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需要怎樣的運營?
在服務驅動的時代,AI公司的運營將會發生怎樣的職業變化?未來的發展路徑是怎樣的?運營這個工種會消失嗎?
作為一個運營從業人員,我們非常願意相信未來將會由“運營”驅動,但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越發感覺到即將到來的時代應該是服務驅動。
2016年前後,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出現了一個鉅變——AI逐步滲透市場,基於AI技術的產品開始大量出現。站在2018這個時間點,我們來審視國內網際網路行業的產品形態,不難看出:
- 傳統網際網路產品,服務越來越被重視。無論是工具類產品、還是電商類產品(阿里系、京東),亦或是O2O(滴滴、美團、餓了麼)、社群類(如:知乎)、短視訊(抖音、快手)等等,產品體驗與服務品質幾乎可以劃等號;
- 新興AI產品,無論是國外的ECHO、GA,或是國內的Rokid、貓精、小愛同學,體驗產品就是在享受服務。
所以,作為一個運營從業者,個人認為未來的發展將是服務驅動的時代。對於企業來說,服務意味著輕資產高毛利的產品形態;而對使用者來說,服務意味著整體化的體驗感受——這就要求從業者需要具備打破職業壁壘的工作能力,通盤思考。
在服務驅動的時代,AI公司的運營將會發生怎樣的職業變化?未來的發展路徑是怎樣的?運營這個工種會消失嗎?
下面,我們從運營工種的由來、運營的分類和工作內容、AI行業對運營工作內容的改變、未來運營需要如何提升四個方面,來討論這幾個問題。
一、運營工種並非必然存在的
1. 回顧歷史,運營工種是演化產生的
運營這個工種並非天然就存在的,從整個網際網路發展的歷程,我們基本可以通過下圖來回顧運營的演化歷程:
上圖可以看到兩個基本結論:
- 運營並非固然存在的,它有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 運營崗位的發展與演變,取決於行業的訴求 。運營會推進行業的發展,反過來行業的發展會要求運營崗位發生變化。
因此,在AI時代即將到來之際,運營崗位的變化是必然的結果。每一個運營從業者,都應該做好應對之策。
2. 相對於中國,美國的“運營崗位”幾乎不存在
稍微熟悉美國網際網路圈的朋友應該瞭解,在美國的科技公司裡“運營”是一個比較難找到的崗位。印象非常深刻是,我第一天到Rokid報道時,當時我們美國R-lab負責人姜公略也在,我的老闆向公略介紹我是一位運營。實際上,公略同學的是有一些疑惑的,我花了好幾分鐘的時間向他介紹了我是幹嘛的。
說這個插曲,本質上是想跟大家講一個事實——在美國,可能只有在極少數的電商公司裡才有一些做“運營”工作的同事。
實際上,我認為之所以美國沒有運營崗位,而中國有大量的運營(與產品的比例,幾乎是5:1),根本在於兩點:
(1)國內資料驅動不夠,工具化、智慧化演算法不夠充分
這並不是因為人才缺乏導致的,而是重視程度的問題。我們可以掰著手指頭數數看,國內有幾家公司有非常完善、嚴密、精細化、智慧化的資料分析系統?運營系統(運營系統≠給運營使用者的系統)?
