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到場景再到盈利”的商業閉環,百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科技新知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升級組織架構,其中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進一步加大了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在企業內部的比重。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輪阿里的自我升級中,“未來”這個詞被多次提及。在張勇的內部信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其開場白中,短短一百個字,“未來”一詞出現了三次。
阿里向來是一個非常重視戰略佈局且執行力極強的企業。自2016年由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提出“五新”戰略以來,對“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的追求,已經逐步貫穿到了每個阿里人的思想和行為中。而這次組織架構的升級,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對“五新”戰略的進一步落實。
而就在前段時間,騰訊則剛完成了史上第三次重大結構調整,其官方發表文章說:“此次主動革新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其中,“持續投資未來前沿基礎科學,加大對 AI、機器人、量子實驗室等投入”是騰訊調整組織架構的重點內容。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國網際網路領域中兩大巨頭先後發聲宣佈“組織升級”,其背後的共同驅動力都難逃一個詞:“未來”。
面對未來,AT的策略是什麼?
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阿里過去幾年中積累的演算法能力、機器智慧的計算平臺、排程平臺等核心能力將全面與阿里雲結合,構建新時代中面向全社會基於雲端計算的智慧化技術基礎設施。
而騰訊則屢次強調“產業網際網路”,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將整合包括騰訊雲、智慧零售、騰訊地圖、安全產品等核心業務線,幫助醫療、教育、交通、製造業等行業向智慧化、數字化轉型。
在組織升級的相關報道里,阿里說,自己將“加強技術、智慧網際網路的投入和建設”。而騰訊則強調,“技術是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同時,自己“正以技術為驅動引擎,探索社交和內容的融合。”
經過大量的閱讀和分析,關於這前後兩次的轉型,可以提煉出這樣幾個共性,也許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當下這個時代,關鍵詞分別是:“未來”,“技術”,“To B”,“雲和AI”。
- “未來”
這個詞,粗淺來看,不過就是“明天”,“明年”,“三五年後”的意思。但兩家巨頭先後調整戰略步伐,這起碼透露出一個資訊,即“未來並不是今日的復刻延續”,即“現有的組織架構,無法應對未來的情形”,即“未來將發生變化”。
- “技術”
面對變化,兩家公司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樣的應對之道,那就是技術。他們大談特談的,不再是“渠道”,不再是“團隊戰略執行”,不再是“使用者產品體驗”。技術,是他們共同聚焦的地方。“技術將驅動主導未來”,在這一點上,騰訊和阿里達成了共識。
- “To B”
面對C端業務的飽和,阿里提出了“向全社會提供基礎設施”,而騰訊則更加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全面擁抱產業網際網路”。而B端領域內的諸多問題,都需要足夠強力的技術支援才有解決的可能。在這一領域,大資料,雲端計算將大有可為。
- “雲和AI”
在這兩家公司的調整我們不難看到,雲和AI都已經上升到了無比重要的位置。阿里這邊,雲部門再次升級,同時人工智慧實驗室進入了集團創新事業群。而騰訊這邊也同樣新設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繼續加大對AI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和量子實驗室的投入。
綜上總結便是,“未來”要變,而應對之法則是“技術”。“To B”的現實訴求,使得技術的戰略地位空前重要,而“雲和AI”,則是每一家科技型網際網路公司所必須去爭搶的賽道。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與喊出“五新”和“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AT有所不同,百度在組織結構上並沒有任何大動作。
為什麼?
2018發生了什麼?
- 2018中國經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降至6.2%,這是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出現的第一次經濟底部。
在經濟短暫回升後,2010年三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從10%的增速逐季回落。2018年,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釋出的主要經濟資料表明,我國前三季度GDP增速為6.7%,其中三季度增速為6.5%,創近十年來新低。
以上是資料情況。而從印象流來說則是:“年年有人哭窮,但今年特別多”。
2018,拼多多上市。有人管這個叫“市場下沉”,有人管這個叫“消費降級”,有人管這個叫“老百姓兜裡沒錢了”。
老百姓兜裡沒錢了,阿里雄心勃勃的新零售戰略被生生拖住;老百姓兜裡沒錢了,買面板供養騰訊的年輕人,氪金慾望明顯放緩。
原因分析並不是本文的主要方向,我們只看現象。
- 移動流量紅利
中國網際網路史,乍一看很短,前後不過20餘年。但湊近了看,資訊密度極高。就在這短短的20年裡,王朝幾經更迭。
粗略來分,1998年~2009年,中國網際網路處於新聞門戶時代;
2009年~2012年,BAT格局形成,呈三足鼎立之勢;
2012年至今,移動網際網路大爆發,而百度也由於在移動端的諸多原因,逐漸掉隊,在這一時期,形成了AT兩極格局,以及TMD三小巨頭夾縫突圍,列強選邊站隊的局面;
可根據各大公司財報資料來看,2018是為轉折年,移動紅利即將耗盡,面向市場的移動端不再可能繼續擔任未來市場增量的主體部分。
一個典型的例子:前些日子騰訊釋出Q3財報,其中有一項資料:微信的MAU達到了10.83億,中國人口也就14億不到。
除此之外,正如我們看到的,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已經將移動端的“衣食住行”等大塊需求市場切割殆盡,並且已經進入了競爭的紅海期。
有人說,那“5G”呢?“5G”時代來臨之後,會出現新的變化嗎?
