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第五賽道
2018年對於阿里巴巴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馬雲宣佈一年後退居幕後,現任CEO張勇接棒董事局主席;
這一年,阿里巴巴拓展生態,「平頭哥」成各大媒體頭版頭條;
也是在這一年,阿里巴巴宣佈IoT成為阿里繼電商、金融、物流、雲端計算後的第五個主賽道。
IoT成為時代議題由來已久,對於IoT而言,2014年是一個最好的年代。這一年,物聯網浪潮開始席捲各個領域,為各領域帶來新的解釋,也為整個市場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和挑戰。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有眼光獨到的企業開始入局、探索,但是在2014年之前,並未能開啟更大的缺口。
阿里在IoT的佈局其實也並非今年才有,早在2014年,阿里就開始迎著這波浪潮,入局IoT,阿里雲IoT市場總監王雲詞告訴雷鋒網,阿里最開始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兩方面:
-
技術方面的基礎能力研發。技術方面的基礎能力研發。包括裝置的連線、管理,資料的儲存、計算、查詢等;
-
場景方面的具體應用和實踐。由於阿里巴巴的商業化生態場景豐富,因而當時在很多垂直業務場景裡已經開始做物聯網的應用和嘗試。
四年之後的今天,再度提起物聯網布局,阿里已經從廣度和深度在「雲、管、邊、端」張開整張大網。
開發平臺:兩個版本
2017年10月,阿里雲在杭州.雲棲大會上釋出了阿里雲IoT物聯網平臺以及一站式開發平臺Link Develop。
C端積累了大量使用者和產業佈局的阿里,同時又在大力開拓B端業務,因而,在開發平臺佈局上自然也兼顧了個人開發者和企業開發者。Link Develop包括基礎版本和高階版本兩個版本。
阿里在搭建平臺時,其實將物聯網開發者分為兩類:全棧式極客開發者、垂直行業企業開發者。這兩類開發者各有喜好,對平臺要求有所不同。
全棧開發者由於能力比較強,對自由度、靈活性要求較高。針對這樣的應用群體和應用需求,阿里開發了Link Develop的基礎版本,主要提供安全、穩定的底層架構,高併發、易拓展的基礎套件,從而更易於實現多場景應用拓展。
垂直行業開發者的訴求明確,通過定製化應用場景的特定模板,從而快速、高效、低成本構建行業解決方案。針對這樣的應用群體和應用需求,阿里開發了Link Develop的高階版本,高階版本在基礎版本基礎上,針對行業應用需求,對裝置資料儲存、物模型定義、資料解析能力進行模組化,以方便行業特定場景方案呼叫。
在2018年9月的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IoT總經理庫偉表示,阿里雲IoT平臺已經有1000類以上的模型沉澱在平臺上以供呼叫,有1300個API可供開發者、合作伙伴呼叫。
談到開發平臺的兩個版本,王雲詞表示,基礎版更適合對個性化要求較高、業務較為靈活的開發群體;高階版適用於典型的城市智慧人居、社群、園區等垂直行業的開發者。“高階版本在構建垂直行業應用時,效率非常高。這在去年我們無錫鴻山小鎮的城市專案實施中得到了驗證,例如城市綠色水務中一些具體場景的模型可以很好地得到複用。”
“新”的平臺業務: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戰略佈局
2018年9月,庫偉在雲棲大會·杭州峰會上解讀了阿里雲IoT最新戰略,強調了目前正在著力佈局的四大類場景:人居、城市、工業以及包括農業在內的通用行業。其中,智慧人居是阿里雲在C端的長期佈局和積累,智慧城市是阿里雲近幾年的著力重點,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相對而言是阿里雲的新業務,也是首次被阿里雲拿到平臺戰略上來講。
