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再燒 5 年錢或許會更好
11 月 22 日,美團披露 2018 年三季報,資料顯示,美團第三季度實現營收 190.76 億元,同比增長 97.2%。在收入保持翻番增長的同時,美團實現毛利 45.71 億元,同比增長 33.2%,整體變現率也由去年三季度的 9.3% 升至 13.1%。
在筆者看來,美團三季報最亮眼之處是其新業務的佔比從去年的 6.3% 快速增長至 18.1%," 新業務及其他收入 " 在三季度實現收入 34.68 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漲幅高達 471.3%,延續了中報超過 400% 的高速增長。而通過對美團新業務模式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快驢和小象生鮮將成為美團在 Food+ 棋局當中最為重要的 " 棋子 "。
B2B 業務初見成效
從三季報資料可以看出,美團餐飲外賣業務所佔營收比重從 62.5% 下降至 58.6%,但是交易額卻增長了 51.28 億元,較去年同期漲幅接近 90%。而且,相較於餓了麼 50.21 億元的營收規模,美團餐飲外賣業務的營業收入高達 111.72 億元,超出近 1 倍的差距。通過日均訂單交易筆數、交易使用者總數、每位使用者年均交易筆數、實現毛利等資料更能明顯看出,面對競爭對手的 " 燒錢 " 策略,美團的外賣業務並未受到實質性挑戰。
筆者此前對美團進行分析時提到美團在上市前已經加速餐飲產業的佈局,B2B 業務是其中的關鍵一環。而通過此次財報資料也可以看到,美團在商家端有著良好的表現:截至今年 9 月 30 日之前的 12 個月,美團活躍商家達到 550 萬,較 2017 年同期的 380 萬增長 44.3%。
其實,早在 2016 年,美團就已經開始探索商家端的 B2B 業務。除了為商家提供包括米麵、糧油、酒、餐具、紙巾、印表機等後臺服務外,美團的快驢業務還在中臺為商家提供財務對賬、經營分析、商品管理、使用者評價等服務。如果要讓商家黏性更強、活躍度更高,美團後臺的服務體系需要更加完善。而從美團三季度財報顯示的活躍商家增長資料來看,美團在商家端的努力初見成效。
小象生鮮為美團生鮮戰略引流
美團的新業務除了 " 快驢 " 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線下生鮮超市 " 小象生鮮 "。
由於生鮮品類具有損耗大的特點,所以生鮮超市的精細化運營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要依賴平臺的資料能力。這些資料可以反饋海量市場資訊:消費者是誰,日常消費多少,價格敏感高低,正確店址應該開在哪裡 …… 種種問題,在生鮮超市開業之前就已經有了答案。
例如,小象生鮮在開店之前,美團可以結合到店用餐以及外賣資料,分析某一地點周邊人群的消費能力與口味偏好。不僅選址規劃將更為合理,還可以在精選食材的基礎上,定製更多消費者喜愛的半成品食材,促進銷售、減少庫存,作用於供應鏈優化。正確的選址,決定小象生鮮將成為美團生鮮戰略的高頻線下入口;而正確的選品,將使小象生鮮的消費者更具黏性。
20 億研發開支或將投入四大領域
根據財報資料,美團在今年三季度經調整虧損淨額為 24.64 億元,相較第二季度 32.11 億元的虧損幅度有所收窄,但與去年同期 9.55 億元的經調整虧損淨額相比,虧損規模還是有所放大。在筆者看來,除了上述新業務投入帶來的虧損外,美團在三季度針對技術研發投入了 20 億元,同比增長 95.1%,龐大的研發開支也成為 " 拖累 " 美團業績的主要原因。那麼,這些技術研發費用會投在哪些領域?又會對美團接下來的高速增長起到什麼作用呢?
以 20 億元的資金規模來看,筆者初步判斷美團會在以下 4 個方面進行技術投入:1. 無人技術:美團將在外賣領域嘗試大規模無人配送的商業模式,其中將涉及硬體、軟體的技術投入;2. 資料平臺:無論是成熟業務的變現還是新業務的快速增長,美團都必須搭建一套完整的資料服務平臺,這需要很多演算法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協助;3. 商家服務:無論是 " 快驢 " 的 B2B 平臺還是針對商家的金融、營銷服務,美團都需要有更多的技術投入;4. 使用者體驗:美團需要繼續從技術方面持續提升使用者體驗,避免陷入 " 燒錢 " 的惡性競爭導致使用者流失。
至於美團的盈利趨勢,筆者仍然認為,美團在上市之後應該先把規模做大,如果過早宣佈盈利,資本市場就會把注意力全部聚焦在美團的利潤數字上,對於目前處於擴張期的美團來說,盈利沒有太大必要,選擇再燒 5 年錢或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