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的營銷,讓我患上了二維碼恐懼症
在中國的市場裡,因為使用者眾多,所以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商家進駐的痕跡,尤其是佔據時間最長的社交。
近幾年,微信幾乎網羅了絕大部分的流量,但是由於某些功能的限制,也給了其他的APP一些生存的機會。
例如釘釘,致力於幫助企業進入移動辦公時代,讓工作更加高效、安全;
例如脈脈,一個實名的職場社交平臺,促進行業間的交流、拓展人脈等。
其實,每個產品都是需要推廣的,使用者基數大的產品,使用者本身就是一種推廣,而使用者基數相對沒那麼大的產品,線上線下的廣告投放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推廣方式。
最近,脈脈就發起了一場“全民尋找張先生”的營銷活動。
這次的營銷活動分成三步:
第一:地鐵廣告引起懸念
脈脈在地鐵裡投放了超長的尋人廣告,是一名姓馬的投資人,正在找一名姓張的程式員。
廣告裡是簡單的問話,文案由二維碼拼湊而成,方便還有提供線索的“懸賞”:上次見得匆忙,只知道你姓張,是程式設計師,養了只貓。提供線索給我,經採用必有重謝。
同時,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也同步了這樣的資訊,隨之而來的,是關於“張先生”的一些零碎的個人資訊。
“穿藍色帽衫”、“程式設計師”、“養貓”等
大面積的懸念投放,引起了人們的好奇,於是掃碼看下去。
第二:H5全民參與
在這支H5裡,人們根據已有的線索來找人。
程式設計師=脫髮+雙肩包+格子衫?
終於找到了藍色帽衫的人了,才發現,撞衫的人太多了
最後更多的線索終於被找到了:“藍色帽衫”、“程式設計師”,“家裡有隻愛踩鍵盤的橘貓”、“喜歡RAP”、“正在開發區塊鏈說唱專案”、“尋找投資人”...
於是一個完整的、具象的人就被找到了。
整個過程看下來,就是一個“補充資訊”的過程。
而這次的營銷活動的落地點也是這個:“當你職場主頁上的資訊越完善時,別人就越能全面地瞭解你。”
第三:寫字樓精準傳播
當然,每一個營銷活動都是帶著品牌的主題而來的,這次脈脈品牌升級之後的主題是“成就你的職業夢想”。
於是一組“只有加班的人能看見”的廣告悄然在寫字樓的電梯裡,定時出現,文案可以說是非常“毒雞湯”。
即使加班到天明,也不一定有明天
又一天過去了,我離夢想又遠了一點
這個營銷是想利用一個特殊的角度,把刀子直接指向加班與職場的關係,提醒各位上班族,加班如果沒有效果,就要思考自己用力的方向是不是錯了。
這次的營銷邏輯看下來是沒有問題,但是有幾點,我們覺得是值得品牌注意的:
一、二維碼依舊有用
其實用二維碼組成句子並不是脈脈的獨家,早在2017年,網易新聞就在地鐵上投放了類似的廣告。
這些二維碼每個都承載著不一樣的資訊,像抽獎一樣,掃到哪個你就能連結到另一個同樣孤獨的個體。
而脈脈的更簡單,直接利用懸念,引起人們的好奇心,達到掃碼參與的目的。
不過我覺得奇怪的是: 為什麼這次的營銷落點要在完善資訊上,難道品牌已經到了人手一個的階段了嗎?
二、網易體毒雞湯傷害了誰
這次品牌升級,脈脈選擇從“加班”的人群切入,利用加班這件事,在獨特的時間和場所,引起人們對職場的思考。
文案採用的是“網易體”,看起來有種無病呻吟的感覺,本來策略挺好的,但是看完總讓人有種喪到底的感覺,特別不好。
三、傳播引起的恐懼大小要等於產品能解決的範圍
恐懼營銷是品牌最喜歡用的招數,因為非常有效
但是如果恐懼的大小超過了產品所能解決的範圍,那麼這場營銷活動就會有反作用。
例如網易去年的營銷,雖然不能解決孤獨,但是能通過產品感受到其他孤獨個體的存在,能感受到不同態度引起的共鳴。
而脈脈想表達的是:加班不能使人職場進步,脈脈能幫助你解決瓶頸。但是小黑從中感受到最多的是文案對加班人的羞辱。
就像網易的這句文案一樣,看起來讓人非常不舒服。
最後,職場已經很辛苦了,放過無辜的路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