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之戰:胡瑋煒和戴威,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共享單車,無疑是三四年來最大的創業試驗。
在中國,在美國,在歐洲,在東南亞......各種顏色的自行車像野火一樣蔓延。
極短的時間內,海量的資本快速地湧入進來,又以更快地速度燒掉,理想和現實交織,情懷和資本共舞,有合作,也有鬥爭。
而這場商業的盛宴到最後,有人酒足飯飽,有人淚流滿面。
唯一剩下的,大概只有杯盤狼藉後的生意。
或許,還有理想的灰燼。

「100多年來,有很多北大人改變北大,也改變了世界,這次輪到你了!」
北大是故事誕生的地方,在這所神奇的大學裡,一直不乏傳奇的誕生。
2015年6月份,在做了半年多ofo騎行創業後,戴威突然萌發了做共享單車的念頭,於是他約了幾個同學,又請中文系的朋友寫了一篇《這2000名北大人要幹一票大的》的文章,ofo共享單車的故事在北大內網上瘋傳。
文章裡說,他們要招募2000名北大勇士,貢獻出自己的自行車,他們每人可以拿到100元現金紅包,並享有這些單車永久的免費使用權,他們要解決30000北大人的校園出行問題。
三個月後,ofo的日均訂單突破了4000單,然後是人大、地大、農大......
到了12月份,一天的訂單已經達到了20000單,車子早已是不夠用了,戴威和他的小夥伴們每天都在為錢發愁。
轉機出現在2016年初,金沙江創投總裁朱嘯虎為了防護滴滴打車的側翼而投資了ofo。
事實證明,共享單車是一個有生命力的產品,戴威他們是踩準了一條巨大的賽道,但是,同任何一條商業賽道一樣,他們並不是唯一的玩家。
2015年1月,一個叫胡瑋煒的汽車媒體記者成立了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同時她還成立了自行車製造工廠。
摩拜提出的目標是為大家解決城市“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經濟自有規律,商業自有邏輯。
在拿到金沙江的錢後,ofo迅速鋪設到武漢、天津、上海等一線城市,但僅限於校園。
投資人一再勸說戴威馬上進入城市市場,但戴威拒絕了,他認為ofo進入城市後很容易出現耗損等問題,不利於控制風險。
直到ofo“封校”策略幾個月後,戴威看到摩拜的單車開始遍佈北京的大街小巷後,他才意識到市場競爭的節奏不是個人控制得了的。
ofo想要佔領校園後再去搶佔城市,可市場不會給你那個時間了。
2016年11月,ofo進軍城市,戰火馬上燃燒了起來。
此後的劇情大家都熟悉了,一邊是緊鑼密鼓的融資,一邊是野火一樣的單車投放,ofo和摩拜比的一個是看誰融到的錢多和快,一個是看誰的單車佔領的城市多和快。
在那時看來,“量”,是取勝的關鍵,無論錢,還是車。
市場瘋起來了,在整個2016年,想要入局分一筆羹的共享單車玩家紛紛入局,然後大都在一年左右裡被淘汰出局。
競爭慘烈,燒錢太多太快了,但關鍵還有巨頭的虎視眈眈——「我們預料到競爭會慘烈,但沒想到這麼慘烈。融資和單量的增速這麼快,公司不要命到這種程度。當年的網約車是高額短期的燒錢,單車卻是高額長期的燒錢。」
摩拜的一位投資人說,「一個業務對於阿里巴巴和騰訊同時有戰略價值的其實不多,(單車)這個事情的戰略價值很大。」
任何一個生意,如果長期的、高額的燒錢,而且還看不到盡頭的話,無疑是很讓人絕望的。

