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微軟打趴下的公司們( Sun、Novell、網景、Real Networks)-《浪潮之巔》讀書筆記

一、Sun

1、誕生
1982年2月24日,幾位 斯坦福大學 研究生維諾德·柯斯拉、安迪·貝托爾斯海姆和史考特·麥克里尼創立了 太陽計算機系統(Sun Microsystems)
。此名稱其實是 斯坦福大學校園網 (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字母縮寫。
從斯坦福大學孵化出的高科技公司首推太陽公司(Sun Microsystems),它也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並直接與中國政府開展技術合作的計算機公司。
sun 公司主要產品有:
(1)硬體:工作站(Work Station)和小型機(Mini Computer)
(2)軟體:硬體搭載的 Solaris
(一種 Unix)作業系統和風靡世界的 Java
程式語言
2、 關於 Java
當網際網路蓬勃發展起來的時候,不同計算機之間共享資訊和資源的需求就產生了。這時,需要一種跨不同硬體和不同作業系統的新型平臺(Platform),在這個平臺。上實現人機交流。一九九五年五月太陽公司發表了 Java
高階程式語言,由於它不需要和硬體相關的編譯器,正好適合這個需求。(註釋:大多數高階語言的程式在執行前需要根據不同的計算機進行編譯,然後才能執行。 Java 的程式不需要編譯,而是在執行時邊解釋邊執行 。這樣 Java 的程式就不受計算平臺限制,在網際網路興起後,特別適合在網際網路。上程式設計。)可以說 Java 誕生的時機非常好,它給太陽公司提供了一個取代作業系統公司(主要是微軟)主導計算機領域的可能性。

3、與微軟的競爭
太陽和微軟之爭,其實就是 企業級的作業系統之爭 。對太陽來講,取勝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將它在 Unix上的技術優勢轉換為市場優勢。
太陽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機爭霸戰中的蘋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體和作業系統,但是它缺乏應用軟體。太陽的 Star Office 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沒有其它象樣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軟只做軟體,而且只做作業系統(WindowsNT),資料庫 SQL Server 和辦公軟體(Ofice)等少數但同時是至關重要的軟體。這三種軟體是一個企業必不可少的。
最後 sun 失敗的原因大致有幾點:
(1)輕視微軟
十年前,Unix 作業系統在企業級使用者中的優勢如此巨大,連微軟都不得不開發一個自己的 Unix(十六位微機上的 Lenix)。當 Unix 的工作站公司和相關的軟體和硬體公司如雨後春筍一樣在全世界出現時,它們需要一個領袖和微軟競爭,而太陽公司是最佳選擇。太陽公司的正確做法是聯合、兼併和扶助大大小小的 Unix 軟硬體公司,同時開源 Solaris,而不是打壓其他 Unix 公司。
況且太陽公司它的作業系統 Solaris 在技術上比 Windows NT 有明顯的優勢。
但是太陽公司當年帶頭在 Unix 陣營裡窩裡鬥,根本沒有把精力轉到和微軟的競爭上,而是放在了跟 HP、DEC 等伺服器公司市場爭奪之上。
之後就發生了,基於 Windows 的伺服器市場的銷售額超過了 Unix 的銷售額(177 億美元對 175 億美元),而且這個趨勢至今沒有逆轉。
事實證明,微軟雖然是 IT 史上最可怕的對手,但是並非無懈可擊。 歷史上甲骨文(Oracle)、Intuit (TurboTax)、Adobe 和 Yahoo 以及今天的 Google 都在自己的領域打敗了微軟 。微軟雖然有世界上最好的電腦科學家和軟體工程師,但是,它的 產品在技術上很少領先於競爭對手,它更多的是靠商業優勢取勝 。上述公司看到了它們和微軟競爭的關鍵所在,利用技術優勢固守自己的領域,不給微軟可乘之機。
(2)人才體制與效率
馬可尼裡有心打造一個跨平臺的系統控制企業級的網路,但是太陽公司從上到下的執行力不足以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馬可尼裡絕不是庸才,但也不是天才。在馬可尼裡領導下的太陽 公司效率之低 在矽谷公司中是有了名的。太陽公司不缺乏英才,但是它平庸而大鍋飯式的管理實際上是在進行劣勝優汰。 太陽公司很多人離開後都比在太陽幹得出色得多 ,其中包括 Google 的 CEO 施密特和 Juniper 的共同創始人 BjornLiencres 以及 Google 早期很多資深的工程師。在太陽公司擔任過副總裁的 Google 前副第一總裁羅森:韋恩講, 在人才競爭中最厲害的一招是從對手那裡挖到好的人,而同時必須讓它把那些低於平均水平的人全留下來 。
(3)研發轉化為利潤不行
馬可尼裡非常 重視研發 ,太陽公司先後開發出 Sparc 系列處理器和工作站、Solaris 作業系統,這些產品為太陽公司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但是太陽公司 最有意義的發明是至今沒有給太陽公司帶來什麼經濟效益的 Java 程式語言 。太陽公司第三個遺憾之處就是沒有能將 Java 間接地轉化成利潤。
4、遺產
太陽公司不乏能人,它不僅為 Google 培養了 CEO 埃裡克 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總裁韋恩 羅森(Wayne Rosen),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 Google 工程部的基礎。
5、結局
在太陽公司,至少有兩個人從中吸取了教訓,就是後來成為 Google CEO 的施密特 和 太陽現在的 CEO 強納森施瓦茨 (Jonathon Schwartz)。施密特當時是太陽公司主管軟體的副總裁,他從太陽失敗的教訓中總結出了 反摩爾定理 ,我們已經介紹過。施密特認識到依靠硬體的利潤是不斷下降的,而 IT 服務業的利潤則是恆定的(並隨著通貨膨脹而略有增加)。如果說施密特是理論家,施瓦茨則是實踐家,後者著手 太陽公司從硬體製造商到 IT 服務的轉型 。遺憾的是,當時 馬可尼 裡領導的太陽公司沒有看到、也很難看到這一點。
2009年4月20日, 甲骨文公司 宣佈以每股9.50美元,總額74億美金收購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
二、Novell

