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財違法,但為什麼,劫持他人注意力卻可以光明正大?

想象下:
你手機裝的各類APP,每次推送各類通知,只要你一點開,就從你的銀行賬戶中扣掉10塊錢。
你會發飆麼?
我想多數人不僅發飆,而且是馬上報警舉報。
有趣的是,現實中,各類APP都會給我們推送,我們也偶爾(有些人是經常)會點開,然後我們支付自己的注意力在這些資訊上。
但是,卻沒有人報警說自己的注意力貨幣被劫持了?
換句話說, 人人都知道劫財違法,但為什麼,違揹他人意願劫持其注意力卻可以光明正大 ?
有人會說,劫財犯法,因為私人財物受產權法保護。
但事實上,注意力比金錢更貼近“財產”,畢竟金錢的效用還依賴於人為制定的“契約”,但注意力,早在貨幣出現的幾百萬年前就已經在履行價值兌現的職責了。
一、注意力貨幣是原始的貨幣
你能夠邊發呆邊爬樹摘果子麼?或者像散步般漫不經心的狩獵麼?別談狩獵了,如果你心不在焉,我肯定你連讓弓上弦都做不到。
我們都清楚,無論是爬樹還是圍捕獵物,我們都必須高度專注毫不鬆懈。
“高度專注”其實正是“支付注意力”。這裡“注意力”的“貨幣屬性”一覽無遺——你不支付,那就沒食物。
“注意力”是我們唯一能依賴的“原生資源”。
不僅食物,事實上,任何“有價值”的事物,比如,學習技能、尋覓配偶、風花雪月,或者是專注於深愛的事業,又或者是冥思、與神祕的靈魂對話,做哪一樣不用“支付”你的注意力“本錢”?
馬克思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是價值的反映,而價值取決於必要勞動時間。
但馬克思並未提到隱含的關鍵前提,如果我們不事先投入“注意力”,“勞動”根本無從開展。
拿出我們初中時的數學基礎,就可以推導:
支付注意力兌現勞動力,支付勞動力兌現價值,而價值是金錢的前身與內涵。
雖然沒人願承認自身淺薄,但人類總喜歡用行動證明自己的淺薄。
上述推導稀鬆平常,但無論法律、傳統經濟學家還是普羅大眾,均只重視金錢的價值,對於“注意力”卻不太在意,甚至肆意糟蹋。

如果你一時還不能從根深蒂固的傳統金錢觀中回過神來,我們不妨再一一羅列下金錢及注意力的內在一致性:
金錢可以用於 交易 ;注意力同樣可以用於交易。
公司每個月定期發錢給你,既不是因為你出賣了靈魂,也不是你出賣了身體,純粹是因為你售賣了自己的注意力。
金錢能夠用於 投資增值 ;注意力同樣可以投資。
我們每個人收入不同,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單位注意力”價值不同,而我們的注意力價值恰恰是以前我們將注意力投資在自己身上的結果。
持有大量金錢能讓人獲得影響力、地位;吸納大量公眾注意力的人同樣可以獲得威望。
*詳細分析參考“權威的左右為難”
最典型如名人、明星,舉手投足都能觸動公眾的敏感的神經。這也是為什麼明星、明星的設計者(幕後智囊)、娛樂媒體彼此經常勾搭炒作——他們更深諳盜取公眾注意力其實就是“斂財”。
人們能自由 消費 金錢;注意力同樣可以“自由支配”。
你可以通過“買買買”獲得(短暫)快感,但你同樣可以自行消費注意力資源,通過閱讀好書、觀看好電影來獲得愉悅。
甚至,金錢不一定能讓人變得幸福(想象下家庭不和睦的富翁),但人要感受到幸福快樂,卻一定得“支付”定額的注意力,比如“心流”就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又比如“感受幸福”其實就是用心體會生活、留意細節,這同樣需要付出注意力。
當然,相比金錢,注意力既不依賴主權信用支撐,也不存在“通貨膨脹”等貶值效應。從這個角度看,注意力是一種更優質的“通貨”。
……
或許你會說,少加你差點說服我了,金錢還有一點職能是注意力難以取代的:
金錢可以用於儲存(剩餘)價值,但“注意力”卻是以意識流的形式存在,就像時間,你“用”或“不用”它都在“流逝”,這種情況,怎麼說?
比如,在地鐵上,這段時間的注意力既不能夠用於“賺錢”也不能夠用於“投資”,將手機應用的推送類比為“劫財”是否有點誇大其詞?
乍一聽,好像是這麼回事。
但哪怕不需要任何腦神經科學理論的加持,我們僅憑著生活經驗稍作分析,就知道這個理由站不住腳。
在所謂的“垃圾時間”中,比如,等人、走路、排隊等等……我們依然擁有“有效支配”自身注意力的能力:
你可以將這些時間的注意力資源用於思考問題,尤其如果你是依賴“創造力”工作的人,說“一刻靈感值千金”完全不為過。但靈感一旦被突然打斷,經常會永久性遺忘(創造型工作的朋友應該都明白這種無奈感),這裡面的損失換算成金錢是多少?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思考的問題越久,被打斷後需恢復思考的時間也越久。
你也可以將這些時間的注意力用於聽音樂、欣賞身邊的美,你支付你的注意力換取愉悅的體驗;
甚至,我們大可任由“頭腦空白”(發呆),看似“浪費時間(注意力資源)”,其實恰好相反,如果我們要保持大腦的活性,必不可少就是讓“思維留白”。
高效的注意力分配必然是一張一弛、有緊湊有寬鬆,這正是“冥想”的價值之一——釋放大腦的意識,為了更好的恢復“注意力支付能力”。
反之,如果我們“思維留白”的任何時間,比如散步時的推銷、電梯時的廣告、甚至蹲廁所時某些應用的推送……都把我們的注意力劫持的一乾二淨,這隻會讓我們後續付出更大的“恢復代價”,換句話來說, 他們無形中劫持了你“未來的注意力” 。
很多人體驗過注意力“破產”的滋味——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別說思考,甚至上個廁所都忘了洗手。

