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公有云報告解讀:中國雲廠商淘汰賽已開始
5月6日,知名市場調研機構IDC釋出了最新一期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報告》,資料顯示,2018年下半年,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AWS和金山雲位列中國公有云市場前五名,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了74.6%。與全球雲端計算市場發展格局類似,中國雲端計算領域也呈現出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頭部廠商聚攏的現象。

中小云廠商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華為雲、百度雲等巨頭旗下業務,因為佈局較晚,僅僅位列Others陣營。對於中小云廠商和錯過雲端計算視窗期的巨頭而言,2019將是格外寒冷的一年,中國雲廠商淘汰賽或將在今年正式拉開帷幕。
雲端計算從百舸爭流到鼎足而立
從國內雲計算髮展格局來看,有三個具有標誌意義的關鍵時刻。2009年,阿里雲成立,正式開啟了國內雲端計算的發展浪潮;2012年,金山雲、青雲、七牛雲等企業相繼成立,公有云市場進入百舸爭流;2017年,隨著雲端計算全面下沉到政企市場,華為雲、浪潮雲等相繼入場,市場空前熱鬧。
時間進入到2019年,經過十年發展,雲端計算市場格局逐漸清晰,頭部領先者持續加大投入保持優勢,中小廠商選擇避開巨頭鋒芒偏安一隅,雖然雲端計算市場本身在不斷增長,但在馬太效應之下,尾部廠商生存條件空前惡化,呈現出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情境。
早期的公有云參與者,已經有人逐漸離場,樂視雲、盛大雲、新浪雲、美團雲等,或關閉公有云業務轉而服務內部,或市場份額不斷減少日漸消沉,慢慢淡出市場一線。時至今日,形成了以網際網路系的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運營商系的中國電信,外資系的AWS為核心的競爭格局。
創業型公司如七牛雲、青雲,即使技術實力強勁,在有“科技界的房地產”之稱的雲端計算領域,也囿於背景不夠深厚,與頭部廠商漸行漸遠。而傳統IT裝置廠商轉型做公有云,如華為雲、浪潮雲、紫光雲,因為入場時間太晚,錯過視窗期,即使奮力追趕,已再難躋身一線。即使家底殷實如京東雲,在年初依然曝出疑被收購的傳聞,即使該事件最後不了了之,亦足以說明當前雲端計算領域形勢之險峻。
雲端計算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
建設一個具有規模效應並實現盈利的公有云平臺,前期投入成本是巨大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及每年的折舊費用、研發支出、人員開支、生態培育成本等,從某種角度而言,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是雲端計算企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攻堅戰,唯有意志堅定者才能成功。
AWS自2006年開始運營,經歷了長時間的投入期,但堅持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據亞馬遜對外發布的截至3月31日的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AWS第一季度營收高達76.9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1%,基於雲端計算良好的發展勢頭,在可預期的未來,AWS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反觀國內市場,據1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釋出的2019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雲端計算業務同比增長84%至66.11億元,經歷長達10年發展,阿里雲仍處於投入期,但未來已經可期。而對於七牛雲、青雲、華雲等曾經雲端計算領域的明星創業企業,已經明顯位列二級梯隊,不再盲目追求規模,轉而擁抱巨頭或聚焦細分領域構建核心競爭力,七牛雲接受阿里雲10億投資嫁入豪門,青雲專注於企業服務私有云領域,華雲則索性在官網上以“中國私有云獨角獸”標榜自己。
繼續有實力進行跟進的,在網際網路系雲廠商中,只有騰訊雲、金山雲兩家,騰訊雲毋庸多言,已經成為整個騰訊最核心的戰略方向,大力進行投入;金山雲2018年初獲得了7.2億美元融資,摺合人民幣為46.8億元,充足的資金成為打持久戰的必備條件。
華為雲、浪潮雲從2017年開始全力投入雲端計算,根據行業固有發展規律,必然需要經歷漫長的投入期,尤其是在以阿里雲、騰訊雲、金山云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廠商先發優勢明顯的情況下,想要彎道超車,沒有長期的堅定投入,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是難以成功的。
未來的決勝關鍵在於下沉行業場景
在網際網路企業上雲基本結束之後,雲端計算順應產業網際網路大潮,下沉行業場景,向垂直化縱深發展成為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也是在這一趨勢下,2017年,各大雲廠商開始全面佈局政企市場,宣告以政企市場雲化為代表的雲端計算下半場正式來臨,這已經超脫於純粹的技術競爭層面,開始考驗雲廠商渠道建設、生態建設等全方位的能力。
在阿里巴巴財報對於阿里雲的描述中,其表示,雲端計算84%的同比增長主要是企業客戶需求增長所推動,致力於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端計算的智慧化基礎設施。
再來看騰訊雲,作為馬化騰多次親自站臺寄予厚望的核心業務,據騰訊公佈的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顯示,雲服務收入為91億元,騰訊雲已經開始從擅長的泛網際網路過渡到了產業網際網路,並持續擴大在金融及零售等其他行業的市場份額。
金山雲2018全年營收22.18億,其官方新聞中如此表述取得成績的原因:在保持視訊、遊戲等網際網路業務先發優勢地位的同時,全力開拓金融、政務、醫療、製造等行業並迎來收穫季。
在市場諮詢機構IDC給出的報告中,“行業探索逐漸落地”成為與雲產品迭代創新快、雲與智慧的強融合、混合雲成發展常態並列的四大雲行業發展亮點,IDC認為,雖然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雲端計算應用已經相對成熟,但廣大的非網際網路行業對公有云的探索才開始不久。阿里、騰訊、金山、華為、百度、浪潮等紛紛結合自身優勢,明確了重點行業縱深發展戰略,並借力合作生態佈局不斷拓展細分行業市場。
總結
當前,中國雲廠商淘汰賽已經拉開帷幕,中小云廠商已經逐步退場,現在市場核心玩家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AWS和金山雲,都具備長期的市場投入、深厚的業務積累和快速響應企業級市場數字化轉型需求的共同特徵,華為雲、浪潮雲等後進入者,是否做好了足夠的準備面對曠日持久的攻堅戰,將決定下一階段市場的競爭格局。
據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預測,2019年的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並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龐大的市場容量和駭人的增長速度,吸引了數量巨大的參與者,但市場競爭的本質是殘酷的,尤其對於雲端計算這樣需要長期投入的領域,保持足夠的耐心,堅持技術立業,持續進行資源投入,才有可能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