1、背景
早期的 VAX 或者 HP 小型機 系統基本上是下圖的架構:

而由於 微機 最初設計時根本沒有考慮資源共享, 網路功能是零 。
但是,1979年, 施樂公司 舉世聞名的 帕洛阿圖實驗室
(Xerox PARC)的幾個發明了 乙太網
(Ethermet)的科學家創辦了 3Com 公司
,開發出 乙太網的介面卡 (Adaptor),俗稱 網絡卡
。
3Com 公司的乙太網伺服器和介面卡彌補了微機的這個不足, 解決了微機的聯網問題 。
下面是一個典型的 微機區域網(PCLAN) 系統:

它的好處是:
(1)集中管理 變成了 分散管理
(2)每臺微機計算獨立(以前的終端只能輸入輸出,並不是獨立的計算機)
(3)檔案可以私有(以前的終端只能輸入輸出,並不是獨立的計算機)
(4)容災好,主網路伺服器掛了,其他的還能使用。(以前的終端只能輸入輸出,並不是獨立的計算機)
所以,從八十年代中期起, 微機區域網 代替 小型機系統 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2、網路作業系統
其實,微機區域網中最關鍵的技術是 網路作業系統 。在這方面也需要一個類似微軟的公司來統治它,Novell 公司便應運而生了。
Novell
公司也是誕生於 1979 年。但是它成為網路公司並且改名為 Novell 是 1983 年的事,這時,3 COM 已經是區域網方面的大哥大了。Novell 公司進入網路領域後目標一直很明確一一專攻作業系統。如果說 3 COM 在微機區域網領域的地位有點像蘋果在微機領域中的地位,那麼可以把 Novell 對應於微軟。
3、與微軟的競爭
其實早期Novell和微軟之間的共同利益甚至大於它們的矛盾。在當時,一個企業在安裝網路時有兩個主要選擇,基於各個版本的UNIX和TCP/IP協議的區域網,或者基於Novell的NOS的區域網。 前者在使用者看來是UNIX,後者 是 DOS 。雖然 Novell 採用的是 DRDOS
,但是使用者使用起來和微軟的 MSDOS-模一樣,對程式開發者來講也是一樣。 Novell 無疑是在幫助微軟和 UNIX 爭奪企業級的市場。
但從 1995 年起,微軟和 Novell 之爭起了質的變化。微軟一年前推出的 Windows NT
對 Novell 的影響開始顯現出來了。使用者已經從 DOS 轉向了 Windows,Novel1 的作業系統對微軟的 Windows NT 幾乎沒有優勢可言。 很難想象一個區域網在其網路伺服器上安裝 Novel1 的作業系統,同時在聯網的微機上使用 Windows。 顯然從伺服器到微機一律採用微軟的 Windows 是更好的辦法,這時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微軟傾斜,併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1995 年以後,Novell 仍然不斷在提升自己的產品,並且在技術上做得很好。它的網路作業系統 支援所有主要的計算機(執行 Windows 的 PC、UNIX 工作站和蘋果的 PC 以及 IBM 的大型機) 。
但是這些特色都無法抵消微軟在微機作業系統上的優勢。事實上,沒有多少企業需要將五花八門的計算機連起來,因為大部分企業在建立自己網路時都會有一個規劃。
與其它和微軟競爭的失敗者相比,Novell 在和微軟的競爭中幾乎沒有犯錯誤。
但是Novell還是最終在競爭中,黯然出局。
三、網景

