的發展,與更多專用晶片的需求。
如語音識別、影象識別和自動駕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的發展,推動終端有更多的新需求,於是傳統晶片廠商提供的通用晶片就不能在滿足這些多樣化的,特殊場景的需求,這也是雲知聲、思必馳、谷歌和特斯拉等一眾廠商進軍晶片產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物聯網帶來的各種低功耗晶片和不同聯網晶片需求,也驅使更多廠商去定製更多的晶片。

成本和差異化讓自研晶片成為目標
在Adobe可能做晶片的這個訊息傳出來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蘋果涉足另一個晶片領域的報道。路透社日前指出,蘋果公司已經將其modem晶片工程師團隊從之前的供應鏈部門轉入到其硬體技術部門。根據知情人士的透露,這意味這蘋果將打造自有的modem提上了一個更重要的地位。當然,這並不是蘋果第一次做晶片。
熟悉蘋果的讀者應該都知道,他們現在已經推出了A系列處理器(包自研GPU),W系列無線晶片和電源管理晶片等一系列自研的晶片。根據之前的報道,他們甚至還在研發應用於其Mac電腦的PC處理器(基於Arm),可以說蘋果手機能擁有今天的體驗,他們的硬體絕對功不可沒,這也是他們除了系統之外,打造差異化的另一個重要“殺手鐗”,至於透過自研晶片來控制成本,這也是一個自然的事情。
以他們正在研究的Modem為例,在過往,高通是他們的唯一工藝上,但晶片巨頭高通的獨特授權模式,讓蘋果如芒在背,於是他們在兩年前就將高通告上了法庭,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費用問題,自研Modem更是看出了他們的決心。考慮到他們的龐大的出貨量,每部手機的一點cost down,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筆鉅款。何況自研晶片還可以規避供應鏈的問題。這也是華為和Amazon等廠商一直推動自研晶片的原因之一。
差異化也是廠商推動自研晶片的另一個原因。
蘋果A系列不必說,在安卓系廠商在做四核晶片的時候,他們依然依靠著單核晶片打天下,至於M系列協處理器帶來的功耗控制,也是不要提,就連在人工智慧加速引擎方面,蘋果也是獨樹一幟。
而蘋果在三年前推出的Airpods耳機,也是蘋果自研晶片帶來的差異化的成果之一。得益於其W1晶片的特性,蘋果Airpod帶來的體驗迄今為止,也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對手能匹敵。
以上種種是廠商們爭先恐後進入晶片領域的又一個動力所在。

傳統的晶片市場會發生什麼變化?
曾經的客戶做晶片,勢必會帶來客戶的丟失,這是必然的。在筆者看來,這次興起的晶片自研大潮,人工智慧和伺服器端是兩個很重要的聚焦點,這在某種程度上會讓一些現有的晶片廠成為“受害者”,譬如英特爾。
作為一個以伺服器晶片為只要營收來源的廠商,微軟、阿里巴巴、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等網際網路廠商是他們的主要客戶,但這些廠商都已經涉足或者打算設計相關的伺服器晶片或者AI晶片,這就給處理器巨頭帶來無形的壓力。再加上早兩年打入蘋果供應鏈的modem又面臨被蘋果替代的風險,後者甚至還在推動Mac處理器的研發,這就讓英特爾雪上加霜。當然,產品線相似的AMD也或多或少面臨同樣的挑戰。
筆者認為,隨著端側人工智慧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廠商進入相關的AI領域,加上RISC-V的流行,這或許會讓現有的Arm-based MCU如臨大敵。不過因為現有的MCU擁有完整的軟體和工具生態,他們面對的威脅也許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嚴峻。
至於受益者方面,IP供應商(Arm、Imagination和CEVA等),EDA工具供應商(Synopsys、Cadence和Mentor等)、晶圓廠和封測廠這是顯而易見的。其他如芯原這樣的第三方設計服務公司,同樣也將成為這波晶片大潮的“贏家”。而那些跨界晶片的廠商,更是絕對的受益者。
但這些新入者也應該先知道,晶片是一個投入成本高,週期長,回報慢的投資,為此如何在涉足之後做好,對他們來說,還有一門很高深的課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