……
至此,我們理清了“注意力資源”跟“金錢”的內在同質性。
二、注意力貨幣比金錢貨幣更珍貴
有了上述結論,我們可以更準確的解讀:
為什麼像騰訊、Facebook、Google等網際網路公司不計一切成本投入使用者體驗研究,卻免費提供給廣大民眾使用。
而他們之所以市場估值驚人,通俗的說法是因為“流量”,其實這個解釋不準確,歸根結底是吸納了海量注意力, 注意力能帶來流量,但流量不一定帶來有效注意力 (例如一線城市地鐵、步行街)。
網際網路公司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越多越值錢,這就跟明星的知名度越高越值錢一樣,兩者都明白大眾的注意力比金錢還有價值,遺憾的是公眾卻肆意浪費。
注意力是貨幣的原始形式,金錢能實現的目標,它同樣可以 (如果你認為不行,那隻能說明你並沒有對自己“支付”(投資)過足夠的注意力)做到。但金錢做不到的事,比如幸福感、關愛、成就感,“注意力貨幣”還是能做到。
不少人已經意識到了,在以貨幣為核心的經濟學看來,市場可以做“大”,你賺了一萬,世界不會因此消失了一萬。
而 注意力貨幣卻是個典型的“零和博弈”市場 ,且相當公平,帝王將相也好,小貓小狗也罷,每個人的注意力貨幣都只是一生,每一天的有效注意力貨幣也就十來個小時。
你為抖音支付了兩個小時的注意力,自然就只能從你支付給自己(自我增值)、支付給家人好友的注意力中扣除兩個小時。
你笑這些網際網路公司免費給你提供玩具,他們卻笑你免費給他們提供注意力貨幣,他們賺的盆滿缽滿,你只留下一身空洞軀殼 。
注意力貨幣與金錢貨幣,到底誰優誰劣,誰更值錢,聰明的資本市場早在我撰寫本文之前就已經給出答案了——看看那些高市值的公司名單,剔掉依賴國家壟斷資源的企業,答案顯而易見——注意力貨幣才是更稀缺資源。
討論至此,已經能夠充分證明法律系統、公眾意識的嚴重滯後性了: 我們立法保護相對沒那麼重要的金錢貨幣,但對更貴重的注意力貨幣卻毫不在意 。