投資人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他們只關心資本帶來的回報。
戴威和胡瑋煒很快就感受到了資本帶來的巨大壓力,投資人不再關心ofo和摩拜的日活、月活使用者多少,他們只問一個問題:
不賺錢,你們怎麼活下去?!
戴威是沒參加工作就創業了,胡瑋煒算是工作過幾年,但他們都回答不了投資人的這個問題。
但前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曉峰曾有在寶潔、谷歌中國、科蒂(全球最大的香水製造商)、Uber、騰訊等大公司任職的資歷,作為前Uber上海區總經理,他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 如果我有30%的利潤率,為什麼要找投資者?為什麼讓他們來跟我們一起分錢?
我們之所以還在不停地找投資者,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別人給我錢,讓我活下去、讓我們繼續發展,讓我們跑得比別人快,然後一起找盈利模式。所以說到創業專案,現在談盈利還太早了。」
這個答案太讚了,從某種程度上說,王曉峰說破了創業遊戲的部分規則。
部分投資對此也是認可的,比如祥峰投資合夥人趙楠就說,“間接的商業模式是基於市場份額和使用者基礎去變現,單車還在拼市場份額,沒到進一步探索的階段。”
實際上,對於盈利和公司活下去的問題,戴威和胡瑋煒的態度是有區別的,戴威其實一直有信心做成共享單車這件事,“現在看到大街上許多人都在使用ofo,我們有信心能夠賺錢。”他預計,ofo在2018年將實現盈利。
而胡瑋煒或許就沒有這麼強烈的信心,或者說她更偏於理性一些,比如她曾說過一句有名的話,“如果創業失敗了就算做公益了”。
可見胡瑋煒對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是有疑慮的,至少信心不是太足,這也就不難理解她以後“賣掉”摩拜的選擇。

還是資本更聰明,看得更明白。
從“3個月結束共享單車戰鬥”,到“合併才能盈利”,朱嘯虎其實一直在跟著形勢走。
“戰局已經比較明朗化,再打消耗戰已經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
朱嘯虎判斷,2017年年底是ofo和摩拜合併的最好時機。如果不合並,就要繼續融資打仗,創始團隊的股份一旦被稀釋超過50%,對於他們而言就沒什麼意義。
繼續打仗,就是浪費資源和時間。
他指出,共享單車市場對標的是公交車,在中國,每天的公交車出行是3.5億次,現在ofo和摩拜兩家共享單車每天的騎行資料加在一起是5000萬次。三年後,共享單車每天至少是1—2億次的騎行,一年就有300億—600億元的營收,“全球來看,沒有一個交易平臺每天能有這樣的交易量。”,這依然是個很好的生意。
事後證明,朱嘯虎所說的是很有道理的,按照他的邏輯,無疑會讓大多數人滿意。但他低估了戴威的決心。
無可否認,戴威是個心氣很高的人,第一次創業就搞了這麼大的生意,自有他的過人之處。要知道,戴威不笨啊,笨蛋怎麼會當上學生會主席呢,他唯一的執念是自己要把事情做成,其他合併、收購、稀釋股份什麼的都好談。
在戴威和胡瑋煒的合影出來的時候,很多人覺得ofo和摩拜“在一起”了,「我覺得沒有合併的基礎,不需要合併,這個行業並不是一家獨大,甚至可以是很多家共生。」
戴威更把ofo比作安卓,把摩拜比作iOS————你能想象iOS和安卓合併嗎?!
而胡瑋煒也表示,摩拜擁有全產業鏈,也涉及到重資產(摩拜有自己的自行車生產線)「大家喜歡用以前的東西和案例(滴滴快的、美團點評、58趕集等),套在共享單車身上,實際區別很大。」
戴威公開回絕資本的意志,“非常感謝資本,資本助力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資本也要理解創業者的理想和決心。”

