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馳: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勢,醫藥企業負責人要站好1號位
世界經理人專欄
文 ︳鄧佳馳,百思特管理諮詢集團高階副總裁,華南諮詢BG總經理,廣州分公司總經理
2018年是關鍵一年,很多企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企業戰略也調整為“保生存”,這和我們的判斷一致。
從2015年底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開始,中央就著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出明確訊號,我們當時就預判,全社會會進行一個大範圍的調整。儘管當年經濟增速(GDP)只有6.9%,創25年以來增速新低,但我們還是保持相當的樂觀,中國經濟巨集觀的體量和微觀的裂變,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相信,這一輪經濟調整符合黑格爾螺旋上升理論。
只是,美國經濟調整干擾了我們,破壞了中國經濟自我調整的節奏,帶來的衝擊已在微觀層面凸顯。所以說,中美貿易戰是企業遇困的突發原因,但不是核心原因,中國經濟內部的深刻變化才是核心變數。找不到關鍵,方向就會偏離,企業在這輪經濟調整中生存會很艱難。
今天來談醫藥行業
醫藥行業的矛盾很複雜,有歷史、體制、社會等多重原因,而且民怨較大、觀感不好,每年政府報告和兩會都在重點討論,是中央次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行業。
從2017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開始,中央持續加碼推進醫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2018年大量政策密集出臺,體現了中央的大決心。
重點有:兩票制全面推開;國家藥品談判公佈36種藥品價格;超級醫保局成立,拿出“4+7”帶量採購方案;289一致性評價延期;加入ICH後新藥和外引藥審批提速;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付費國家試點;國家級輔助藥目錄制定推進;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釋出,目錄總品種增加到685種,等等。
重點有:兩票制全面推開;國家藥品談判公佈36種藥品價格;超級醫保局成立,拿出“4+7”帶量採購方案;289一致性評價延期;加入ICH後新藥和外引藥審批提速;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付費國家試點;國家級輔助藥目錄制定推進;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釋出,目錄總品種增加到685種,等等。
保守估計,目前全國近5000家醫藥企業,經過此論調整,最後能生存2000家左右,淘汰率應該在60%,甚至更高。
醫藥企業的負責人要有戰略格局
如果把二十年來的醫藥行業比作春秋時期,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今天的醫藥行業已重歸戰國時代。作為企業負責人,站在1號位,思路一定要清晰,要明白自己的核心職責是制定方向,關鍵時候是 排兵佈陣 ,不是事必躬親,更不是衝在一線廝殺。
首先,為企業找新機遇
次輪醫藥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關了很多門,比如兩票制的推開,就限定了流動環節,小經銷商往後是沒有生存空間的。與此同時,也給其他的門提高了門檻,比如國家藥品談判等。
但欣喜的是,中央也為醫藥行業開創了很多新機遇,有些機遇甚至是億萬級別的,比如外引藥的審批,就看大家敢不敢、能不能提Qiang上馬。
目前很多企業在觀望,覺得自己馬弱不敢進賽場,更多企業是迷茫,只求找點草料餵馬。但要明白,新機遇的賽場也是限時開放的,現在不進以後不一定能進,況且馬兒都是在比賽中成長的,沒有哪家的馬生來就是良駒。
當然,下決心是1號的事,不要把責任推給他人,不要讓環境逼你做決定,前者是你把位置送人,後者是你會讓企業陷入死地。
其次,主動承擔起調整架構的責任
醫藥行業的大環境變了,企業的 組織架構 一定要變,蒙古的騎兵縱隊是衝不進釣魚城的。比如“4+7”帶量採購,營銷團隊還要不要?怎麼要?都是要立即解決的問題。
當然,要全盤考慮企業的組織架構,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怎樣進行組織的設計、拆分、合併、目標設計,包括選什麼人帶領什麼團隊,都要用巨集觀思維,要給企業預留成長的空間。
這裡重點強調,組織設計不是HR的工作,而是1號位的職責,HR主要是配合1號來完成組織設計和落地的執行。
第三,是把自己的人才培養起來
今年對醫藥行業的很多企業來說是寒冬,可能會出現大面積裁員的情況,但優秀的人才還是各家的寶貝,不會輕易放出來,最現實和最高效的方法,還是自己培養。
1號要下決心培養人才,加快“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的轉變,儘可能讓新人、年輕人、有潛力的人去承擔更大的職責,在實戰中鍛鍊,去帶領團隊,培養企業自己的戰狼,能獨立執行任務小隊才有殺傷力。
老同志曾經為企業做過貢獻要尊重,但不能過分遷就;老同志自己也不要做小白兔,更不要當怨婦和棄婦。1號要主動幫老同志拓展知識廣度,轉變角色,適當推動讓位,調整年輕人替企業衝鋒陷陣。
第四,要讓中層明白真正的目標
單獨把中層拿出來講,是因為中層關鍵。一個好的、執行力強的中層,企業哪怕出現戰略偏差,都還有機會及時糾正;如果企業中層不強,1號的戰略能力是體現不出來的。
就中層而言,比較關心KPI。我們在平時也都說結果導向、KPI導向,KPI導向本身沒有問題,數字本身也是無罪的。但KPI不是目的,1號要時刻提醒中層,KPI這個數字背後的本源,是企業目標,更信仰一些,是懸壺濟世,是治病救人。
就在本月11日,全國的醫療保障工作會議召開,又有很多訊息宣佈。可以預見,2019年的醫藥行業將會調整不斷,市場也充滿不確定的動因,醫藥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