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折戟工業網際網路的啟示
當前,我國掀起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熱潮。然而,大洋彼岸的GE公司,打響“工業網際網路”第一槍的美國工業巨頭,由於業績低迷股價縮水,不僅被剔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更不得不大規模甩賣資產,其中包括被業界奉為鼻祖的全球首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Predix。這一訊息讓中國工業界坐立難安,頻頻發出工業網際網路此路不通、路在何方的驚呼和疑問。那麼,GE的失敗究竟是方向問題還是經營問題,工業網際網路商業價值是否難以落地,GE的創新與挫折對中國產業界有何警鑑?工業網際網路研究專家趙敏、朱鐸先投書《人民郵電》報就此作了深入分析解答。他們認為,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需要積累,技術不易跨界,工業成長穩健,切勿期待爆款。
筆者與各界一樣,對工業網際網路一直寄予厚望。在上個月剛剛出版的《機·智:從數字化車間走向智慧製造》一書中筆者寫道:“如果說消費網際網路是已經碩果累累的革命,那麼,工業網際網路就是正在發生的革命,它必將為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注入巨大的推動力。”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一件事情有越多的人熱炒時,我們越是要多一點思考;一件事情越是重大與重要,我們越要慎重。多一些觀察,多認真學習總結前人、他人的經驗及教訓,避免自己走彎路,甚至是摔跟頭,是十分必要的。
殷鑑不遠,夏後之世
GE,是一家偉大的工業公司,是工業網際網路術語的提出者、倡導者和始作俑者。GE近幾年在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就是擺在眼前的一個很好的研究物件。
GE從2012年提出工業網際網路概念,到倡議組建工業網際網路聯盟,並投入重金招募上千名研發人員,直到工業網際網路概念在中國爆發,一時間,GE成為國人心中工業網際網路的代名詞、風向標和朝聖物件,一度風光無限。
過去,人們總是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今卻是三十年太久,只爭朝夕。傑夫·伊梅爾特發出的“成為世界十大軟體公司”豪言猶在耳邊,但不久就被免職,繼任者約翰·弗蘭納也難挽狂瀾於既倒,接盤一年多就重蹈覆轍,股市腰斬,慘遭秒炒,GE Digital前景不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Predix已在尋找接盤俠。
據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聯盟測算,截至2017年年末,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已經超過150個,而在中國,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已經成倍於這個數字。工業網際網路在很多人眼裡成了網際網路界人常說的“風口”,過江之鯽都希望有朝一日鯉躍龍門。先行者已經進退維谷,後進者仍然勇往直前;全球數量不如中國多,這些現象值得梳理和深思。
作者感悟:儘管GE今天的困局並非全是因為Predix引起,其他業務板塊不景氣也使得整個公司受到拖累。但Predix的發展歷程仍然值得剖析,GE的不少成功經驗仍然值得汲取。希望這種剖析和汲取對熱火朝天的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有所啟發。畢竟,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解剖麻雀,辨析經驗
根據最新考察過GE Digital的e-works總經理黃培介紹,GE Digital的業務發展規劃其實是很務實的,簡言之是“三步走”的發展策略:GE For GE、GE For Customers、GE For World。當然,這是GE自己設計的發展路徑,理論上正確,技術上合理,細節上週全,只是在具體實施的速度和節奏上,並沒有真正按照這個初衷來走,或者,從外部市場來看,這未必就是真正切合客戶真實場景的商業邏輯,尤其是最後一步“GE For World”,似乎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其中的道理和緣由需要加以仔細梳理和思考。
與GE自己的發展策略階段劃分有所差別,筆者將GE在工業網際網路方面的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其標誌性的事件和可以總結的經驗心得。
