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李旎:彈幕是網生新派紀錄片的標配
11月30日,中國網路視聽大會正能量內容創作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在會上探討了近年國內紀錄片呈現的年輕化趨勢,併為近年一批網際網路屬性明顯的優秀紀錄片提出了“網生新派紀錄片”的新定義。
如今,紀錄片行業正處於第三次浪潮的開端。李旎表示:“2016年以來,紀錄片和網際網路開始產生化學反應,《我在故宮修文物》、《尋找手藝》等優秀作品在網路走紅,紀錄片快速走向以往被業界主流忽視的年輕人。在這第三次浪潮下產生的紀錄片作品,大多數由網際網路平臺驅動、面向網際網路使用者製作、在網際網路平臺播出和傳播,我們將它們定義為‘網生新派紀錄片’。”
嗶哩嗶哩副董事長兼COO李旎
年輕化趨勢不可避 怎樣理解 “網生新派紀錄片” ?
在李旎看來,網生新派紀錄片在保留紀錄片真實核心的基礎上,形態豐富多變,不拘一格。一些紀錄片創作者探索全新的表現形式,對傳統紀錄片的理論體系進行重構,推出先鋒實驗性的作品。
B站自制的《歷史那些事》採用“紀錄片+小劇場”的二重結構,小劇場風格輕鬆幽默,但內容均來自經嚴格考證的史實。第一集片尾,主角蘇軾就化身說唱歌手,將坎坷人生際遇和超然處世態度融進風趣歌詞,在年輕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李旎透露,“《歷史那些事》前六集的觀看互動比已經達到6:1,每六個觀眾就有一個投幣或留下彈幕評論,這在紀錄片內容中是很罕見的。”
內容生活化、表現手法“接地氣”、注重觀眾體驗和感受,這種“人本主義”傾向是網生新派紀錄片的另一大特點。
李旎以近年在年輕人中頗具話題度的兩部作品舉例,“《我在故宮修文物》本來可以做得很嚴肅厚重,但是它選擇捨棄巨集大歷史敘事,轉而回歸‘人’的本身,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把很多年輕人都吸引進了B站和電影院;近期大火的《風味人間》,內容是中外美食,載體卻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裡面有傳承美食的手藝人,有鑽研美食的餐飲工作者,有分享美食的美滿家庭,每個故事都傳遞出溫暖的人文關懷。這些都是人本主義紀錄片的典型案例。”
區別於傳統電視紀錄片,網生新派紀錄片以網際網路為主要播放載體,創作者更加註重作品的互動性和傳播性。在B站,彈幕和評論區都是創作者與觀眾互動的重要渠道。
“我們在B站看《人生一串》,能看到視訊裡有很多彈幕。彈幕是網生新派紀錄片的標配,它能極大擴張紀錄片內容的資訊邊界。在B站紀錄片分割槽還有個傳統,每一部重要的作品上線,導演都會在評論區跟B站使用者網友親密互動,寫下自己的開播感想,並回答使用者的各種問題。現在,這些紀錄片導演都在B站成為大家喜愛的UP主。”在李旎看來,B站豐富的互動方式讓使用者和紀錄片以及使用者之間得以充分交流,作品更易於傳播。
不以流量為導向 如何做好 “網生新派紀錄片”?
談到B站未來如何把網生新派紀錄片做好,李旎認為,首先是不以流量為導向,對價值觀要有堅持。“紀錄片這個品類很特殊,如果一味以流量為導向,內容很容易走偏。我們的使用者很年輕,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所以做紀錄片必須堅守價值觀導向,注重使用者正反饋和內容品質。”
去年底,B站啟動了致力於發掘優秀紀錄片作品和創作者的“尋找計劃”,時隔一年,李旎總結了計劃的階段性進展。“過去一年,‘尋找計劃’做出了《歷史那些事》等話題作品,與傳統的紀錄片機構也有深入合作。比如邀請央視紀錄頻道入駐B站,與上海紀實頻道聯合共制王牌欄目《紀錄片編輯室》,與五星傳奇聯合出品系列紀錄片《極地》等等。”
作為“尋找計劃”的重要成果,《人生一串》在海內外獲得眾多重量級獎項,包括中日韓電視製作人論壇的中國代表作品獎,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電視節目展評展播的最佳作品獎,以及24屆中國紀錄片最佳網路人氣作品獎等。在剛剛結束的世界科學與紀實製作人大會(WCSFP)上,《人生一串》還作為唯一一部國產自制紀錄片,榮獲大會特別推薦。
此外,B站也積極開展跟海外機構合作,引進並聯合輸出優質紀錄片內容。今年9月,B站上線了Discovery專區,囊括145部紀錄片、200小時獨家內容,未來雙方還會進行內容共制。
李旎表示,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看紀錄片,這對紀錄片平臺方和內容方來說都是極大鼓舞,未來將持續在紀錄片領域發力,“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在B站愛上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