可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移動端的紅利上限是“人口”這一大前提條件。舉例來說,我們家小區有兩家小販在賣包子,我們全小區的人都在那買。後來技術升級了,“5G”時代來了,這兩家小販紛紛開始賣麵包,賣燒麥,但小區的人數沒有任何變化,假如他們希望獲取更大的利潤,唯有向外走。而別的小區,又豈是那麼容易進的?
誠然,底層技術的升級必然會帶來行業的震盪,也許會有人認為這將產生什麼“新的機會”。但目前來看,“5G”所能帶來的最大改變,應該會出現在文娛領域。
而該領域中已經有了足夠成熟的網際網路公司在激烈競爭著。也許對內容生產者來說,“5G”時代或許會是一個新的機會。但對希望成為平臺的網際網路公司而言,這一領域必將被現有的幾位牢牢把控著,突圍機會不大。
以上,就是我國網際網路行業所處的巨集觀背景:大環境經濟變差,移動流量紅利見頂,而這些,都在逼迫著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去尋求新的出路。
AI量變與質變前夜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們已經看出,兩位大佬的思路不謀而合,都是希望圍繞“新技術”來護住“未來”。而新技術的情況,又是怎樣呢?我們可以簡單來看一下。
首先是國家政策層面。自2016年起,人工智慧正式進入國家戰略地位。也是從那個時候,AI的相關政策正式進入爆發期。
2016年3月,國務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人工智慧概念進入“十三五”重大工程。
2017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人工智慧”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緊接著四個月後,國務院正式釋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明確指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而最近的一次則是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會上習主席再次強調,“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
自15年《中國製造2025》中首次提及智慧製造以來,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國家圍繞AI領域先後頒佈政策條例達13次之多,充分說明了國家層面的重視程度。
而另一方面,根據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DWPI)資料庫資料顯示,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申請量總體上呈逐年上升趨勢,在2010年後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近兩年的增長率更是令人矚目。
圖1 全球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量年度變化趨勢
而各國/地區的人工智慧領域專利申請量排名情況則如下圖所示
圖2 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國家/地區
其中,中國以76876件的專利申請數量列於全球首位,高於美國。
與此同時,相比17年的AI人才急缺,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在人才儲備方面國內也在逐步上升。
一方面來自人才迴流。《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美國已成中國AI人才最大回流來源,中國擁有海外工作經歷的AI技術人才有43.9%來自美國。華人人才的持續迴流,將加快縮短中國與美國等國家的技術差距,人工智慧的頂級人才回國後主要聚集在BAT三家。
這個中緣由,優厚的薪資待遇自然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資料”是人工智慧研究的基礎,如果沒有海量的資料,高水平的研究人員也難有作為。而海量資料恰恰是網際網路行業巨頭們的優勢。
而另一方面,關於基層人才的培養,目前來看大多數都來自內部轉崗,還有部分則是通過校園招聘而來。
隨著人工智慧概念的持續火爆,大批求職者主動向人工智慧相關崗位靠近。資料顯示,過去三年中,我國期望在AI領域工作的求職者正以每年翻倍的速度迅猛增長,特別是偏基礎層面的AI職位,如演算法工程師,供應增幅達到150%以上。
以上,就是我國網際網路行業所處的技術背景:在AI領域,上層政策給予了極大的扶持和重視,而底層的專利情況,人才儲備也處於迅速積累階段,這些都為未來行業的爆發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可以說,AI新時代,正處於爆發前夜。
BAT 2.0
前文我們分別從“巨集觀環境”、“技術背景”兩個角度分別闡述了這幾年來網際網路大環境的變化,從而也更進一步說明了騰訊和阿里的架構調整的必要性。
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為何百度卻遲遲按兵不動呢?
