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巨人 - IBM《浪潮之巔》讀書筆記

一、正文
1、歷史
(1)機械時代的創立 - 老華生時代
1924 年, IBM
成立,由老托馬斯華生( ThomasJ.Watson )建立。IBM 是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的簡稱
早期的 IBM ,產品主要是一些用於管理的機械諸如 打孔機,製表機 等等,服務物件是政府部門和公司。 IBM 從那時起,就 鎖定了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為它的主要客戶,直到今天 。
(2)電子時代的騰飛 - 小華生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 機械時代
和 電子時代
的分水嶺。機械革命從三百年前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般認為其高峰是十九世紀末期。當時很多人認為機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認為計算機可以代替一切一樣。
在 IBM 裡,這兩派爭執不下,而代表人物恰恰是 華生父子
。老華生認為電子的東西不可靠,世界上至今還有不少人持老華生的觀點。而 小華生則堅持電子工業是今後的發展趨勢 。這場爭論終於以小華生的勝利而告終。
如果說 IBM 在上一次的機械革命中不過是一個幸運的追隨者,它在從二戰結束開始的電子技術革命中完全是一位領導。
而電子技術革命中,計算機是核心。當時美國研製計算機的直接目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軍方計算彈道的軌跡。計算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被髮明的。
社會的需求對科技進步的作用要超過十所大學。
小華生決定投資發展計算機,並請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創始人 馮 · 諾伊曼
做顧問。
在我個人看來,小華生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不是將 IBM 變成一個非常成功的公司,而是將計算機從政府部門和軍方推廣到民間,將它的功能由科學計算變成商用。
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 IBM 在計算機領域基本上是獨孤求敗。
(3)反壟斷法的博弈
從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美國司法部和 IBM 打了十年的反壟斷官司,兩家最終於 1982 年和解。
和解的結果是,第一, IBM 分出了一部分服務部門,讓它們成為獨立的公司;第二, IBM 必須公開一些技術,從而導致了後來無數 IBM-PC 相容機公司的出現。
(4)PC 階段的初戰告捷
如果要把計算機工業的歷史劃分階段的話,那麼, 1976 年可以作為一個分水嶺。這一年,沒有讀完大學的天才 史蒂夫 · 喬布斯
( SteveJobs )在車庫裡整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可以商業化的 PC
(Personal Computer 個人電腦) Apple-I
。
1973 年,從小華生接手 IBM 的新總裁 凱利
( FrankCary ),在四年後,也決定跟進,開發個人電腦。
僅一年時間, IBM-PC
就問世了。雖然第一批 IBM-PC 的效能只有現在個人電腦的萬分之一,但是,它比蘋果公司的 Apple 系列已經好很多了,而且對當時的字處理,程式設計等應用已經足夠了。因此,它很受歡迎,當年就賣掉 10 萬臺,佔領了四分之三的微機市場。 IBM 在和蘋果的競爭中真可謂是後發先至 。直到今天, IBMPC 還是個人電腦的代名詞。
(5)PC 市場的潰敗
當時 IBM 為了以最快速度推出 PC ,連作業系統都懶得自己開發,而是向其他公司招標。
IBMPC 唯一一個作業系統的核心 BIOS 是自己的(但是很容易地就被破解)。
而微軟,用七萬五千美元買來的 磁碟作業系統( DOS )
,轉手賣給了 IBM 。蓋茨的聰明之處在於,他 沒有讓 IBM 買斷 DOS ,而是從每臺 IBMPC 中收一筆不太起眼的授權費。
因此後來, IBM 決定和微軟共同開發微機的新的作業系統 OS/2
,共同來開發微機的軟體市場。
而微軟卻暗渡陳倉,背地裡下大力氣開發 視窗作業系統( Windows )
。當windows 3.1 研製出來的時候,微軟帝國也就形成了。十幾年後,矽谷一位最成功的 CEO 講, 凡是和微軟合作的公司,最後都沒有好結果 。 IBM 也許是其中第一個吃虧者。
除了作業系統方面,計算機硬體方面,由於 IBMPC 的 相容機
入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如果不是反壟斷的限制, IBM 可以阻止這些公司使用自己的技術進入市場,或者直接收購其中的佼佼者。
所以 IBM 只好看著 康柏( Compaq )
, 戴爾( Dell )
等公司作大了。
