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聞app的變與不變 叢鬆:做內容沒有什麼捷徑
《捉謠記》、《銳視訊》、《意見領袖》、《時事外參》、《眾測》、《法問》、《車來車往》、《看見》……在資訊碎片化、內容同質化的今天,新浪新聞app裡的200個精品欄目成為當下的稀缺品。
資訊平臺的競爭混亂而且激烈,新浪新聞app為什麼還要靜下心來不斷打造精品?在快與慢之間如何選擇?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浪應該有個什麼樣的標籤?面向IoT,新浪又應該做什麼準備?最近,懂懂與新浪移動內容運營總經理叢鬆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慢慢理清了這些問題。
因錯位而混亂
在PC網際網路時代形成的三大門戶(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四大門戶),是使用者閱讀新聞的入口。但是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閱讀習慣的變化,內容生產方式的變化,以及推送技術的變化,使得平臺格局打亂,閱讀新聞也跳出了三大門戶的範疇。門戶的競爭,成為了移動資訊app之間的競爭。
原本,今日頭條與新浪、搜狐、網易屬性不同,今日頭條更像是工具,而三大門戶更像是媒體,不在一個賽道上。但使用者在網際網路時代對資訊的需求,使得他們成為正面的競爭對手,競爭發生了錯位,“新浪們”與“頭條們”開始同臺競爭。
使用者、內容生產以及技術的變化,更使得這種競爭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混亂,叢鬆將之總結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野蠻生長。這個時期有兩個因素導致了野蠻生長。一是內容生產的社會化,即海量自媒體出現,人人都可以生產內容,內容量呈現指數級增長,同時也導致內容質量的參差不齊。二是因為今日頭條模式的成功,讓各個平臺開始紛紛採用資訊流推薦的方向,興趣推薦成為主流方式。
在叢鬆看來,使用者閱讀資訊主要有兩種需求:一是Save time,這類使用者希望在更短的時間裡獲取更多的資訊。二是Kill time,這類使用者很閒,通過刷資訊來打發時間。在野蠻生長階段,資訊量的爆發和資訊流推薦的方式,滿足了大量Kill time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量和使用者時長都獲得急速增長。所以,一時間資訊流被推崇備至。
其實,不可否認,今日頭條在移動端的資訊平臺上跑得快,當新浪、網易、搜狐開始做移動端的時候,被今日頭條這種全新的資訊流方式打得有些蒙,甚至打亂了自己發展的節奏。
第二個階段是劣幣驅逐良幣,野蠻增長之後的弊端開始顯現。使用者陷入資訊繭房,標題黨、虛假資訊、毒雞湯氾濫。比如一篇文章為了獲得更多的流量,會把娛樂、體育、養生等多種資訊拼湊在一起,從而獲得不同頻道的推薦機會。平臺被很多專門做號的人鑽了空子,大量平臺補貼都被做號公司拿走了。
這種亂象的結果就是 “劣幣驅逐良幣”,好內容得不到推薦,使用者看不到。而使用者每天被各種噪音包圍,浪費大量時間看不到真實、有用的資訊。使用者開始審美疲勞,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同時這種亂相也引發政府關注,開始出手加強對資訊平臺的監管。在2018年上半年,監管部門頻頻出手,對低俗、虛假資訊進行大力整治,平臺開始迴歸理性。
第三個階段就是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這個行業慢慢進入成熟期,迴歸理性。叢鬆強調,他更願意稱之為“價值迴歸“。
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是使用者迴歸對價值的需求。當用戶被海量的虛假資訊、毒雞湯等無效資訊淹沒的時候,希望看到更有價值的內容。二是平臺迴歸,通過對內容的把關,給使用者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不再是野蠻生長階段只求量而不求質。
因堅守而差異
競爭混亂的另一面就是同質化。叢鬆考慮的是新浪新聞app在堅守媒體基因時,做出差異化的內容來,這需要從三個方面去改進。
第一部分自己生產內容,這也是新浪的傳統優勢,“因為我們最瞭解自己的使用者,這部分內容量級雖然不大,但非常受使用者歡迎。”
第二部分是堅持與主流媒體的版權合作。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改進,比如以前跟新華社的合作是由編輯選取,每天選取內容有限。現在與主流媒體的合作不再是編輯選取的方式,而是將後臺開放一個介面,規模化接入,那麼新華社每天生產的內容全部都進入到新浪的內容池,使內容有了極大的豐富。
第三部分就是與自媒體的合作。所有平臺都對自媒體開放的當下,新浪並沒有太過激進,“我們只跟頭部自媒體合作,從源頭對內容進行把關,保證我們的內容品質,而不是單一追求數量優先。”叢鬆說道。當然即使謹慎,也不能完全杜絕“雜質內容”,所以還要通過技術手段+人工編輯兩種方式相結合,讓優質的內容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我們儘可能最大化地保持內容的健康度和優質度,這也是新浪的媒體基因支配著我們必須這麼做。”叢鬆很慶幸,雖然在第一階段,新浪跟所有平臺一樣也採用了資訊流的方式,但並沒有盲目跟風,保持了媒體一貫的謹慎態度。這種謹慎也帶來了正面效果,那就是因內容混亂帶來的負面影響比較小,沒有引起使用者的反感。
除了上面的三大舉措,新浪新聞app還有第四把劍——精品欄目。在懂懂筆記看來,這是新浪新聞app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大創新嘗試。