幾乎所有公司,都有一個底層概念——運營工具是給運營用的,運營是公司的員工,相對於使用者和業務方的需求,運營的需求優先順序就低很多。
當然,必須再強調一下,我這裡所說的工具,不是運營管理系統——比如:歌單上架系統、banner上架系統等。而是基於對使用者、業務數字化處理後的智慧化系統,比如:亞馬遜的商城頁面邏輯、比如今日頭條的內容推薦邏輯。
所以,上面內容並非是抱怨運營需求被降低,而是強調我們在資料驅動、智慧化驅動方面的不重視。
(2)國內人力成本廉價和網際網路業務的野蠻生長
這不是網際網路一個行業的特徵,這一現象幾乎發生在國內各行各業——建築、工業、服務業、金融與投資行業。
中國人口眾多,大流量的生意做起來很爽,流量變現帶來的巨大收益會讓很多企業喪失對精細化運營(非運營崗位,而是業務運營、經營)的訴求和敏感度——我何必做特別牛逼的資料分析系統呢?人工來做就好了啊。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運營薪資普遍低於產品、研發薪資(門檻低、入門低、價值產出效率低,自然也就回報低了)。
二、運營工種目前的分類和工作是什麼
我們在分析中美運營崗位差異的時候,其實本質上還在講述一件事——大部分的運營(P5-P6甚至部分P7)都在做人力勞動。級別的差異,就來自於誰的效率更高、誰的邏輯更清晰罷了。
所以,在討論運營會發生什麼變化之前,我們再回顧一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的運營都有哪些分工?他們的主要工作都是什麼?
經典意義上,運營的分工主要是:
- 產品運營: 對能力要求相對均衡的運營工種,一般意義上他的關鍵工作內容就是通過各種動作(如:活動、新功能等),拉昇產品的某個特定數字指標。
- 內容運營: 核心是思考內容生產、消費的生態搭建方式,並提升與之相關的各類指標,比如:閱讀量、內容產出量等。
- 活動運營: 在大部分公司裡活動運營都會被其他三個崗位所分擔掉,不會專門設定一個活動運營崗。活動運營崗的核心,就是圍繞特定目標設計恰當的活動形式,在過程中不斷動態調整從而達成目標。
- 使用者運營: 核心是基於使用者分層,設定使用者劃分邏輯,並針對性制定運營策略,提升諸如收入增長、活躍度、降低流失等指標。
當然,在不同的公司裡,還會衍生出不同的崗位,比如:電商運營、新媒體運營等等,但總的來說都可以在上面四個分工裡找到最原始的形態。我們單純去理解四個崗位的定義,會發現其實運營始終在圍繞一件事開展工作“制定達成目標的關鍵策略”。但在真實的工作環境裡,卻並非如此。
在一家運營驅動的公司裡(如:阿里、京東、知乎這類電商、社群公司)可能會好一些,如果是一家產品導向的公司(比如:搜狗、獵豹、360),運營的工作內容與上面的定義也許存在較大的偏差。
我們拿產品運營舉例,在一家產品導向的公司裡,運營的工作可能就是做使用者服務——這個功能做好了,給使用者宣貫一下;使用者產生抱怨了,整理收集好發給產品。活動運營,可能是某個功能上線了,搞個活動把指標突擊一下。內容運營,更多的則是寫文案的。
即便在運營驅動的公司裡,也有大量的運營工作是在做重複的體力勞動。比如:社群類產品內容的稽核、美妝類產品裡的內容製作與推薦、音樂類產品的歌單製作等等。
一個崗位越勞動密集型,那麼這個崗位在AI時代被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強。
三、AI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本質來講,AI與網際網路沒區別——他們都是底層技術。網際網路帶來的改變是連線,而AI技術帶來的則應該是聰明。
怎麼理解這個“聰明”?