絕大多數人不會搶錢,但很多人對於“打劫”他人注意力卻沒有絲毫羞愧 。
這種現象每天都在大量上演:
狹窄空間的刺激性廣告
大街上的硬性推銷
公眾場合衣著裸露、奇裝異服、大聲喧譁
圖書館、電影院、歌劇場手機不調靜音
學生宿舍不顧他人正常作息吵鬧
……
不過,相比網際網路上對民眾注意力的大額度“誘姦”,上述注意力劫持充其量只是零頭:
各種軟體、應用的內容推送
帶暗示性誘惑、獵奇、譁眾取寵的標題圖文、視訊
以朋友之名求贊、拉關注、保險、信用卡
帶沉癮設計的視訊流應用(大家熟悉的抖音)
假新聞(假傳重大事件)
偽科學醫療資訊
……
如果說前者的注意力劫持屬於“損人不利己”,那麼後者的劫持則屬於赤裸裸的劫財了——他們能從中獲利。
但是,我們都知道,錢財乃身外之物,但“注意力貨幣”非常特殊,它既類似於物質的存在(在大腦中由生物能量轉化過來),但又跟我們的腦神經元緊密捆綁在一起,換句話,被劫財,只是丟了身外之物,但 被劫持了注意力貨幣,是否相當於被改造了身心的一部分 ?
確實如此。
三、被劫持的注意力,被微損壞的心智
後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這兩年,大家都意識到,人們變得更冷漠、更暴戾。
這其實恰恰驗證了人們 注意力被過度劫持的後果 。即, 注意力“破產”後遺症 。
神經科學家馬修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在“休閒狀態”下會將注意力放在社會認知模式上,也就是說,它更關注人際關係,促進人類彼此的關愛、同情、理解、合作。
但隨著我們的“休閒注意力貨幣”被線上各種“誘惑”榨取的所剩無幾,人們的基本社交能力急劇下降,重度成癮的網民變成了更名副其實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德國生理學家曼費雷德·齊默爾曼計算出我們的意識每秒只能接收40位元的資訊,相比無意識100萬位元的資訊量處理能力,我們能自由支配的“注意力貨幣”實在少的可憐。
大概總量是多少呢?樂觀計算,一個人活90歲,他終身能處理的意識資訊也就238G左右,還不如你電腦的一塊硬碟大。
更糟的是,現代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 我們注意力貨幣被外部劫持 (中斷) 的越多,後續我們需要支付“大額度注意力貨幣”的能力也越差 。
這就好比你想下載首音樂聽,結果電腦提示硬碟已無法儲存超1M的檔案,所以儘管你有幾百G的硬碟,但什麼有趣的內容都儲存不了。
在現實中的典型狀況就是,當你需要高度專注去應付困難問題時,會發現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很難集中精神。
*詳細分析請參考“ ofollow,noindex">當有毒的知識遇上聰明的大腦 ”

以上分析,內容較多,我們簡單總結下,為什麼注意力貨幣遠高於金錢貨幣的價值:
絕對稀缺性——每個人只有“一生”的存量;
能兌現成金錢,能買到金錢買不到的事物;
增值潛力大,對自己“投資”注意力貨幣能獲得成百上千倍增長;
代表“權力”,你關注誰,誰就擁有權力……
然而,它卻有兩個重大缺陷:
一,外人可以直接劫持你的注意力貨幣(並從中獲利);
二,與個人“身心健康”高度交織,對注意力過度劫持可能會造成長期注意力貨幣的“貶值”。
討論至此,我們可以把問題還原的更直觀一點:
對於一個毫無“注意力貨幣”自保意識的人而言,他就像揹著一書包的金幣,還開著口,每天傻呵呵的穿行在鬧市中,口裡唸叨著“天下無賊” ……
順帶一提,目前經濟學已經開設了一門注意力經濟學的分支學科,這也間接輔證了人們將越來越重視注意力貨幣。
那麼,不遠的將來,我們的“注意力貨幣”會否在法律層面得到保護?
有點難。
一則“注意力貨幣”難以量化,且社會盤根交錯的利益糾紛,無論依賴社會道德機器、還是立法推動注意力貨幣的保護,都是一件艱鉅、複雜的工程,需要技術、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共同發力。
那麼,在此之前,我們不得不每天揹著滿袋耀眼的金幣行走, 沒有法律系統會保護我們的注意力金幣,而路過的人更不會認為掏走你的金幣“違法”或“不道德” 。
我們唯一能依賴的就只有自己。

