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調研——市場調研
隨著資訊科技迅速發展,特別是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創造了跨時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使知識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教與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條件的限制,知識獲取渠道靈活與多樣化。而資本市場和創業者的不斷湧入,使得我國線上教育在近幾年經歷了一段快速發展期。
線上教育的發展與科技發展水平、教育理念變革以及使用者教育需求升級和生活方式轉變息息相關。隨著網際網路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商業模式的日漸穩定,教育使用者學習需求的深化、消費意識的覺醒和消費能力的升級,中國線上教育在現階段已經進入了學習領域垂直細分、學習方式豐富多樣、資源開放共享、教育內容變現的智慧教育時代。
智慧教育時代,隨著使用者對知識需求深化和消費意識的覺醒,以“輕知識”為產品的知識付費平臺相繼出現。融合網校教育、MOOC、直播、知識付費等多種元素基礎上,B2B2C線上教育平臺成為網際網路教育新模式。人工智慧+教育成為新的技術研發方向,體現在各類教育產品中。
B2B2C線上教育平臺定義和研究範圍
怎麼理解B2B2C,也就是指線上教育平臺為了實現優質教育的目標,連結教育內容提供方和需求方雙方使用者的第三方教育平臺,平臺一般不直接提供課程內容,而是承擔教育的載體角色,為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和服務。那麼這裡涉及到的雙方和第三方分別指“教師端”“學生端”“平臺端”。

B2B2C線上教育平臺特徵
1、作為教育端和學習端得載體,不主要負責產生教育內容,而是通過稽核和監管,篩選優質的老師入駐平臺,傳播高質量的知識資源。
2、以視訊課程為核心教育形式,滿足需要學習的學生端在不同學習階段額學習需求。
3、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為雙方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和服務,實現教育效果的基礎上實現商業化。
線上教育的市場規模
2017年市場規模預計1941.2億元,行業也逐漸進入初步成熟期
資料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線上教育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941.2億元,同比增長22.9%。未來幾年,中國線上教育的市場規模同比增長幅度持續降低但增長勢頭保持穩健,預計在2019年市場規模達到2727.1億元。經過近幾年線上教育的快速發展後,自2017年逐漸迴歸穩定階段,市場對教育者和教育內容要求更高,線上教育的良莠不齊也顯現了一些弊端,使得創業者,線下轉型線上的企業難道都相對應的增加,教育分享者得發展也相對應的收到限制,而B2B2C線上教育平臺為上述瓶頸提供了機會和空間。
行業痛點
課程內容的版權保護(網際網路數字化作品被快速複製和二次傳播,損害原創內容輸出者得正當利益。)
課程稽核規範的完善(課程的內容優勝劣汰是平臺的責任,必須保證課程的質量才會避免學習著得損失。)
教師端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平臺的完善,運營,服務,推廣等等對老師要保證足夠友好和從充分。)
學生端的學習體驗(保證課程質量,優質教師,對學生端是一個保護。)
內容與內容的精準匹配(如何做出合適內容迅速精準的匹配上。)
學生端得留存率(保證學生的轉化率,留存率。)
主要的商業模式有哪些:
1、學生的課時費抽成
2、學生的打賞費抽成
3、機構的廣告費
4、入駐平臺的使用費
B2B2C線上教育的企業案例(這個不展開講了,會在競品分析文章中詳細介紹)
騰訊課堂 網易雲課堂 CCtalk
線上教育平臺的行業趨勢
聚合供需,搭建平臺,發揮價值(提升課程數量,保證課程質量)
一個優秀的平臺應該具備的基礎條件:1、課程數量規模大。2、課程分類清晰,種類多。3、課程內容的質量優,乾貨多。只有具備以上三點要求才可以提高學員使用率,轉換率,持續存活率。
滿足供需雙方的精準匹配(更精準高效的完成供需匹配,實現個性化教育)
平臺化管理實現教育方匯入教育資源,需求方更好的找到學習的資源。避免無需求的情況下教育方的資源氾濫,需求不滿足情況下學習方達不到學習需求。一個好的平臺可以記錄需求方的搜尋,瀏覽等等主動需求。可以根據這些記錄去幫助單個學生做推薦,直到需求匹配。整個過程則需要平臺對教育的理解能力,資料的分析能力和相對應的一些演算法能力。
打造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務體系
傳統教育具備很多優點是線上教育目前不具備的。例如:面對面更易與捕捉老師的表情,動作,同學間的相互協作交流等。這些優點線上是沒辦法感受到得。所以線上教育最需要突破的一個問題就是線下場景還原化。要做到在線上學習跟線上下學習的感受是同步的。目前很多平臺線上的教課都處於零散狀態。未來平臺的發展一定是招生、教學、練習、跟進、管理、測試等等環節必不可少的流程。真正做到線下場景還原的真實體驗,服務極致將是線上教育突破的重點。
加強對大資料與人工只能技術的應用
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的當下,需要加強對大資料與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發揮大資料的天然優勢,加快AI技術在平臺中的應用開發。而資料也將成為各個平臺爭奪的資產,目前線上教育機構都是深耕某一個領域,因此積累的資料都是單方面垂直的,而平臺由於天然的跨領域,跨機構運作,有多方面的資料積累,如果這一平臺上的資料能與公司的其他資料相互交叉使用,將會給平臺帶來海量多維資料,也會為平臺全面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