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外貿實戰:老闆不應該總當救火隊員
世界經理人專欄
ofollow,noindex">JAC外貿實戰
這裡有最基礎的職場生存之道,有入門的郵件,更有客戶的分析,跟蹤,客戶的談判,實操性十足;這裡還有,用人,管人,佈局等等很多方面的企業運營的經驗和教訓;以文會友,結交天下外貿人!
從2014年開始以各種形式輔導過400多家企業,真的是情況各異,大小不同,但是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如下四大類:
從2014年開始以各種形式輔導過400多家企業,真的是情況各異,大小不同,但是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如下四大類:
A.這類企業是內銷做了很久,想轉外貿,把整個專案直接扔給我們來做,這樣的專案佔了21%,這裡面還包括一些soho運作轉企業運作的部分;
B.這類企業外貿做了很多年,老闆非常有前瞻性,公司並沒有發生任何明顯問題,但是他想要未雨綢繆,早作佈局,這種專案只佔到了12%
C.這類企業外貿做了五年左右,公司已經開始有了各種問題,例如,營銷失靈,老員工成長停滯,積極性下降,新員工成長滿,不穩定,等等,老闆也各種學習,各種折騰,但是還是無法扭轉,這種最多,佔了64%;
D.這類些企業跑的比較快,OEM實在是做夠了,被客戶壓榨的太慘,太被動,所以想做自己的品牌,這種有3%。
而進入了2017年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變化,B類客戶的比重越來越大,在2017年的所有客戶中超過了50%,所以公司內部經常開玩笑說,真的是經營越好的越想盡辦法變得更好,而遇到嚴重問題的卻是各種顧慮,各種不捨,這可能就是差距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吧。
當然絕對不是說,不找利貿做服務就說明他沒有好的發展,但是從我們今年接觸的此類客戶來看,他們真的是各種收緊,營銷,人員,思想,各種縮水,銷售額,利潤,客戶……
其實當我們看到2017年這組資料的時候還是蠻開心的,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變化,大家不再是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當救火隊員了,而是已經在“防患於未然”了。
當然,還說明一個問題,大家已經把為服務付費當成了常態,前幾天跟公司的法律顧問聊天的時候,他也說到了這個問題:原來的時候律師是被人討厭的職業,誰沒事會找律師啊,找律師一定是惹上官司了;現在不同了,我們所現在的律師每個人都是幾個企業的法律顧問,多到只能挑著接,很多公司一年都頭都沒有什麼案子,只是偶爾來諮詢點問題,但是第二年還是會續費。
經常在各種場合為老闆們分享,話題有很多,例如外貿的形勢變化以及應對,團隊的管理,團隊的考核激勵,精細化管理等等,這些都是很高大上的話題,但是每次講完,讓大家提問的時候,尷尬就出現了,因為站起來提問的,百分之八十與這些問題無關,要麼是業務細節,要麼就是起來抱怨某項工作很困難,有沒有捷徑之類,要麼就是自虐心態,員工離職帶走客戶咋辦,員工飛單咋辦?
這些都是救火心態,我們輔導的企業,很多一開始就是這種心態。我們的做法是先紮實打基礎,然後有步驟的去做工作,但是這些企業的老大們往往非常心急,一會講講這個吧,一會講講那個吧,你們的進度好慢啊……
我們前段時間有個案子差點被企業帶的跑遍,專案組四個人,三個會參與服務,兩個已經跟著客戶的節奏跑了,客戶要什麼有求必應。一開始我是不知道的,後來終於有一項工作他們做不了了,過來找我,我非常納悶,按照規劃,這個不應該是 七大體系 基礎打好, 模擬訓練 做上幾次, 客戶分析指導 做好之後的工作嗎,怎麼現在做?
知道原因後,趕緊叫停,開會,重申服務原則,我們不是有求必應,我們有完善的服務規劃,企業要做的是緊密配合!如果企業能夠自己規劃得很好,很有條理很有效果,幹嘛還要付費找我們呢?
他們的研發能力,技術能力還不錯,團隊中幾個老員工能力忠誠度都可以,為什麼會運轉無序呢?
就是因為他們兩個老大天天在救火,天天在後面解決一些瑣事,雜事,緊急事,沒有任何的佈局,步驟,和前瞻性措施,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所以,就算是客戶很不滿意,要終止合作我們也要去把這個局面扭轉過來!
於是電話一通兩通三通甚至到了撕破臉的邊緣,我們始終堅持立場,後來他們讓步,願意按照我們的步驟去做,局面改變很快,也就是一個月而已,員工執行力增強,他們做事更加有規劃,秩序,更加沉得住氣,兩個老闆之間的配合也比以前更好。
這絕對不是特別案例,因為很多老闆把自己當救火隊員,當他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救下這場火的時候,正好看到了利貿,來來來,你來跟我一起救火。
可以啊,我們也可以過來幫你們救火,但是救火真的是主要目的嗎?
好,利貿幫您救了火,然後也教給了您最快把火撲滅的方法,走人了,就不會再著火了嗎?
當然會,因為著火的源頭還在,治標不治本,而諸位老闆只是從一個不專業的救火隊員變成了專業的救火隊員,僅此而已。
企業會發展,人越來越多,事情越來越多,著火點也就會越來越多,蔓延的也就會越來越快,你再專業又如何呢?
大家應該記得這個圖:
若干年以前,外貿創業,不需要什麼制度,機制,團隊,照樣可以做的很好,因為那個時候外貿是真的好做,我的起步就是那個階段;但是就算是一起步的兩個人,我們也開始做了一些機制,制度,做了一些策略佈局,例如大客戶策略,例如地推策略,例如重點市場策略,所以在一頭扎進工廠之前,我們的銷售額是飆升的,因為事先做了很多準備,三四年間幾乎沒有出現任何的救火的狀況,一切順風順水。
所以,不要總是拿著自己的公司還小當藉口,當你的公司不存在生存壓力,不會因為一年的收入減少而倒閉的時候,就要轉型,改變原來創業時期的策略,轉入守業策略。
因為沒有幾個人希望自己的公司一直是小公司吧!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你當這篇文章是廣告也好,是提醒也罷,只是因為我們接觸的各種企業多了,有了很多的瞭解和感觸,也正是看到了小微型企業的不易,才想說,對於企業,有些坑,能不走最好。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就不信你有那麼好心,企業越差你們生意不應該越好嗎?正所謂,外貿越難做,培訓越有市場啊。
錯了,我也說了按照資料,我希望大家都變得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意才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