1、誕生
九十年代,網際網路開始興起,急需個通用的網路瀏覽器,1994 年 安德森
和 克拉克
成立了 網景公司
並於同年推出了圖形介面的網路瀏覽器“ 網景瀏覽器
“軟體。“網景瀏覽器”一推出就大受歡迎,不到一年就賣出幾百萬份。1995 年,僅成立了一年的網景公司就掛牌 上市 了。
2、跟微軟的戰爭
微軟之所以得以控制整個微機行業,在於它控制了人們 使用計算機 時無法繞過 的介面——作業系統 。現在,網景的 瀏覽器 控制了人們 通向網際網路的介面 ,這意味著如果微軟不能將它奪回來,將來在網際網路上就會受制於人。
很快,微軟的 IE 瀏覽器
就問世了,但是功能上遠不如網景。蓋茨動用了他的殺招一 和 Windows 捆綁 ,免費提供給使用者。
由於在技術上和網景公司的 Netscape 差距太大, IE1.0 和 2.0 在市場上對網景的威脅還不是太明顯。但是正的成長率實際已經超過 Netscape 了。
1997 年是個轉折年。那年十月,微軟釋出了效能穩定的 IE4.0 。 從此網景瀏覽器的市佔比越來越低,最終退出競爭。
反思下,其實網景公司有如下幾種反擊微軟的方法:
(1)網景公司在它的瀏覽器暢銷到網路使用者時,沒有居安思危,它沒有注意去 控制網際網路的內容 ,這樣一來它失去了保護自己和反擊微軟的可能性。本來它最有可能成為 雅虎 。網景公司的商業模式還停留在賣軟體上,沒有意識到雅虎的價值,便為雅虎提供了伺服器,卻沒有去高價收購它(或者自己搞一個)網景公司甚至沒有意識到當初它自己瀏覽器預設的啟動頁面設定的價值,輕易就把它給了 Yahoo,以至於使用者一開機就知道 Yahoo,輕易養大了後者。
(2) 聯合 PC 製造廠商預裝 Netscape 。這一商業手段的可行性後來已經被 Google 和雅虎證明了。一年前,微軟在新的 IE 中將 MSN 的搜尋設定為預設搜尋引擎,試圖在再次利用捆綁的優勢擠垮雅虎和 Google。但是, 雅虎和 Google 防到了微軟這招,分別在世界前兩大微機廠商惠普和戴爾的電腦出廠前預裝了自己的搜尋工具條,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微軟捆綁搜尋的影響 。
3、結局
網景公司後來 被美國線上(AOL)收購 ,在網際網路上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了。
但是它 成為了 Google 的老師 ,而它的這個學生避免了重蹈覆轍。從這一點講,網景公司也是薪盡火傳了。
4、遺產
(1)Netscape發明了 JavaScript
,這是網頁的客戶端指令碼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2)該公司還開發用於保護線上通訊安全的 SSL
而聞名,在其繼任者TLS取代之前被廣泛使用的協議。
四、Real Networks

1、mp3 格式誕生
MP3 是當今在網際網路上傳播音樂的最通用的媒體格式。它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以追述到 1979 年 AT&T 貝爾實驗室 搞的一些 語音壓縮演算法 。到了 1991 年,德國弗勞恩霍夫(Fraunhofer)應用研究所和 AT&T 貝爾實驗室基於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將高保真鐳射唱盤質量的音樂做成有損失壓縮的音訊壓縮標準 Audio Iayer3, 簡稱 MP3
。採用 MP3 資料格式的音樂質量 比鐳射唱盤的質量要差一些,但是資料檔案大小小了一個數量級 。在網際網路興起以前,這種音訊壓縮方法並沒有廣泛應用。1995 年,弗勞恩霍夫基於 MP3 格式推出了 在 Windows 作業系統下 執行的世界上第一個 MP3 播放器 WinPlay3
。當網際網路興起後,大家發現音樂經過壓縮後,在網際網路上傳播成為可能。在 MP3 以後,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原理相同的音訊檔案壓縮方法。
2、 Real Networks 誕生
1995 年,微軟的一位高管 羅伯特格雷斯
從微軟出來,創辦了 Real Networks
公司。
公司的業務有兩方面:
(1)開發為網際網路服務的通用音訊和視訊 播放器 : RealPlayer
。
該播放器有三點優勢:
A、是 跨平臺 的,能支援所有現有的音訊和視訊壓縮格式。
B、並且做到 一邊下載,一邊播放 (而不是下載完了再播放)。
C、它還可以 根據網路速度的快慢調整音訊和視訊質量 (網路越快,質量越高)。
(2)為 媒體公司 ,比如 NBC 提供將節目放到網際網路上的服務(收費)。
3、 日漸衰落
(1)跟微軟
和微軟的 IE 對抗網景公司的瀏覽器一樣, Media Player
也是隨 Windows 作業系統免費提供的播放器。很快,微軟的 Media Player 就超過了 RealPlayer。
其實,Real Networks 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來抵禦微軟的競爭,就是走後來蘋果 iPod 的道路,推出自己的行動式媒體播放器。也許是因為 Real Networks 源於微軟,不知不覺地採用了賣軟體的商業模式。這也是下面會提到的。
(2)跟 Youtube
YouTube
的免費服務對 Real Networks 的付費訂閱衝擊很大。
(3)移動裝置的衝擊
至於 聽歌 ,大家還是習慣將音樂下載到自己的 iPod
或 iPhone
等移動裝置上聽,而不是通過網際網路整天連到 Real Networks 的伺服器上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