剛開始微機還沒普及,並沒有動搖 IBM 的營收根基。而到八十年代末,由於微機效能每十八個月就翻一番(摩爾定律),微機慢慢開始勝任以前一些必須要大型機才能做的工作。這樣, 微機開始危及到大型機的市場 。 IBM 出現了嚴重的虧損,有史以來第一次開始大規模裁員。
雖然 IBM 第一個開發出主流 PC (即 以英特爾處理器和微軟作業系統為核心的 PC )的,現在我們知道,個人電腦時代的最終領導者是微軟和英特爾,而不是 IBM 。隨著 2005 年 IBM 將個人電腦部門賣給了中國的聯想公司, IBM 徹底退出了個人電腦的舞臺。
當時 聯想 筆記本電腦在世界市場上銷量不過 2% ,這個市場份額無足輕重,根本無法和 Dell 、惠普等公司競爭。當時 IBM 有 5% 的市場份額,兩家加起來大約有 7% ,這個份額在世界上可以進前五名。
總的來講, IBM 和聯想的這次交易應該是 雙贏 的。 IBM 就是這樣,時不時地調整內部結構,將一些非核心的、長期效益不好的部門賣掉,同時擴大核心的利潤高的生意。
2、IBM 實驗室
幾十年來,如果說在工業界哪個實驗室有資格和貝爾實驗室相提並論,恐怕只有 IBM 實驗室
了。其中 華生實驗室
( T.JWatsonLabs )是旗下最有名的一個。
IBM 發明了計算機的硬碟和 FORTRAN 程式語言。六十年代, IBM 發明了現在通用的計算機記憶體( DRAM ),提出了現在廣泛使用的關係型資料庫( RelationalDatabase )。
1994 年 8 月 16 日,首次研發出世界第一臺全觸屏的行動電話,比 2007 年蘋果公司發表的第一支 iPhone 和 NOKIA 於 1999 年發表的全綵觸屏行動電話還要早,堪稱 智慧手機
中最早的始祖,但後來仍未引起全面性流行。
所以 IBM 的主要發明都和計算機有關,這一點上,它區別於研究範圍廣泛的 AT&T 的貝爾實驗室。
一九九七年, IBM 的超級計算機 深藍
( DeepBlue )和有史以來最神奇的 國際象棋 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展開了六盤人機大戰。半年前, IBM 的計算機僥倖地贏了卡斯帕羅夫一盤,但是被卡斯帕羅夫連扳了三盤。僅僅半年後, IBM 的深藍計算機各方面效能都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 棋藝 " 也大大提高,而卡斯帕羅夫的棋藝不可能在半年裡有明顯提高。人機大戰六盤,深藍最終以 3.5 比 2.5 勝出,這是人類歷史上計算機第一次在國際象棋六番棋中戰勝人類的世界冠軍。
IBM 每年花上億美元,養了一支龐大的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律師隊伍,專門去告那些可能侵犯它們專利的公司,每年 IBM 從專利費上掙來的錢是十億美元左右。這顯然是一個非常賺錢的買賣。 IBMT.J.Watson 實驗室的一位主任很驕傲地告訴我,不要看 IBM 在微機市場上遠遠落後於 Dell 和惠普等公司,它們每年要向我們交很多的專利費!
3、轉型之路
現在,IBM 將自己的使用者群定位在企業級,而放棄了自己不在行的終端消費者市場。以提供客戶全套軟硬體設計全套解決方案為主要銷售策略。今天, IBM 成為了 世界上最大的開源作業系統 Linux 伺服器
的生產商 。
要知道美國主要銀行對計算機系統的要求是一年宕機時間不能超過五分鐘。 IBM 這種保守的做法讓大客戶們很放心,因此,即使它的產品和服務比別人貴,政府和公司還是很願意,或者說不得不用 IBM 的。
但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公司( consultingcompany ),第二大軟體公司,第二大資料庫公司。 IBM 有當今工業界最大的實驗室 IBMResearch (雖然其規模只有貝爾實驗室全盛時期的十分之一),是世界上第一專利申請大戶(以後我們還要講 IBM 對專利的態度),它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開源( OpenSource )的 Linux 伺服器生產廠商。 IBM 能成為科技界的常青樹,要歸功於它的二字祕訣——保守。毫無疑問,保守使得 IBM 失去了無數發展機會,但是也讓它能專注於最重要的事,並因此而立於不敗之地。
迄今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 兩次重大的轉型,從機械製造到計算機制造,再從計算機制造到服務。 它錯過了以微機和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技術浪潮,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的 基因所決定 的。
二、總結教訓:
IBM 公司可能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成功地逃過歷次經濟危機,並且在歷次技術革命中成功轉型的公司。最關鍵的原因還是 IBM 能夠持之以恆的把握住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並且在緊要關頭捨得自斷其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