理想是好的,可現實就是現實,無論ofo,還是摩拜,繼續燒錢下去已經是不現實了。
2017年12月,朱嘯虎以30億美金的估值將ofo的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和滴滴。
其中阿里拿了大部分額度,包括朱嘯虎手中的董事會席位和一票否決權,而滴滴只拿了一小部分額度。
而在2017年年尾的ofo年會現場,戴威豎起大拇指舉過頭頂,對著臺下的3400多位ofo人喊道: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不久前,他不但拒絕了朱嘯虎,還把重要投資者滴滴派來ofo的高管清理走了。
是年,1991年的戴威才27歲。
真正的考驗是在2018年,留給戴威和胡瑋煒的時間不多了。
共享單車的規模一再擴大,隨之巨大的運營成本和財務壓力讓ofo和摩拜都不堪其重。
據媒體報道,2018年4月4日至30日,短短二十多天的時間,摩拜毛損人民幣4.07億元,也就是說,摩拜每天虧損約1507萬元。
見事不可為,在資本方的推動下,胡瑋煒選擇順勢而為,把摩拜賣給了美團。一時間,“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刷屏朋友圈。
胡瑋煒說的那句,「資本是助推你的,但到了最後都得還回去 。」也廣為人知。
其時有個插曲,就是在美團收購摩拜的股東大會上,胡瑋煒投了贊成票,而摩拜CEO王曉峰投了反對票,「在中國,創業公司始終繞不開巨頭。」他還留下這樣一句話,「規則就是規則,投票就是投票,如果大家做了這個決定,希望大家不要後悔。」

最後,還是出局?
媒體報道摩拜被美團收購後,胡瑋煒發了一條朋友圈,否認自己出局。
「大家都喜歡戲劇性,然而我更願意積極看待一切。謝謝所有人把我們捧到改變世界的高度,也謝謝大家對摩拜的重新審視。並不存在所謂的“出局”,在我看來一切是新的開始。」
美團27億美元拿下摩拜單車後,王曉峰很快離職,胡瑋煒接任CEO。
在收購完成後,美團傳出訊息,指出摩拜原來問題很多。而美團聯合創始人、美團點評高階副總裁王慧文,靠摩拜應該能賺些錢,不一定會賺很多,但也不會虧很多錢。除了現在財務模型不太好,這基本是個完美的生意。
2018年12月1日訊息,根據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司系統顯示,摩拜單車運營主體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日前進行了股東工商變更,創始人胡瑋煒、投資人李斌等退出,美團創始人王興成了大股東,持有北京摩拜科技95%的股份。同時,美團聯合創始人穆榮均持有另外5%的股份。
摩拜塵埃落定了,而ofo還在繼續戰鬥。
從收縮海外戰場、ofo賣身傳聞,到公號賣廣告、更換辦公室、退押金困難、欠供應商貨款......一切都在發出ofo資金鍊緊張的訊號。
2018年5月中旬,在ofo內部的動員大會上,戴威對員工發火,“如果你們不想戰鬥到底,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雖然戴威一直強調會戰鬥到底,但他應該是對未來有過計劃的。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8年10月22日,陳正江代替戴威成為ofo運營主體公司的法人,另外,ofo的創始人也在同期退出了董事會。
共享單車這場大戰,似乎是到了結尾的時候,現在人們開始關心ofo的新主人會是阿里,還是滴滴?

實事求是地講,戴威和胡瑋煒雖然是創始人,但隨著資本和形勢的變化,他們對於這個生意和公司的發展已經是力不從心了。
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有據可查的融資總額是547億美元,其中共享單車拿走了37.7億美元,而摩拜和ofo就有20.15億,ofo就燒掉了百億多人民幣。
總要有人為此付出代價,這個世界上,又有什麼東西得到不會付出的代價呢?
是時候反思一下,共享單車這個東西,一輛車一天會有多少次使用,24小時內它的使用時長是一個小時,還是兩個、三個小時?它是共享,還是分時租賃?
能夠賺錢的理想更長命,一個生意最要緊的就是擁有足夠的現金流、能自我造血,創業這件事,還是要回歸本質。
為使用者創造價值才是創業者的根基所在,不然,等潮水退去,看誰在裸泳?
三四年來,戴威和胡瑋煒,ofo和摩拜,為我們貢獻了許多的看點、熱鬧、故事、情懷和經驗,不管收尾如何(嗯,希望押金能夠解決好),反正他們還年輕,至於以後的事,誰知道呢。

最後,還是用戴威的話結尾吧,「創業就像打遊戲升級,主要看打多少怪,完成多少任務,攢多少經驗值,不是看線上時長。這個過程就是以戰練兵。很多的困難和壓力,會砸到身上。」
致敬創業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