我們回到實際業務中去,以產品驅動的公司和運營驅動的公司來舉例。
1. 產品驅動
以獵戶星空為例,與Rokid一樣都有一條業務線是音箱產品。以資料運營為例,在這樣的業務線裡,從業者的分工必然出現兩種極端分化:
- 為機器學習提供語料的,這類將會成為專業的標註團隊。他們會從運營工種中剝離開來,專注標註效率、標註準確度;
- 具備極強的產品導向、業務導向的專業分析師,善於從資料洞察中發現業務問題、優化方向。
在過去,產品驅動的公司裡,資料運營同學需要精通資料分析工具,需要在一大堆原始、混亂的資料庫中尋找“真相的蛛絲馬跡”。而在AI時代,資料運營同學則應該向策略、洞察力轉變,像一個“軍師”而不是“算盤”。
2. 運營驅動
一般來說,內容類產品多是運營驅動,比如:網易新聞、即刻甚至是脈脈。但實際上在我們身邊有一個另類——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一直自我定位是演算法驅動,藉助於演算法讓你看到你想看的東西。我在與今日頭條一些運營候選人交流時,發現他們的內容運營邏輯很有意思。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普通的內容聚合平臺,運營邏輯大概是這樣的:
如何找到內容消費者(頭部)、如何建立內容消費者與內容生產者的互動關係,是內容運營的核心工作。在這過程中,他們需要做各種活動、藉助於各種運營資源位、搞各種使用者維繫。但在今日頭條,則相對簡單:
在這個模式下,內容運營同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是兩個部分:
- 收入分成結構如何更合理?
- 使用者內容滿意度如何監測以及演算法如何調優?
四、AI行業的運營需要如何自我提升
從技術視野來講,即將到來的是AI時代,而從使用者和業務角度來講,未來則是服務驅動的時代。所以,在未來這個“硬幣”的兩面「AI」意味著效率提升、演算法能力提升,更加“聰明”。「服務驅動」則代表著打破壁壘,產品、運營、研發三者意識高度融合。
就運營而言,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兩面?我們需要準備些什麼?
1. 認知升級
人與人之間差距最大的,就是認知差距。行業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運營從業者首先要認知到AI時代即將到來,高人力、低附加值的工種理應逐漸消失。技術積累帶來的是技術成本降低,運營人員需要做好迎接變化的準備。
2. 打破邊界
運營與產品,在未來可能會變得非常模糊。產品會很懂運營、運營也應該很懂產品,在產品型公司這一天可能來的會更快一點。運營同學務必要準備好迎接這一變化,不能只感到“自己空間被壓縮”,而應該勇敢走出“運營工種”的自我定位。
打破邊界不等於“運營轉產品”,我們上面說過,產品和運營的界限會變得模糊,優秀的骨幹員工應該是兩種能力都具備,但最擅長某個特定領域,比如:資料分析師;使用者運營。
3. 業務導向
產品也好,運營也罷,業務導向將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即便是在傳統的網際網路公司,一箇中階運營向高階運營的轉變,重要標誌也是業務的把控能力。運營同學需要站在公司、行業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在打破邊界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價值點並最大化的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影響力。
4. 理解技術
理解技術,不代表要會寫程式碼,我們常常聽到運營同學說“我不懂技術”,實際上這是不對的。AI時代下,運營同學要有利用技術的意識。比如:我們在做使用者分層時,在做使用者行為軌跡挖掘時,要有利用技術的意識;再往前一步,我們在做產品體驗提升時,能夠擅長利用技術優勢來達成。
我們能夠洞察到自己所在的公司、行業技術突破的邊界在哪裡,再結合對使用者的洞察,超預期的滿足使用者訴求。
5. 巨集觀視野與策略制定能力
體系化思考與業務視野是P6-P7的一個關鍵點,而巨集觀視野(行業視野、未來趨勢判斷能力)和制定策略、執行落地,則是向更高階邁進的臺階。運營同學,尤其是中階的運營,一定要嘗試用更高的視野去思考自己的工作,並嘗試去制定策略——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全盤考慮自己在做的事情(即便你現在的定位只是一個資深運營)。
綜上所述
個人預測:低階的運營,會逐漸演化成為另一個專業的工種(就像資料標註一樣);而中高階的運營,則會越發的專業化,產品和運營的邊界會非常模糊。
到底還叫不叫運營,目前我不敢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行業的變化是無法按照我們個人的意識為轉移的,面對新時代的到來,運營同學需要勇於打破邊界、勇於改變自己,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作者:Pflv,Rokid運營負責人
本文由 @Pflv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