相對消費物聯網市場的體量龐大、發展迅速,工業網際網路雖然發展相對慢了一拍,但是潛在市場和潛在價值更大。早在2017年11月,2017雲棲大會廣州峰會上,阿里雲就已宣佈將在廣東建設阿里雲工業網際網路雲平臺,將全國工業雲總部定於廣州。阿里針對工業網際網路,以阿里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為核心,根據各地的產業結構特點和當地產業需要,著力發展1+N模式,並推出區域級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例如此次在廣州雲棲大會發布的飛龍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將落地於黃埔,發展於廣東,輻射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
另外,此前,阿里針對工業網際網路已有佈局兩大平臺:
-
2018年6月,在浙江,阿里雲與浙江中控、之江實驗室聯合釋出了supET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
2018年8月,在重慶,阿里雲與工信部賽迪研究院、重慶市政府聯合了釋出飛象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阿里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與Link物聯網平臺均是基於Link物聯網平臺的底層通用平臺構建的,”王雲詞解釋道,“針對不同的行業特色,阿里在同一個底層通用平臺基礎上加入不同功能,從而構建垂直領域應用平臺。例如,阿里雲IoT的城市物聯網平臺,除了擁有通用平臺對於裝置的接入管理、資料管理等功能外,還會針對城市特色,加入諸如地理資訊等功能。”
由於阿里已經成為現在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在這一經濟體中存在大量的應用場景,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構建模式,阿里針對具體應用場景,構建了生活物聯網平臺、城市物聯網平臺、製造物聯網平臺、新商業共享物聯網平臺。
我們當時選取這些平臺切入物聯網時,也考慮到要基於阿里在一些應用場景上已有的深入業務佈局和生態佈局。因而,選取的這些平臺與阿里整個生態有密切相關。簡單來講,生活物聯網平臺與阿里的整個新零售體系密切相關,城市物聯網平臺與阿里雲的城市大腦密切相關。
王雲詞也表示,“我們後續會通過這些垂直的物聯網平臺和場景的拓展,去實現更大範圍的聯動。”
一再強調的邊緣計算
阿里雲在2018年的物聯網布局上,一再強調邊緣計算的重要性。
-
3月,在深圳雲棲大會上,胡曉明強調,“為應對物聯網帶來的新挑戰,阿里雲將在2018年戰略投入「邊緣計算」這一新興的技術領域”,釋出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現更名為Link IoT Edge),提出「雲、管、邊、端」佈局;
-
9月,在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IoT宣佈與英特爾在物聯網領域達成深度合作,雙方整合各自在雲和邊緣計算上的優勢,為全球企業帶來雲邊一體化邊緣計算產品;
-
甚至在前不久的雙十一,淘寶直播也採用了基於阿里雲邊緣節點服務(ENS)的ARTC解決方案,用「中心-邊緣-終端」的新架構替代了傳統「中心-終端」架構。
阿里雲更願意將邊緣計算理解為雲端能力的向下延伸。“邊緣計算一方面要承載雲端計算能力的下沉,由於邊緣計算是在本地部署的,因而更能滿足諸如裝置聯動控制等要求低時延應用場景的需求。我們通常的理解是雲端做訓練,邊緣做推理,端側裝置做執行。”