立足專業,引領行業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維護成本及影響航空公司正常運營,早在2005年,GE就在飛機上安裝感測器,實時採集飛機的各種引數,通過大資料分析技術為航空公司提供運維管理、能力保證、運營優化和財務計劃的整套解決方案。比如,他們為義大利航空的每架飛機上安裝了數百個感測器,實時採集發動機的運轉情況、溫度和耗油量等資料,僅此一項,義大利航空145架飛機一年就節約1500萬美元的燃油成本,並可做出提前性的預防維修。
後來,這種安裝在航空發動機上的感測器數量增加到了一千多個,越來越多的資料被採集,於是銷售航空發動機的業務,逐漸變成了銷售“產品+服務+維護+其他增值項”。基於工業要素的互聯互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務被逐漸開發出來。
作者感悟:基於深厚的行業知識,結合資訊、網路、分析等綜合性技術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可以說GE的第一階段非常成功,是“GE For Customers”的典範。
精準定義,勾畫巨集圖 獲得成功的GE於2012年秋季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概念,希望通過工業裝置與IT相融合,目標是組合高效能裝置、低成本感測器、網際網路、大資料收集及分析技術等要素,大幅提高現有產業的效率並創造新產業。
在這些定義中,GE的目的還是很精準的,針對高效能裝置,主要是他們的發動機、醫療裝置、電力裝置、鐵路運輸等高價值的裝置,通過低成本的感測器(只有低成本才能推廣普及),通過工業網際網路的形式提升效率。
此時的GE在實施物件方面也算較為剋制。2012年11月,GE釋出的《工業網際網路——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報告中,重點討論了“旋轉裝置”。GE在報告中進一步預測全球將有300萬臺套旋轉裝置是他們的潛在實施物件,包括43000臺商用噴氣機發動機、全球62500個發電廠中的12000個大型旋轉裝置和至少200000小型旋轉裝置、機車行業超過220萬個旋轉裝置、煉油廠中的4500個大型旋轉系統以及52000臺CT掃描器,這些旋轉裝置都可以通過類似航空發動機的機理進行聯接、採集、分析、優化,這是非常龐大的市場。
為什麼GE重點分析“旋轉裝置”呢?首先,GE的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大部分產品是旋轉裝置,這是他們自己生產的,自己具有豐富的行業知識,對自己產品提供增值的智慧服務,也是最容易切入的商業模式。其次,旋轉裝置做資料採集、預測性維護等相對比較容易。GE的專家非常清楚:“工業系統中的高度定製化讓對比極為困難。然而,可以根據典型的成套旋轉裝置以及用於監控的主要裝置進行綜合評估,也就是評估工業系統中的旋轉裝置部分。所有這些資產都受溫度、壓力、振動和其他關鍵指標的制約,而這些指標已經或可以被監測、建模和遠端操作以提供安全、提高生產力並節約運營成本。”
撰寫報告的專家們清楚且客觀地看到,旋轉裝置是遠端運維的切入點,因為維護物件主要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旋轉動作,正常工作時基本都處於穩定的旋轉狀態,採集的資料也基本侷限於溫度、壓力、振動等常規引數,實施起來相對容易,裝置狀態相對容易判斷。如果是產品結構、工作原理、工作環境等更為複雜的裝置,所需要採集的資料種類更多,分析、判斷的難度就更大——以數控機床為例,即便採集出了功率、溫度、振動等引數,但由於切削、空刀、精加工、粗加工、鑽孔還是車螺紋等不同工作狀態,即便是功率及振動差別很大,也不能認為機床出了問題。反之,即便是前後兩個狀態差不多,但也並不一定意味著裝置沒出問題。
作者感悟:如果按照這個思路,GE以往的成功經驗可以很好地推廣到風電、空氣壓縮機、盾構機等不同行業的旋轉裝置,這些行業技術對GE並不是大問題,這個市場也足夠大。在第二階段,GE的認知是超前的、精準的,事實上也是取得了一定成果的。
願景膨脹,橫向跨界 初試牛刀,成功來臨。興奮過後,該如何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此時,一個與“夢”有關的說法,讓時任CEO的伊梅爾特面對全球工業界喊出了一句響亮的口號:“GE昨天還是一家制造業公司,一覺醒來已經成為一家軟體和資料公司了。”
GE一些專家也為了渲染“未來已來”的這個偉大願景,進行了豐富的“聯(hu)想(you)”:“如果工業網際網路能夠使生產率每年提高1%~1.5%,那麼未來20年,它將使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比當前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他地區能確保實現美國生產率增長的一半,那麼工業網際網路在此期間會為全球GDP增加10萬億~15萬億美元。”
