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式:新零售市場的一張好牌?
從 2017 年 1 月 9 日微信小程式正式釋出算起,僅一年多的時間,小程式已經生長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通過底層技術與微信流量入口雙管齊下,深入到電商零售、社交、內容、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等各個生活場景。
在新零售催生出萬億市場的巨大風口下,想連線一切的微信,寄希望於小程式為線上使用者匹配實際的場景,也為線下商家收割新的流量。
零售的流量窪地
儘管早已放棄了電商業務,但這並不代表騰訊放棄了新零售的風口。相反,擁有巨量使用者的微信,正成為品牌零售商覬覦的流量窪地。
據中國信通院產規研究所正式釋出「2017 微信經濟社會影響力研究」報告提出:
小程式積極培育社交電商,推動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到 2018 年初已有 95% 的電商平臺接入小程式。
第三方統計平臺阿拉丁小程式釋出的《小程式生態白皮書》也顯示顯示:
在綜合活躍度 TOP 200 的小程式中,零售類佔比高達 21%。
在新零售催生出巨大風口的今天,一直被詬病缺少“電商”基因的騰訊走了一條與阿里截然不同的道路——利用社交流量優勢吸引商家進場。
作為一家上市網際網路巨頭,騰訊要獲得更高的增長,滿足股東和投資人的利益, 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
涉足原本未涉足的領域;
原有的業務進行國際化擴張。

但騰訊的出海之路,走的並不順暢, 對於騰訊來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對原本業務並未涉及到的領域拓展,來完成企業增量,零售/交易這個領域是目前騰訊必須抓住的板塊 。
騰訊在過去幾年一直試圖在這個領域切出一塊蛋糕,除了直接通過財務手段買買買之外,小程式可以說是目前切入到零售這個領域來的最好的一個方案,通過小程式來拓展騰訊的企業邊際。
小程式的野心
去中心化
在傳統經濟中,商業模式是一種中心化體系。所謂的中心化就是一個廣播模式,所有的使用者都是圍繞這一個主體進行,我們見到的大多數的傳統商業模式都是這個型別,例如:製造業、入口網站等等。

上圖是一個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再到“分散式”的結構演進圖,其中,中心化是代表了過往的商品經濟模式,而去中心化和分散式則代表了未來。
在新零售的體系中,阿里巴巴提出了:
“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資料驅動的泛零售形態”,“重構人貨場”,將以往的“經驗供貨”、“分渠道場景”以及“模糊的消費者”,變成“數字化的消費者”、“按需智慧供貨”以及“無處不在的消費場景”。
可以說,新零售就是為適應即將到來的“去中心化”的時代而誕生的。從 Costco
開始,零售行業去中介化非常的明顯,而線下線上結合,利用大資料驅動的新零售,則用網格化的方式將過去中心化的零售模式,轉變成為去中心化的零售模式,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在新零售之下將會達到極大限度的滿足。
但無論交易也好,生活服務也罷,核心其實還是人。 對於坐擁 10 億使用者的微信來說,很多線上線下的場景都會沉澱在微信裡,微信生態裡承載著非常多的可能性。
微信只需要加強線下或特定場景裡面“小程式”的使用習慣,便可撕開一個大的突破口,顛覆一個新的領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阿里電商交易的中心下,有使用者、商家和阿里三個角色。通過小程式的介入,商家可以直接通過合適的小程式觸達使用者,直接繞過阿里這個中心。這就是連線的效果,原本傳統的中心化的平臺的價值空間就會被取代。
當然阿里的體系十分複雜,也並非都能為 IM 所能承載。但社交作為最底層的連線,微信可以長出拼多多,可以長出微信支付,這也是阿里最為擔心的部分——切入到阿里的核心腹地。

這種現實已經發生,很多商家的流量已經不僅僅來自於阿里體系,甚至通過微信帶來的流量佔比更大。
更何況還有 3 億『電商增量人群』(用“微信月活”減去“淘寶月活”得出的 3 億使用者),他們不用淘寶,卻使用微信,未來他們成為微信內購物使用者的可能性更大。

作為一款“超級應用”,10億使用者都將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這個完全被騰訊微信掌控的世界。可以想象: 隨著小程式滲透率提高,微信在日常生活裡的話語權將變得更高。
短暫的紅利
在電商格局基本確定之後,零售商試圖自建電商渠道的可能性已幾乎不存在,借船出海成為了不得已而為之的途經,但是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的流量成本日益昂貴,這迫使商家四處尋找下一個流量紅利。
據公開的資訊:目前在電商平臺上,前十名品牌商的引流成本佔他的銷售額 10%-20%。而第二梯隊的引流成本也上漲到 20%-40%,第三梯隊甚至在 40% 以上。
早期微信的電商形態更多的是 C2C 模式,但如今流量成本的抬高迫使零售商轉入微信這個流量窪地,並進一步帶動社交電商的發展。
現在,社交電商正在向電商行業的主流方向靠近,如已經獲得過 3 億使用者的拼多多已經成長為該領域的獨角獸。另外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也在積極推進內容化戰略,利用資訊流、直播、短視訊等形式探索社交模式,以留住更多的使用者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小程式在微信的零售邏輯中發揮了重要的連線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小程式的紅利主要基於流量,之後隨著大量參與者的湧入,微信流量成本也會水漲船高。同時,微信在產品上的剋制與商業上的戰略思維的抉擇,將決定小程式切入新零售的深度。
參與者的機會
雖然小程式的天花板來自微信,未來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是筆者認為: 這波紅利對於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契機,尤其是一些在經過小程式賦能之後,會出現質變的業態。比如:工具類、占卜測試類、小遊戲和電商零售類的應用。
在產品形態層面, 目前現有的小程式滲透的領域遠沒有窮盡,還有更多可能的業態並沒有做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新形式,其中有些非常適合由小程式切入,比如一些去中心化教育類、服務類以及連鎖零售。
邏輯上這些業態能夠拋開美團、58、阿里等中心,直接與使用者建立連線,不用再通過原有的中心化平臺。
此外,一些使用者的需求稍微有些複雜,剛好有線下的門店進行配合,頻次不高、還 未被微信生態改造 的方向。比如:家政保潔等,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最後, 細分的工具層面 ,低頻剛需、剛需高頻 Lite 版應用其實也十分適合用小程式承載。比如:提醒、筆記、相簿、日曆、占卜測試、查詢機票匯率等,容易產生社交裂變傳播的產品形式。
總之,不用把小程式單獨拎出來看,應該跟微信的內容、社群等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在線上流量枯竭的時代,小程式確實創造了不少“神話”,對於沉澱很多線上線下場景的微信來說, 畢竟有場景才有形成生態的可能性,在這一點上,微信小程式可以成為騰訊的一張好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