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賦予中小微企業發展新態勢
2018年對於電商行業來說絕對是不平凡的一年,傳統電商增長乏力,離天花板越來越近。拼多多的上市,淘寶、京東平臺的轉型,《電子商務法》的正式出臺,都深深影響著電商行業的發展。
其實,傳統電商的弊端早就開始初現端倪。2015年,中國電商交易量增幅為36.5%,此後連續兩年大幅下滑至19%。 在網際網路新增使用者接近飽和狀態下,引流成本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傳統電商越來越難做。
就在這種嚴峻的市場情況下,卻悄然躥出兩匹黑馬——拼多多和貝店。
據不完全統計,上線後不滿一年,拼多多的單日成交額突破1000萬。如今,其活躍使用者已超過3億,直逼京東;月流水高達400億元——拼多多用不到3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些成績,而阿里和京東做到這個數字用了10年。

貝店是貝貝網的移動端變體,上線於2017年8月。上線3個月,貝店日訂單量突破百萬,今年3月活躍使用者環比增長133.37%,位列當月移動App月活增幅榜第一。
兩匹黑馬的狂奔,似乎讓業界看到了新的曙光——社交電商,並且 從當前環境來看到這其中的某些高效的模式甚至可以規模化複製。
另一份統計數字,更為社交電商的前景添了一把火:2017年,微信生態的電商交易總額已突破萬億,相當於阿里全年交易額的三分之一。
過去的幾個月中,社交電商領域,融資捷報頻傳:
1月,庫存分銷平臺愛庫存完成1億元A輪融資;
2月,“改邪歸正”的環球捕手宣佈獲得浙江大學戰略投資,估值20億元;
4月,拼多多融資30億美元,估值150億美元,資本方為騰訊和紅杉資本;
4月,禮物說完成1億人民幣C1輪融資,C2輪正在進行;
4月,“從良”的雲集也得到了1.2億美金B輪融資。
這些融資背後,站著IDG資本、高榕資本、今日資本、新天域資本、鼎暉投資以及北極光等聲名顯赫的金主。他們眼裡,看到的是下一個獨角獸,甚至下一個淘寶。
在經過市場和混亂的洗禮後,社交電商的生態終於以日益規範的趨勢,讓昔日戰將找回了信心。 毫無疑問,社交電商是當下市場環境下的一大風口。

可是,我們看到的都是大型企業轉型後的傲人成績。縱然他們的成績令人嫉妒,但是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卻沒有辦法複製他們的成功。
因為對於大企業來說,他們有自己的技術,人才和資金。所以實現從傳統電商到社交電商的轉型升級並非難事。可是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他們沒有自己的技術團隊,也沒有那麼多的資金成本供他們轉型。
可能會有人說,那些中小微企業可以像之前入駐淘寶一樣,入駐到拼多多等這些第三方平臺。然而商家要想入駐這些第三方平臺,不僅需要付出一定的資金成本的。而且商家在這些平臺通過做活動等吸引來的流量都是平臺的流量,並不屬於商家自己的流量。隨著商家入駐的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戰非常嚴重。商家賺取的利潤本來就很少,想盡辦法通過做活動吸引來的流量最終還不是自己的,同時還得將本來就薄弱的利潤分給平臺一些。 這種“為他人做嫁衣”的做法只會讓商家的生存變得越來越艱難。

所以中小微企業,要想生存,必須想辦法打造自己的平臺,然後通過一系列的營銷推廣,沉澱自己的私域流量。對於沒技術,沒資金,沒人脈的中小微企業只能通過第三方技術平臺來打造自己的營銷平臺。
得有店的SAAS服務,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和極低的轉型成本。得有店通過為商家提供H5,小程式和APP等多種技術形態, 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一體化的移動商業服務,為商家建立自己的營銷平臺,幫助商家沉澱和管理它們自己的私域流量。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毫無疑問,社交電商是當下的一大風口。得有店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一次站在風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