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的社群運營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你加入的很多的群現在都不再開始說話了,甚至有些群是你付費才加入的。社群的沉寂很多時候不是社群成員願意看到的,如果他們想要不被這個群打擾,直接退群就是。但任然是有非常多的人停留在沉默的群裡。

社群
那麼這些社群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呢?這些社群的沉寂是因為什麼呢?這些社群還有沒有可能活過來?
也許在社群成員中,在他們心裡還是希望能夠從這個社群獲得一些東西,比如認識更多的人,可能會有的一些優惠,可能會有的一些有價值的活動,或者某個人也在這個社群中間等等。
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沉默文化,每個人似乎都在等待著,卻沒有一個人去開口說一句話,群慢慢也就沉寂了。
簡書其實也是在做社群這件事的,之前在簡書發文章,被簡書的主編拉近過一個簡書“IT”專題的微信群,裡面開始大概有兩百多人吧,裡面都是在IT這個專題下貢獻過一定內容的人。
剛進群那會兒,社群的管理者會在每週的週六晚上釋出一個話題或者近期的一個熱點事件,讓大家參與討論。起初還是有部分作者參與話題討論的,可隨著社群人數的增加,每週主編們釋出的話題參與的人越來越少,慢慢變成就僅僅幾個群管理員在討論,有些尷尬,再到後來釋出了話題,也沒什麼人說話了,到現在,群管理員也不做這個事了,因為他們也知道,話題討論什麼的,在當下這個群文化下是無法進行了。
於是乎,現在的簡書專題群就變成了大家分享自己簡書文章連結的地方了。

簡書鑽
最近簡書又新出了“簡書鑽”這個玩法,於是乎就又有了“簡書鑽”的群了,而這個群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大家發文章拉讚的群了,幾乎沒什麼人互動。
不知道簡書做這些社群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單純地是讓作者更多的去分享自己的文章,那麼這些社群的利用率也太低了。尤其是簡書的專題群,是由各個主編單獨邀請這些作者,然後進群的,成本挺高,但是利用率確是很低。
最近在看徐志斌老師的書《小群效應》,裡面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特別好, “人人都想進大群,但人人多在小群裡活躍” 。
看簡書群的例子,其實就是挺像的。剛開始人少的時候,裡面的群友活躍的可能更多,但隨著人越來越多,社群的活躍度確是越來越低。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現象產生呢?用徐志斌老師的“三近一反”原則來解釋。(三近一反:社群內部群成員之間存在的一種屬性狀態,在這個狀態下,社群的氛圍將會達到最佳。)
相近地域: 這個地域可以是現實世界的地理位置,而在簡書上,我們把簡書的各個專題課暫時分為不同的地域,組建專題群,其實就是把這些地域相近的一群人組織在一起。以IT專題為例,在初期社群建立的時候,專題主編們會去尋找某一類文章的作者,比如寫技術文章的開發者,這部分人在IT這個大地域上算是屬於其中某個小地域,社群成員之間的地域差異很近。慢慢地隨著社群的擴大,進入社群的不同地域的人也越來越多,社群成員之間的地域差異也在逐漸變大。
相近興趣: 同樣是愛好寫作這個興趣,人們還是願意關注和自己相關的問題,越是小眾,越是能夠讓成員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圈子中的人,而隨著人員的擴張,這種感覺也會逐漸淡化,成員對於社群的認可也會逐漸降低。
相近年齡: 體現在簡書寫作這件事上,這個體現的並不是怎麼明顯。
“一反”: 體現在寫作這件事上,這個一反就應當是作者和讀者,雖然有時候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界限並沒有那麼清晰,但是一個完整的社群體系,應當是把這兩者的比例有一個調和的,而專題群雖說目的是為了讓這些作者去交流,但是這些作者思想載體的文章卻沒有什麼人去讀,失去了這一環,這“一反”也就無法構成了。

社群
面對這樣的問題,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一定是有的,如何在保證成本降低的情況下,做好這件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話題。最近在讀《小群效應》,有興趣的夥伴,歡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