業內都在說:百度重技術,阿里重運營,騰訊重產品。
其實這只是表象罷了。騰訊的底層邏輯,一直是拿住使用者,拿住流量池。佔據這一高地優勢後,打哪個領域,都是俯衝;
阿里的底層邏輯是,上端,要有戰略,下游,要能執行。搞電商,做金融,上端,改變中國小市場經營態勢,促進中國金融改良,進一步釋放經濟活性。下端,跟千百萬小商販鬥智鬥勇,一場場全是硬仗;
而百度的底層邏輯則一直都是,發展技術,發展牛逼的技術,迅速達至最底層服務商的位置,然後依靠巨大的技術門檻把住這個位置,收穫相應的回報。
前些年,由於移動端的步伐落後,百度一直處於一種焦慮之中。然而以16年為界,百度終於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前進方向,並堅定地走了下去。
自2017年始,百度一直在釋放一個訊號,這一訊號藉由百度AI開發者大會持續增強,“百度大腦”,“Dueros”,“Apollo自動駕駛平臺”等一系列產品都在透露著:“全速接入人工智慧時代”。
李彥巨集不喜歡“網際網路下半場”這個詞,因為在這個下半場裡,幾乎沒有百度什麼事情。而就在今年,他已經急不可耐地提出了新說法,“網際網路只是前菜,人工智慧才是正餐。”而“人工智慧時代,和網際網路時代,有著質的區別。”
他這樣說,有充分的立場和理由。
- 2010年,全球最年輕的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會士,唯一一個出任過主席的華人王海峰,正式加入百度,領銜“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智慧研究;
- 2014年,微軟的首席研發總監景鯤加入百度,全面接手度祕團隊的管理工作,隨後於2017年,帶領團隊正式推出了對話式人工智慧作業系統DuerOS;
- 2016年底,在AR、VR、無人駕駛領域具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教授楊睿剛加入百度,領導機器人和自主駕駛實驗室(RAL),成為百度研究院科學家,任三維視覺首席科學家、機器人和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
- ......
與阿里和騰訊面對變化時的焦慮有所不同,百度面對這一時代風口的轉換,可以說是欣然接受。
人工智慧方面,我國國內人工智慧領域主要申請人近些年的申請趨勢則如下圖:
圖3 國內排名前五位的申請人各自申請量趨勢
其中三個中國申請人,百度、中國科學院、騰訊的申請量在近幾年增長迅速。尤其大家可以注意到,在2016年之後,百度公司的專利申請量陡然提高,迅速超過了其他申請人,並在最近兩年遙遙領先。
我們再來看看當下國內專利權人的情況。
圖4 中國主要專利權人申請量
其中,百度以2368的資料量居國內首位。
另外,在人工智慧領域,在其他公司還在聊概念的時候,百度已然搶先接入了一個具體的應用場景:出行。
- 2014年釋出大資料平臺,深度語言系統,開始進入自動駕駛領域;
- 2015年推出機器人助手,無人車開始上路測試,第二代深度語音系統釋出;
- 2016年無人車開始試運營並拿下路測牌照,百度大腦AI釋出;
- 2017年第二個矽谷研發中心成立,阿波羅自動駕駛平臺對外開放,並累積拿下人工智慧專利2000項;
今年7月,李彥巨集在第二屆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曾自豪地宣佈“吹過的牛實現了”,由百度聯合金龍客車打造,全球首款L4級量產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量產下線。
最新資料統計表明,國內自動駕駛方向排名前15的申請人以企業申請人為主,但是這些企業主要是以福特、豐田為代表的國外老牌汽車生產廠商。
國內的企業僅有百度、大疆和容祺智慧擠進榜單,而百度作為上榜的唯一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申請量列於首位。
圖5 自動駕駛方向國內主要申請人
兩年的蟄伏,終於等來了如今的轉折期。現如今,無論是“技術基因”,還是“常年與B端打交道”的業務經驗,抑或是於“AI領域的先發優勢”。看上去似乎是老天爺尤為鍾情“三國演義”的故事,在生死關頭又拉了百度一把,給了其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然而能否抓住這個機會,能否完美達成“從技術到場景再到盈利”的商業閉環,其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