如前文所述,阿里在邊緣側與英特爾合作,主要藉助英特爾在邊緣側晶片及演算法的優勢,推出雲邊一體化解決方案,面向全球使用者提供針對諸如工業製造、智慧樓宇、智慧小區等業務場景的定製化物聯網解決方案。
雖然現在會有一些純粹的資料採集場景,例如PM2.5感測器,由於沒有反饋環節,因而不需要有邊緣側來做及時計算和響應,但是隨著場景化及智慧聯動需求越來越高,隨著AI能力、資料分析能力對於(智慧)裝置越來越重要,與雲平臺深度結合的邊緣計算,是發展物聯網不可或缺的能力。
王雲詞也表示,阿里雲IoT在邊緣側的能力還包括接入能力、遠端運維能力,以及視覺、AI演算法能力,應用隔離對資料本地管理的能力。“後面我們會把邊緣計算做一些能力上的擴充,包括將流式計算、函式計算等應用到更豐富的場景中,例如1688淘工廠、菜鳥驛站、釘釘辦公等場景。”
協議:ICA的聯盟構建和LoRa的三大布局
2018年9月,在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的另一個大動作是阿里雲IoT獲得了Semtech的LoRa晶片的IP授權,這是Semtech在全球繼ST(意法半導體)之後第二次授權LoRa IP,也是首次在國內授權。在此基礎上,阿里雲IoT聯合ASR(翱捷科技)共同釋出了超小尺寸、超低功耗的LoRa晶片。
此次獲得LoRa的IP授權,對於阿里雲而言,是在物聯網協議上向前跨出的一大步。
目前,阿里雲關於LoRa的佈局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阿里雲開發了LinkWAN核心網管理平臺,該平臺是對整個LoRa的閘道器和節點裝置進行有效管理的核心網平臺。通過這一平臺,阿里雲IoT可以提供基站和節點等裝置的接入,為使用者提供終端管理介面,使用者可以自主搭配LoRa網路,針對不同使用場景推出不同的使用方案。
第二,阿里雲針對已有的LoRa閘道器裝置和節點裝置會進行認證,符合阿里雲認證標準的閘道器裝置和節點裝置可以接入LinkWAN核心網管理平臺。
第三,阿里雲獲得Semtech的LoRa IP授權。與ASR推出第一款ASR6501 SiP的LoRa晶片,該晶片封裝規格為6平方毫米。“後續我們還會推出SoC,預計在2019年上半年面向市場推出。”
阿里雲IoT平臺整個版本已經能夠支援95%以上的通訊協議。“物聯網協議的碎片化是影響物聯網整個產業規模快的重要問題,”王雲詞告訴雷鋒網,“阿里雲IoT在協議上更願意作一個推動者,我們採用的方式是儘可能多地相容已有物聯網的通訊協議,現在還差那5%沒有相容的,是在工業領域一些比較小眾的協議。”
從標準協議上來講,物聯網的標準協議其實已經有非常深厚的市場沉澱和影響力了,我們更願意去相容。如果自創一套通訊協議,很難在整個生態裡推動。相較而言,阿里雲IoT更願意做一個推動者。
早在2017年6月,阿里雲IoT聯合200多家物聯網產業鏈企業成立了物聯網標準聯盟(ICA)。阿里雲IoT在協議方面的態度很明確——更偏向於產業化、商業化聯盟。目前,該聯盟已經拓展到400+物聯網聯盟成員。
ICA從技術維度和行業維度,下設十幾個工作組。技術維度上包括連線工作組、測試工作組、網際網路安全工作組等;行業維度上包括智慧城市工作組、智慧製造工作組等。“從這兩個維度,我們產出了一系列的團體標準和事實標準。這些團體和事實標準應用在我們現實的物聯網應用場景中具有很強烈的應用和實踐指導性。通過這些標準的產出,我們來影響更多的網際網路從業企業,一起來遵從這些事實標準。”
物聯網在國內興起已經有十年之久,存在大量老舊裝置,這些裝置採用的是較早的協議,如果在本地裝置升級韌體,成本會很高。針對這一存量市場,阿里雲提出了泛化協議。
王雲詞認為,這樣的裝置有兩個需求:一個是資料採集,另一個則是資料解析。“我們的泛化協議實際上就是針對這些裝置的老的協議,通過支援這樣的協議,將裝置需求採集上來,然後在雲端進行自定義解析。那麼解析後的資料可以滿足使用者業務場景需要。”
平臺接入能力:作業系統的考慮
