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產品從規劃到落地-從0到1
最近增加了個新的工作習慣,每天晚上一定抽出時間來靜坐。
(微信:neutyz,公眾號:U-4EverYoung)
靜坐時腦海裡面會來總結工作,從具體的一項項工作內容開始,可能是專案、產品、技術,也可能是一份業務討論稿、一張業務腦圖、一個產品原型。然後把這些具象化的工作內容,抽絲剝縷,慢慢抽象起來,抽象出 框架、線條、邏輯 ,然後 把這些線條在框架內用邏輯來編織成密密的網 ,這張網我把它暫且稱之為自己獨有的學習邏輯和方法論。
每當我腦海裡形成一張網時,怕自己以後忘記,不管多晚,我都會趕緊把這張網用文字格式化起來,以便以後需要時能夠隨時檢視。
今天來分享又一張新編織的網。

網際網路產品從規劃到落地
如果讓你從0到1開始探索行業機會,你可能會面臨下面這些問題:
你如何從某行業入手尋找你產品的切入點?
你如何從某行業切入點開始尋覓你的產品機會?
你怎麼來保證你尋覓的產品機會是正確的,並且有可能成功的?
你如何將你看到的機會轉化為你想做的網際網路產品?
你如何將你想做的網際網路產品從規劃到落地?
如果上述這些問題你都能夠很好的回答出來,那麼從0到1的業務產品框架你就基本梳理的差不多了。
下面來具體聊一聊回答這些問題的方法論?
我把這套方法論稱之為從0到1做產品規劃的方法論,簡稱“NT-01理論”。(備註:NT是我英文名縮寫)
(一)尋找行業切入點
從你想入手的行業著手,先分析該行業當前產業鏈的情況,找出當前產業鏈的上下游各角色,建立當前各個上下游角色之間的關係,並抽象出該產業最本質、最核心的供需關係。
挑戰現存的供需關係,找到供需關係不均衡的點或面。 這個點或面,就是你可以切入行業的點或面。
(二)尋覓產品機會
尋找到行業切入點後,接下來要在這個切入點去尋覓產品機會。
在這個環節,你要做的是在這個切入點去分析該切入點涉及到的上下游,包括上下游角色、功能、實體流通情況等現狀。
找出這些現狀中問題凸顯的地方,問題常常表現的形態為: 關係複雜、多角色間資源分配不均衡、多角色間權重不均衡、多角色間資訊不對稱、多角色間實體流通不順暢 等問題形態。
這些問題凸顯的點,就是你將要規劃的產品機會。
(三)論證產品機會
尋找到產品機會後,接下來便是要去論證產品機會。
論證產品機會,需要分析該產品將來可能會對產業上下游產生的影響?是否可以解決某些角色在某些場景下的問題?
從這兩個角度去分析論證,並得出論證結果。這個論證結果就是你產品機會是否正確的答案。
(四)機會轉化
如果論證結果是正確的,接下來便是機會轉化的過程,機會轉化就是要把角色、場景、問題串聯起來,沿著這個串聯起來的主要路徑去探索產品的核心業務能力。
這些核心的業務能力,將會是未來產品的核心功能。
(五)規劃落地
機會轉化後,有了產品的核心業務能力,有了未來產品的核心功能,接下來便是規劃落地的具體環節,相信各位產品到了這裡,應該有足夠的經驗和能力繼續往下了吧。
例行總結
上述“NT-01理論”的五段論,基本可以比較標準化來粗略做產品的規劃和落地,按照這種理論去做思考,可以快速的抽象出產品框架,完成從0到1的產品規劃和落地。

些許妄言
跟同行們交流討論,發現每次討論,大家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產品人員的等級到底怎麼劃分?
在這裡,我大膽妄言一下,丟擲我認為產品人員等級的劃分原則,具體如下:
高手:
看問題直抵本質,對行業有著深入、強悍、獨到的瞭解,可以快速把握行業的薄弱環節和未來趨勢,善於抓住主要問題的主要部分,能夠確立業務產品的正確方向,並沿著正確方向披荊斬棘。
中手:
懂得產品是用來詮釋業務、傳遞業務的,懂得產品是銜接業務和使用者的橋樑,能夠圍繞正確的業務方向,把握核心業務,不跑偏的去執行業務產品。
低手:
可以按計劃去迭代產品,但並不一定明白產品是為何而做,到底是想表達什麼樣的業務,該產品方向是否正確?
這類同學可能會具備很好的執行力,能夠較好的梳理清楚產品路線圖,製作好產品迭代計劃,做好設計、原型、PRD、實現、上線等產品兌現的落地工作。
不入流:
天天就知道在嘴上說“使用者體驗”,沒事兒改個按鈕改個線,基本落地的工作也做不好,產品想不清楚,研發人員問起來,就知道回覆“去參考一下某某產品/某某App,咱們就照他們來做”,每天不是把時間花在業務研究上,而是花在怎麼調介面,用什麼工具上面來。
為什麼說這類產品不入流呢?因為他們不知道業務產品的正確方向,由他來帶領產品,只能白耗整個團隊的資源,對實際業務起不到大的正面推動作用。
版權說明
本文章所有版權歸屬本公眾號所有,請尊重原創, 轉載需經過本公眾號授權 ,否則會追究版權責任,如有轉載事宜請後臺留言溝通,謝謝。
微信:neutyz
公眾號:U-4Ever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