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還能“受寵”多久
上市靴子落地,Lyft拔得頭籌,成功實現了“網約車第一股”的夢。雖然與其他共享經濟企業一樣,Lyft還在虧損中打轉,但令人振奮的是,資本市場似乎很看好它的前景。北京時間3月30日凌晨,截至收盤,Lyft股價收漲超過8%,這是投資者的認可,也是對新型網際網路模式的期待。或許5G技術的發展會將Lyft們拯救出泥潭,但目前,Lyft依然要準備好面臨資本的重重壓力。
首秀亮眼
Lyft還是走在了前排。美國東部時間3月29日,“網約車第一股”Lyft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股票程式碼為LYFT。開盤價報87.24美元,較IPO時的發行價72美元/股上漲了21.2%,估值約為243億美元。
股價一路走高,折射出華爾街對Lyft的青睞。Lyft自美國東部時間中午開始交易,正是美股開盤近兩個半小時。僅5分鐘內,股價最低觸及85.51美元,最高觸及88.6美元,最終Lyft收漲8.74%,報收78.29美元。
據CNBC統計,截至收盤,Lyft股票的交易量超過7000萬股,顯示市場交易投資情緒旺盛。
按收盤價來算,Lyft市值約為222億美元。但《華爾街日報》給予了更積極的看法,認為經股權充分稀釋後,Lyft市值達到265億美元。
Lyft受歡迎已有預兆。早在上週路演時,Lyft就以已獲得超額認購。而華爾街分析師在Lyft的IPO價格還未確定之時,就已率先給出“買入”評級。如果一切順利,Lyft市值將比其9個月前最後一輪估值高出100億美元。
市場看好的不是Lyft這一個企業。據瞭解,2019年會有包括Lyft、Uber在內的諸多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進軍資本市場。英國《金融時報》指出,Lyft是2017年新銳社交媒體Snap上市以來的最大美國科技類IPO,250億美元的市值相當於Twitter或希爾頓酒店集團。Lyft上市成功與否,將測試二級市場對尚未盈利的明星初創科技公司的耐心。
虧損痛點
冰火兩重天是Lyft的現狀。一邊是投資者的追捧和上市首日的火爆,而另一邊則是來自分析師們對其盈利能力的質疑——Lyft真的值250億美元嗎?
美國媒體Axios認為,未上市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私募機構囤積的資本越來越多及科技股再度在市場上走高等因素,加上投資者“害怕錯失”投資機會的心理,造就了Lyft的火爆與價值膨脹。
業績資料是Lyft遭到質疑的有力證據。Lyft提交的IPO檔案顯示,2018年,公司實現營收21.6億美元,較2017年的10.6億美元增長了逾一倍;與此同時,其虧損規模也在擴大,2018年虧損了9.1億美元,較2017年的6.9億美元增加了31.88%。Lyft依然走不出“燒錢”式擴張的囹圄。
在追捧者眼中,隨著Lyft的營收規模增長,盈利終會到來,老牌的網際網路企業是先例。亞馬遜於1997年上市,當年亞馬遜的營收為1.5億美元,同時虧損3100萬美元,估值為14.5億美元。直到2015年,亞馬遜才告別虧損,但當年的淨利潤也僅有5.96億美元。如今,谷歌的市值超過8700億美元。
不過,並非所有的科技“獨角獸”們都能成為亞馬遜。據彭博社統計,社交媒體公司Snap在2017年上市首日上漲44%,但如今股價不到上市價的2/3。
網際網路資料研究機構Dealogic的資料顯示,自2012年以來,全球只有12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的IPO定價高於初始區間。其中,只有3家公司在前一年的交易中實現了相對於開盤價格的正回報,平均下跌12%。
美國投行D.A.Davidson高階分析師Tom White在Lyft上市後分析稱,Lyft在傳統的銷售和營銷上做得不錯,也提供了足夠多的優惠來培養司機和乘客雙方的使用者黏性;但其業務缺少焦點,可能會對盈利帶來挑戰。
對於Lyft的具體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後Lyft將如何平衡投資者對於盈利的期待和公司既定發展的關係,北京商報記者向Lyft負責人進行求證,但截至發稿,對方並未予以確切回覆。
上市之考
虧損之外,Lyft還面臨著老對手Uber的壓力。“如果沒有競爭對手或行業相關的新聞,Lyft可能在公佈上市後首份財報之前,都保持目前股價的高位水平。”Tom White表示。據路透社3月中旬報道,Uber將緊隨Lyft,計劃在4月開始首次公開募股(IPO)。
好在盈利能力是所有共享科技企業的囹圄,在這方面,Uber沒有超過Lyft多少。美國交易跟蹤研究機構Second Measure的資料顯示,從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Uber和Lyft在美國的收入增長率分別從90%和160%,降至約15%和48%。
為更快實現盈利,Lyft們都在擴張業務,以獲得更多收入來源。加大對自動駕駛的投入就是例證。Lyft與汽車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和科技公司達成合作,並在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多設立了自動駕駛研發中心。Uber也沒閒著,據報道,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內,其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支出為1.25億-2億美元。
“如何持續盈利的確是個問題,目前共享出行企業仍沒有找到比較好的盈利模式。”網際網路分析師楊世界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不過對於Lyft和Uber的盈利能力,應從兩個方向來看待,“一方面,隨著5G、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會帶來新的商業紅利,與硬體供應商上下游之間的繫結合作,可能會給共享出行企業帶來一些改革升級,也帶來一定的盈利空間。此外,Lyft率先上市之後,Uber和滴滴等共享出行領域的獨角獸企業,肯定會受到一些市場壓力,會在市場資源配置上促使其在盈利方向上進行創新”。
在楊世界看來,早期的網際網路公司,是先把基礎的使用者量累積起來,擁有了基礎的使用者生產力之後,再通過使用者的需求和市場的資源配置,來進行轉化,這是需要過程的,共享出行企業要想獲得盈利能力,也需要過程。Lyft的上市對整個共享經濟市場來說是一種肯定。對於它如何通過資本力量去開發盈利能力,如何在5G、AI的賦能下衍生出新的盈利模式,投資者是存在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