在當下物聯網市場將裝置接入量作為平臺能力的一項標準後,阿里雲今年3月在為IoT正名時,提出在未來5年內連線100億臺裝置的目標。
物聯網硬體裝置種類繁多,雖然大部分都是基於arm架構研發,但同時也存在大量基於x86、MIPS等其他架構的裝置,考慮到接入裝置的靈活性,針對其他物聯網硬體,阿里雲IoT提供Link Kit SDK,增強平臺接入的靈活性和可擴充套件性。“諸如Android Things物聯網硬體開發者實際是利用我們的SDK實現接入,並與阿里雲平臺實現連線,其中主要是基於MQTT協議,同時開發者通過SDK也可以實現在雲側對裝置的管理功能。”
與此同時,阿里雲在2017年9月推出了自家AliOS Things作業系統,加強裝置端佈局。談到基於Link物聯網平臺,採用阿里雲物聯網作業系統和採用非阿里雲的作業系統進行裝置研發的區別時,王雲詞表示,“AliOS Things預置了諸如感測器管理、mesh自組網管理、FOTA空中升級,以及我們的安全模組,基於這一系統開發的硬體裝置對接我們的物聯網平臺,從除錯、對接等方面會更順利,可以大大縮短開發週期。”
AI賦能的IoT:數字孿生概念
阿里雲在佈局智慧城市、智慧工廠等領域,一再提到「數字孿生」概念,“我們認為,物聯網解決的是物理世界數字化的對映問題,同時,通過數字世界反觀物理世界,你會發現有很多值得優化的地方,”王雲詞表示,“在這個過程當中,AI更多扮演的是整個智聯網基於海量物聯資料的採集、分析基礎上,對整個物理世界優化的重要手段。”
王雲詞認為,從物聯網角度來看,AI取決於三個方面:算力、演算法、海量資料。
-
算力。阿里雲的算力基於公有云計算,擁有無線擴充能力,因而已經能夠滿足現在需要的基本的計算需求;
-
演算法。隨著近年來產業對演算法的重視,包括卷積神經網路、迴圈神經網路等機器學習各類演算法得到了一個長足的發展,也基本可以滿足現在硬體基礎需求;
-
資料。在消費領域,可以拿到的資料量已經很大,在工業、教育等特定領域,也已有一定的資料量,具體相關資料蒐集和資料探勘仍在發展中。
有了這三個前提作為保障,AI才能夠做智慧計算,在場景化應用落地中發揮價值。
在物聯網平臺實現了裝置的連線、管理以外,還要實現對物模型的抽象,對資料的標準的統一,對物聯網應用開發模式的統一,對場景聯動定義的統一,只有實現了這幾個統一,才能夠實現真正的跨場景裝置聯動,實現真正的智聯網。
未來規劃:平臺、生態兩端發力
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如何選擇方向必然會慎之又慎。2018年是IoT成為阿里主賽道的第一年,這一年阿里雲在IoT領域頻頻出拳,除了在自己的優勢地帶雲端佈局外,在邊緣側拉來英特爾,在協議層拿下LoRa的IP授權,在落地場景加強工業平臺,不斷擴大整個生態。談到未來阿里雲IoT佈局,王雲詞表示,阿里將會從平臺、生態兩端發力。
平臺方面,沿著「雲管邊端」四個方向不斷完善平臺技術架構。
-
一方面,不斷增加我們整個平臺的API,不斷增強平臺穩定性;
-
另一方面,讓我們的平臺更好地去賦能合作伙伴。
生態方面,持續發力四個方面:
-
第一,在包括產品、合作渠道整個供應鏈方面,與更大範圍的晶片模組廠商持續深入地合作。
-
第二,針對整個物聯網的開發環境,提供更為廣泛、易用的開發者平臺,包括提供開發工具,提供線上、線下的開發者社群等。“現在阿里雲IoT物聯網平臺上已經擁有接近十萬開發者,未來阿里會更廣泛、深入地培育開發者,包括與高校、各地協會、行業組織合作。”
-
第三,阿里會大力扶持核心開發商、整合商,基於阿里雲IoT物聯網平臺建立更多、更優質的這些物聯網解決方案,並通過阿里雲IoT物聯網平臺實現商業化、規模化。
-
第四,持續將ICA標準化聯盟的能力放大,產出更多符合國情,符合我們實際業務需求的一些團體標準和事實標準,並且加以推廣。
五年實現100億的連線目標,光靠案例肯定是不行的,因而,我們會驅動更大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