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保護自己珍貴的注意力貨幣不被“合法盜取”呢?
四、如何保護自己的注意力貨幣?
首先,我們先要強烈意識到“注意力貨幣”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這也是我上述詳細分析的原因。
對注意力貨幣的清楚認知是保護它的前提,否則就會像過去拉丁美洲的土著,拿著大量黃金跟歐洲殖民交換玻璃彈球。而現在, 我們很多網民也在幹著一樣的事情 ,拿黃金換玻璃球。
在意識到這個注意力貨幣的價值後,我們就可以針對性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了:
1.欲治本,先治標
如同上述分析,無論是資本市場、娛樂明星、網際網路企業都已經研究了幾十年如何搶佔使用者注意力了,在這方面,他們是專家。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還不具備強韌的駕馭自身注意力貨幣的能力之前,不要跟他們正面抵禦。
怎麼辦?很簡單,打不過,逃。
我知道自己會控制不住的刷抖音、點開各種誘惑標題的推送、刷娛樂新聞……那麼,直接刪掉這些應用不就行了?比如我自身,我清楚自己有時候會沉迷遊戲,我的解決方式就是,不讓它開始。不安裝,不就行了。
2. 學著尊重他人的注意力 。
你是否感到奇怪,不是保護自己麼?我保護別人的注意力幹嘛?
我尊重別人,別人可未必尊重我。但你嘗試這麼做時,就會明白其中的深意。
人類存在的本質是“關係”,脫離了社會關係(想象下這個世界就你一人),你會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退化成一種“存在”。
可見,他人即我,我即他人。 每個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鏡子,我們學習很多運動技能也都離不開鏡子 。
如果你說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但卻從不尊重他人,這就像一個人說“我很愛你,但我不懂得自愛”一樣虛假。
前文的分析,只是讓你在理性層面意識到注意力貨幣的價值,但感性層面,你得自己通過“經驗”來加持。怎麼經驗?就是學著去尊重他人的注意力。
唯有尊重他人,才能學著重新尊重自己,這就像藉助特殊的鏡子“看到”自己的注意力貨幣一樣 。
那麼,如何尊重他人的注意力貨幣呢?
你只需稍微細心點即可:
比如,公共空間不要影響別人、大聲喧譁、或者衣著暴露奇裝異服;
或者,工作時儘量不要打擾同事,實在需要“打擾”,請誠摯表達你擾亂他人注意力的歉意;
又比如,內容從業者不要以誘惑性(不實)標題或內容誘騙讀者,沉癮設計的產品、技術務必主動收斂。
以上屬於“防禦型”技能,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出色的注意力貨幣掌控者,那麼,還需要主動提升“注意力交易”能力。
3.提高注意力的“財商”
注意力收放自如其實是注意力“交易能力”強大的一個體現 。我們不妨將這種能力看作一種加強版的“財商”。
反之,ADD(注意力缺失症,又稱兒童多動症)其實是一種注意力貨幣“交易能力”喪失的體現。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注意力交易能力呢?
完全可以借鑑生活中的“理財”模型。
如果我們問,如何提升理財能力呢?
大家想法就很多了:
我們可以進行記賬,縮減高支出的預算;
我們也可以積極投資,將低投入產出比的預算投入到高產領域。
把這個模型挪用到“注意力貨幣”領域:
我們可以積極評估生活中各類活動的“注意力價效比”,重新對注意力貨幣進行優化配置。儘量減少那些“嗨後空虛”的活動,增加“有難度但充實感強”的活動;
我們可以學習冥想、學習讓思維留白,哪怕是偶爾發呆也不要頻繁不斷的從一件事務切換到另一件事務,如此可大幅度提升後續“注意力交易“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應該學著 積極評估各類事件的“意義” (價值尺度),因為 注意力貨幣的終極兌換物件,其實就是生命價值 。

著名人際關係專家芭芭拉·安吉麗思在《活在當下》中談到:
“我們大部分人的生命長度看似相似,但是在這相近數量的生命裡,我們能夠萃取的生命精華卻是大相徑庭。
生命的寬度與高度完全取決於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去活。”
從哲學層面看,注意力是人性價值的實現單位, 如果我們想保持人的尊嚴度過一生,就必須學著像重視金錢一樣對待我們的注意力 。
我們學著重新關心自己注意力的流向,學著重視日常生活的細膩感受,而“感受與意識”才是構成人之生命質量的核心。

本文由李少加原創首發於公眾號(少加點班),授權轉載請回復“授權轉載”檢視轉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