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2300億,卻狂裁7500人!宜家,這次在中國栽大跟頭了
宜家攤上事了。
11 月 27 日晚,有網友發微博稱,宜家在商品說明書上將 " 中國、臺灣 " 並列。
刀哥發現早在 3 個月前,就被爆出過臺獨,宜家中國當時也迴應稱 " 相應措施已開始陸續實施 "。然而至今,此現象仍然存在。
圖片來自現代快報
禍不單行,宜家近期又在進行罕見大規模裁員!
第一次裁員還要追溯到2009年,受金融危機衝擊,宜家全球裁員5000人。這一次,裁減員工數目更多了,達7500人,縮減幅度是5%。
而另一邊,刀哥進宜家官網發現身處漩渦中的宜家竟然破天荒開通網購了,還一口氣在全國設定了149個城市,配送到家!
要知道過去的宜家不僅很難買著,配送費往往比產品本身還高。
又是裁員,又是加速佈局電商,這家成立75年的北歐家居大佬在慌什麼?
1
宜家的電商佈局:
從“抵制”到“巴結”
1943年,17歲的坎普拉德創立宜家。
此後,坎普拉德常以兩三百億美元的身家登上各大富豪榜。甚至一度成為媒體筆下超越比爾•蓋茨的“世界首富”。
1998年,宜家進入中國,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商場門店。
依靠低價做大做強的同時,憑藉超前的線下情景式體驗模式——利用各種樣板間,將產品的使用環境模擬出來,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俘獲了眾多消費者,大叔去宜家“蹭睡”,大媽去宜家“蹭咖啡”的故事已成傳奇。
年營收一度達到2300億。
但在這全民擁抱網際網路的時代,宜家一直拒絕線上銷售,儘管其官網在2015年的瀏覽量就已突破5300萬人次,但也只提供產品展示,買不著。
宜家的配送也很不體貼消費者:
送貨入戶沒電梯,一層樓加30搬運費;
配送時效模糊,難以保證配送時間。
很多時候,配送價格甚至會超過商品貨值,之前有網友爆料從北京買了一車傢俱,運回青島,光運費就花了3000塊。
宜家這一系列配送方案,核心就是告訴你:不要用!自己扛!
相比於國內“送貨上門、免費安裝”的一條龍服務來說,簡直是在和消費者作對。
但即使這樣,人們對宜家的熱情也不減:
“我的城市沒有宜家,怎麼買啊?”
“宜家有網店嗎?”
“什麼時候在我的城市開店?”……
但宜家還是無動於衷,以至於催生出了成百上千家宜家代購。
因此有人說,宜家的商業模式,本來就是反電商而行。
但沒想到,就在近日,宜家竟然上線了網購業務,還一口氣在全國設定了149個城市配送到家!連十八線小城也能三日達。
開啟宜家官網,9.9 起包郵,這比之前坑爹的配送條件好了百倍。
8月份,宜家也從北歐式的保守求穩,變得潮流時尚起來,通過微信小程式玩起了“快閃店”,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小程式購買限量套裝,以及以“社交禮品”的方式贈送給好友。
當時宜家有關負責還表示:
“以後我們會考慮縮小門店面積,開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
三個月後,宜家位於京西五棵松的體驗中心就開業了,這個佔地面積僅有宜家普通賣場1/10的小店,代表著“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是宜家“線上與線下融合的第一步”。
就在前天,宜家又宣佈和小米合作,這是宜家史上頭一遭與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開展產品合作。
宜家的態度怎麼來了個180度大轉變?
2
宜家吃老本的日子到頭了!
過去,宜家一直在電商大潮中獨善其身,2013財年,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了285億歐元(摺合人民幣2743億人民幣),其網站的訪問量增長了近20%,估計很多傳統家居的企業看到都要撞牆了。
但因多年缺席電商領域,宜家在中國消費者心裡的地位大幅下降。
據鉑慧釋出的一份有關“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50大品牌”報告顯示,在中國,宜家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從2017年的第4位跌落至2018年的第37位。
財務上,75歲的宜家也有些乏力。
從2016年到2018年,宜家的銷售額增長率已連續三年出現下跌,從2016年的20%跌至2018年不足10%。
如今的宜家,再也不是那個戴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的家居扛把子了。
1.國內外家居品牌左右夾擊
先不說那些國外的那些知名家居品牌,比如丹麥Hay、日本似鳥(NORITO)紛紛在中國電商市場搶灘佈局,國內的很多本土品牌和企業也紛紛涉足電商業務。
例如,曾經與宜家一樣排斥電商的家居賣場居然之家和紅星美凱龍,在轉型中碰壁後,都不再選擇單打獨鬥,分別站隊阿里和騰訊。
今年“618”期間,林氏木業僅1個小時銷售額就突破1個億,蟬聯傢俱品牌榜首,全友家居和顧家家居分別位列品牌榜第二和第三,這三家都是線下起家的企業。
隨著各大品牌的不斷崛起,宜家似乎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前宜家中國區銷售總監朱昌說:
“過去的時代是我造了一個房子你過來吧。現在是顧客在哪兒,你就要去哪兒。
一開始,他可能還不是你的顧客,我們也想找到這些新顧客。”
2.最後的護城河正在被拆解
在新零售和共享經濟的模式下,宜家最後的護城河——情景式體驗,也在被拆解。阿里、亞馬遜等已經開始佈局無人超市,其中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線下體驗、線上買單、遠端配送,來彌補電商在體驗上的短板。
宜家好不容易邁出了電商這一步後,線上購物的體驗又做得很不理想。
線上商場的介面設計很亂,網頁速度極慢,填收貨地址時,竟然還要輸入郵編。
無論是服務效率、商業前景還是消費習慣方面,“吃老本”的宜家在慢節奏的發展機制中,已經開始成為被顛覆者。
3
宜家的膽小,
始於創始人的謹慎
進入韓國時,宜家整整籌備了七年。韓國區負責人曾經抱怨過:“我個人來說,希望宜家能夠更早進入韓國。”
在佈局電商方面,宜家也很謹慎,這些與坎普拉德膽小的作風有很大關係。
早在2008年,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就駁回了一份網上商城的提議,理由就是:
“網頁上可以做買賣,卻會減少來店的客人,這樣便會失去一些額外的生意,比如有些商品是顧客隨手挑揀的,並不一定是他們需要的東西。”
看一組資料會更明白坎普拉德的擔憂。據統計,在2015年,宜家中國的餐廳銷售額就高達10億元,而宜家餐廳的整體收入,已經接近美國第二大披薩連鎖店達美樂的全年營收。
而就是因為擔憂電商擠壓線下業務,宜家的電商遲到了10年。
反觀華為,當年發展勢頭好的時候,任正非就發表了一篇文章《華為的冬天》。前幾年,當全國都在學習華為的競爭力的時候,任正非又授權出了一本書《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
他曾對餘承東說:你們這棵桃子樹上一定要結西瓜,不能就只結桃子這一種商業模式。
這也是任正非和其他大佬很不同的地方:強烈的危機感。他認為只要不固步自封,敢於打破既得的瓶瓶罐罐,華為一定不會落後。而這一點很多人做不到,或者說不敢對自己這麼狠。
而就在那本宜家“聖經”《一個傢俱商的誓約》中,坎德拉普就曾說過:
害怕出錯是官僚主義產生的根源,
是發展進步的大敵,
對待經驗應當保持謹慎。
- 來源:金錯刀(ID:ijincuodao);作者: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