筆者猜測,此刻,GE決策者可能將願景當成了近在眼前的目標,產生了“產業報全球的情懷”,豪情萬丈地立志成為世界十大軟體公司,推動實現“GE For World”。在此番願景驅使下,GE馬上擴招上千名研發人員,並在2013年宣佈3年投入15億美元進行工業網際網路研發。2014年4月,GE又與IBM、思科、英特爾等IT巨頭組織成立了工業網際網路聯盟(IIC),在相互鼓勵和發願中,目標進一步膨脹。同時在美國政府提出的“再工業化戰略”的加持下,希望通過新的技術、標準、商業模式來“重新定義製造業”。接著,2015年4月,GE宣佈將在未來兩年內剝離旗下價值3630億美元的大部分金融業務,全身心、全領域地投入高階製造業。在上述令人眼花繚亂的一系列精彩操作中,似乎唯一被忽視的,是行業知識這個巨大鴻溝。GE已經從自身企業的“縱向整合”、面向產品生命週期的“端到端整合”,一下子轉向了基於生態的“橫向整合”。
到2016年,GE Digital在加州已經擁有1500多名員工。美夢,或許可以成真,或許只是南柯一夢。
作者感悟:恰恰是這種“一覺醒來已經成為一家軟體和資料公司了”的想法,缺少對跨行業工業知識的足夠準備,缺少對工業軟體的系統規劃,在第三階段想得較多,走得太快,“GE For World”推出過早,種下了GE今天的困境之因。
步子太大,崴腳扭胯 工業網際網路中的工業軟體並不僅僅是一套軟體系統和一個個具體軟體,工業技術軟體化是其中的重要命題——這是一個需要深厚的工業知識積累,是一個長期沉澱打磨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況,“GE For World”需要生態建設的支撐,明顯感覺GE還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另外一個經驗教訓是,任何一個公司都不可能一夜之間成為一家優秀的軟體公司,即使有深厚專業技術積累的強大的GE,也不例外。
按理說,GE作為一家工業界百年老店,不會不知道這些基本道理。但是在熱鬧的宣傳、推廣工業網際網路過程之中,GE決策層、市場人員乃至部分技術人員,似乎忘記了恪守“縱向整合”的本分,忽視行業知識的難度,忽略了從“旋轉裝置”做起的初衷,轉向了遍地開花,轉向了多元化的裝置,並希望能就此“重新定義製造業”。
工業的過程完全不像消費網際網路那樣,在服務領域可以快速部署,爆發增長。工業的基本物理屬性決定了它恰恰是需要慢,需要漸進,需要穩行。工業也不可能在“+網際網路”之後就能夠突然拔地而起,青雲直上,超越了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在GE向其他行業推進Predix業務的過程中,因為期望太高,什麼都要快,導致工業網際網路專案難以落地,難以像十年前那樣為客戶創造價值。因此市場表現慘淡,股票一路走低。
作者感悟:恪守“縱向整合”本分,牢記“旋轉裝置”初衷,本應是GE之長。沒有去做自己最專業的事情,步子走得過快,結果長項變短板,結出了GE今天的困境之果。真個是:猛張飛善舞丈八矛,穿繡針大眼瞪小眼。
日省吾身,反思借鑑
殷鑑不遠,反思借鑑。GE經驗,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其實都價值無限。
筆者認為,GE工業網際網路的方向是正確的,目標是明確的,投入是顯著的,開頭幾大步也是邁得穩健的——GE在工業網際網路方面,起步不可謂不早,2005年就為飛機發動機做預測性維護;定位不可謂不精準,貴重的“迴轉裝置”;投入不可謂不大,千人的研發隊伍以及巨資投入;決心不可謂不強,立志做世界前十大軟體公司;影響也是舉世無雙,以一公司之力,在全球較大範圍(特別是中國)內硬生生地掀起了工業網際網路的狂潮,可算是前無古人。
GE儘管今天遭遇低潮,但是仍然是業內極其強大的工業巨頭,是筆者尊敬的公司之一,目前這一切或許都是暫時現象。況且,過去GE一直奉行“買買買”的多元化策略,今天的“賣賣賣”的精簡瘦身策略也無可厚非,資本都希望利益最大化,這是企業經營的鐵律。
作為強大的工業巨頭,作為工業網際網路先行者,在有著較為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從一度風光無限,忽又轉為前途暗淡。如此大起大落、峰迴路轉之過程和其中緣由,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一夜之間成為軟體公司”、幾年成為“世界十大軟體公司”的稍顯急切的戰略目標,或許註定了GE的工業網際網路願景終成南柯一夢。
這個夢,夢得偉大,做得豪邁,醒得快速,破得壯烈。這個壯烈的碎夢,也給我們中國的工業網際網路業界敲響了警鐘。在工業網際網路貌似一馬平川的“坦途”上,仍然有很多或明或暗的坑窪或溝坎。工業網際網路先行者們不得不小心。
作者感悟:GE工業網際網路,一個很好的概念,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一個很好的成功起點,但被好大喜功的浮躁所拖累,前途撲朔迷離。作為先進製造業與網際網路深入融合的新興事物,工業網際網路需要技術沉澱,需要時間成長,需要政府引導,需要業界耐心,需要資本呵護,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間遍地開花。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工業需要積累,技術不易跨界。工業成長穩健,切勿期待爆款。(趙敏 朱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