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大潮裡的真假順風車

29.9億人次,這是官方對今年“春運”旅客傳送量的預計。
數字再次創下新高,搶票難的現象卻未能緩解,微信群裡充斥著各種“加速搶票”的連結,以及一些抱怨:往年搶不到票還能約個順風車,今年只能選擇繼續搶票……
這樣的聲音出現並非沒有緣由,至少可以關聯三起和順風車相關的事情:
1、中國新聞網報道稱今年春運期間滴滴順風車無法上線,“無限期”的整改尚未結束。而在去年春運期間,滴滴官方透露的資料是:順風車運送乘客3067萬人次,等於17萬架波音737飛機的運送量。
2、嘀嗒順風車作為目前唯一良性運轉的全國性順風車平臺,在北京、重慶、廣東、四川等11個省市交管部門的指導下,聯合中國交通頻道開啟了“心安春運,2019溫暖回家路”的順風車返鄉活動,並在已有的安全機制上新增並優化了“八大安全舉措”,以及一萬個公益返鄉名額、好禮抽獎、支付寶高速費立減等公益活動和使用者福利。
3、也有一些“兩輪”起家的共享單車平臺瞄準了“四輪”的生意,在一些城市展開試點上線順風車業務。
有些微妙的是,以上三者恰恰代表了順風車當前的三種形態:“順風車”一度成為滴滴的禁忌,何時再上線還遙遙無期;嘀嗒順風車可以說是唯一的倖存者,春運季的高調運營活動背後,不難猜測進一步擴大市場的雄心。同時順風車也成了一些單車平臺出行多元化轉型的起點。
順風車的真假之辯
三種不同的形態,讓人想起一個老套的問題:什麼是真順風車?
答案還要從國務院辦公廳在2016年釋出的《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說起,指導意見明文規定“私人小客車合乘,也稱為拼車、順風車,是由合乘服務提供者事先發布出行資訊,出行線路相同的人選擇乘坐合乘服務提供者的小客車,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有利於緩解交通擁堵和減少空氣汙染,城市人民政府應鼓勵並規範其發展”。
用通俗的話解釋就是,“順風車”需要滿足兩個核心要素:其一、以滿足車主自身出行需求為前提,其二、順風車的定價要以分攤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費互助為導向。圍繞這兩個核心要素構建起來的順風車平臺為真,而脫離這兩個核心要素構建起來的順風車平臺即為假。
在檔案釋出兩年後,準確的說是兩起安全事故,改變了順風車的發展軌跡,滴滴宣佈無限期下線順風車業務,高德同期下線拼車業務,下線的原因是“合規整改”。而嘀嗒出行成為唯一合規的玩家。
一方面,一些平臺方打著順風車的旗號,聚集了數量龐大的專職運營司機,以“順風車”的名義每天接送幾十位顧客,乘客也理所當然的享受著運價相對低廉的服務。正如交通部深化出租汽車改革首席專家徐康明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說的那樣:“滴滴在順風車業務上,主要的問題是以順風車之名行非法營運之實,目的是規避政府對網約車的強監管”。
另一方面,一些平臺在宣傳中刻意加入了一些誤導性的元素,比如某順風車曾為了吸引使用者大打免單牌,在文案中大肆宣傳異性社交。在滴滴公佈的一份資料中,男性車主為女性免單的比例高達67%,且集中發生在22:00—23:00的深夜時段。
這樣的“順風車”顯然偏離了兩個核心要素,要麼成了“黑車”的外衣,要麼成了社交約炮的工具……當一個產品出現定位偏差的時候,潛在的安全隱患遲早會爆發出來。
順風車是典型的輕資產模式,車輛歸車主所有,不需要“網約車”嚴格的資質,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運營精力,平臺只需要完成資訊的撮合,就能從產生的費用中抽成。那麼,車主達成的訂單越多,平臺的分成也就越多,在利益的驅使下,逐漸就變了“順風”的味道。