正如前文所說,資訊量的爆發導致內容參差不齊,而且平臺的競爭也進入同質化。這時候新浪新聞app考慮的就是差異化,而新浪與其它媒體平臺的差異性恰恰就是品質。
新浪在PC時代就以優質內容勝出,可以說是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媒體平臺。在使用者心中,阿里=電商,百度=搜尋,新浪=媒體。當用戶想搜尋內容的時候,往往會說“去百度一下”,當用戶有新聞需要確認真假的時候,也會說“上新浪看看”。
過去一年多,新浪新聞app不僅力推各個頻道的自有精品欄目,還與主流媒體、頭部自媒體合作打造了很多精品欄目,目前新浪新聞app 上的欄目已經達到了200多個。其中,20%是全量型內容,比如新浪自有IP《時事外參》、《地球日報》、《捉謠記》,以及與中國新聞網合作的《全球新聞眼》、與封面新聞合作的《銳視訊》等硬新聞內容;80%是垂直型內容,比如新浪自有IP財經領域的《法問》、汽車領域的《車來車往》、科技領域的《眾測》,以及與果殼合作的《果然知道》、與36氪合作的《36氪深度報道》等。這些欄目,既保證了內容品質,也更適合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
精品欄目化,是資訊平臺競爭到今天大家不約而同的一個選擇。但不同之處在於,新浪在堅持打造自有IP的基礎上,開始側重與合作媒體共同打造精品欄目,而騰訊與網易則更側重於自產內容。自產的模式比較重,內容質量有保證,但成本高、進度慢。而合作的模式,平臺與媒體發揮各自的優勢,針對使用者的需求策劃、定製內容,效率更高。一年多時間,新浪與合作伙伴聯合推出了很多新的精品欄目,覆蓋近50個垂直領域,有文字形式,也有圖片、視訊等更符合使用者習慣變化的新形態,覆蓋領域寬,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化。
發展到今天,新浪新聞app已經形成自己的內容金字塔:金字塔尖上是自制內容,接下來是多檔自有IP和聯合生產的精品欄目,再接下來與主流版權媒體的合作,基礎層是與大量的優質自媒體合作。這樣的一個金字塔,形成了新浪新聞app今天的內容特色,與其它資訊平臺的差異化開始顯現出來。
在混亂的競爭中,因差異化而出位,新浪新聞app在移動時代也守住了自己的基因——媒體二字。也可以說,新浪新聞app守住了“新浪”。
因迴歸而長久
在錯位的競爭中,新浪新聞app慢慢清晰了自己定位——智慧媒體平臺。
智慧,是新浪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進化,更先進的技術將更好的內容帶給使用者,提升使用者體驗,也提升閱讀效率。
媒體,是新浪最原始的基因,也是新浪最鮮明的標籤,是品質的保證。
平臺,就是不以生產內容為主,而是以聚合為主。
在叢鬆看來,做好一個智慧媒體平臺,有三點必須做到:第一是專業性,第二是差異化,第三是全渠道分發。“說實話,做內容沒有什麼捷徑,這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給使用者不一樣的體驗。”
精品欄目是新浪新聞app專業性、差異化最好的體現。通過運營這些精品欄目,叢鬆得出的經驗有兩個:第一是求精不求泛,在資訊氾濫的今天,精品內容是稀缺品。第二是求垂直不求全量,一個欄目想全量覆蓋難度極大,而垂直領域更容易贏得使用者的青睞。
全渠道分發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大變化,也是未來的一大趨勢。新浪新聞app形成這些優質IP,不僅是在新浪新聞app上傳播,也要通過全渠道來擴大影響力。
除了新浪新聞app之外,新浪最有力的外部流量來源是微博,這也是新浪得天獨厚的優勢。微博對新浪新聞app不是簡單的“喂“流量,微博在熱點事件中的優勢是熱度和速度,新浪新聞app的優勢是專業和深度,這兩者之間恰好是互補的關係,微博可以很好地給新浪新聞app帶來流量,而新浪新聞app也彌補了微博上資訊碎片化的不足。
新浪新聞app對專業性、差異性的追求,也獲得了手機廠商的青睞。華為手機的負一屏推薦的新聞,就是與新浪新聞app的合作。“華為選擇與我們合作,是因為它的使用者屬性與新浪的調性非常契合。”今年兩會期間,OPPO手機推送的兩會新聞也與我們進行合作,保障了手機廠商兩會資訊推送的及時性、專業性。
在手機之後,新浪還在考慮IoT帶來的更多機遇,比如AI音箱,新浪也正在與幾家主流音箱廠商討合作,將優質內容輸出,讓使用者可以通過音訊的方式收聽新聞。
在PC網際網路時代,平臺就是流量入口,平臺往往是越做越大,壟斷所有資源。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甚至未來的IoT時代,平臺都是交融的,渠道也是分散的,做成唯一流量入口平臺很難。全渠道分發,將流量從不同的地方引到平臺上來,將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也就是說,以前使用者看新聞,一定要到新浪網上去看,而未來可能是在新浪新聞app上、微博上,也可能是在華為手機上,甚至可能是在智慧冰箱的大屏上,但看到的新聞都是出自新浪新聞app。
這也是未來的趨勢——服務原子化。平臺還是平臺,但是平臺的服務通過原子化的形式無處不在。今天看來,精品IP其實就是一個個優質的小原子,他們更能有效地通過無數分散的渠道觸達使用者、服務使用者。
所以,從更長遠一些看,這些精品IP是新浪新聞app今天差異化的舉措,也將是新浪面向未來的一個準備。
【結束語】
這幾年在錯位、混亂的競爭中,新浪新聞app還是堅守媒體基因,發展速度可能受到一定的制約,但是當整個行業從野蠻生長迴歸到理性成長的軌道上來,新浪新聞app的後勁就體現出來了。
新浪不變的是媒體基因,是專業性。而變的則是根據移動時代使用者特點進行的創新,比如200多個優質IP,不僅使得新浪新聞app實現了差異化,還為IoT時代服務的原子化做好了準備。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資訊豐富,觀點獨到。
釋出各大自媒體平臺,覆蓋百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