《財經》曾在此前的報道中指出,順風車最接近“共享模式”,也是滴滴所有業務中最賺錢的,下線前順風車日單量約200萬單,2017年貢獻了8億元的淨利潤。
可能不是一個快生意
引人注意的是,在這場風波中,嘀嗒順風車倖存了下來,根本原因正是前述的順風車真假之辯。
嘀嗒順風車是以滿足車主自身出行需求為前提,同時定價以分攤部分出行成本為導向,價格基本上只有快車價格的一半。嘀嗒出行的一位負責人在某論壇上披露了這樣一個數據:嘀嗒平臺上的順風車主平均每天接單隻有1.2次,而嘀嗒順風車的應答率則遠低於由專業運力組成的網約車平臺。
資料看起來很“糟糕”,卻還原了順風車真實的場景:車主並非是專職司機,基本上都是在順路的基礎上分享自己的空餘座位,而使用者需求也基本上以早晚高峰出行為主,自然不會出現每天幾十單的高活躍度。
在順風車的商業模型中,車主資源恰恰是決定快與慢的重心,嘀嗒偏偏在這一環節最為謹慎。溯源到嘀嗒出行對車主的審查機制,嘀嗒不僅採取了嚴格的稽核資質,不符合資質的車主絕不允許接單,同時堅持純人工稽核的方式,對駕照、行駛證、身份證、有車牌的車輛照片進行驗真、對信用和背景進行篩查,並定期複審。
在一切求快的網際網路世界裡,嘀嗒順風車選擇的儼然是最笨的方法。摩爾定律認為晶片上整合的電晶體的數量每隔18—24個月就會翻一倍,效能會上升一倍。事實上很多網際網路產品的進化比摩爾定律還要快,一款新興社交APP的使用者可以在24小時內增長100萬,一家共享單車平臺在短短一年內完成1000萬輛單車的投放,一部票房10億電影的生產只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可“快”的代價又是什麼呢?曾經野蠻的快留給順風車的卻是血的教訓,頻頻出事的“順風車”一度成為人血饅頭的代名詞。我想比合規整改更值得深思的還是企業的價值觀,價值觀是根本,根本確定了,企業的發展大道也就確定了。一個企業,切入“順風車”業務的出發點到底是什麼?當真只是講一個漂亮的資本故事嗎,滴滴順風車的結局已經讓人嘆惋。
順風車可能並不是一個快生意,相比於那些一味求快的產品,順風車應該遵循共享經濟的進化節奏,回到正確的定位:順風車不是網約車,不應該刻意刺激使用者和車主的需求,而是合法前提下的共享行為。
或許像嘀嗒順風車這樣堅守安全、合規的平臺更應該被關注,有越來越多車主加入,有越來越多乘客進來,哪怕是一個車主每天只有一兩單的“慢”,效率也將逐漸快起來,最終形成良性的迴圈機制。
後記
2019年的春運,讓一些人開始記起順風車善的一面,紛紛抱怨政策太過保守。應該深思的還有我們自己,從嘀嗒的良性運轉不難發現,政府主管部門並不排斥順風車這樣的創新,而且一直鼓勵真正意義上的順風車,不過是我們的功利心太強罷了。
記得在順風車平臺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拼車的需求就已經出現,不少人在公司內部的論壇發帖求搭車,出現了諸多三五一組的出行小團隊,有車的同事將空餘出來的座位留給住在臨近或順路的同事,搭便車者也樂於支付一些費用幫助車主抵扣油費。
順風車平臺的出現,是一種創新,閒散的社會運力被高效利用,原先低效率的拼車方式被共享取代,並誕生了新型鄰里關係,通過順風車認識順路的同好,六度人脈理論的範圍被進一步延展。只是當“順風車”被取締乃至被妖魔化時,一切美好和不美好的都消失了。
春運的大潮又一次來臨,讓順風車的需求再度集中爆發,我們也更應該清醒意識到什麼是順風車,什麼又是真順風車,莫要被一些非法營運混淆視聽,希望真順風越來越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