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架構 阿里再做加減法
7個月後,阿里再做加減法,在6月18日的調整中,阿里新零售排頭兵盒馬升級為獨立事業群,釘釘歸入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這都是阿里對於業務聚焦的考量。還有一些變動,則是阿里對邊緣業務的調整和試探,如阿里大文娛瘦身,聚焦優酷、阿里影業等,將UC、阿里音樂、阿里文學等發展不順且面臨巨大沖擊的業務併入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阿里集團CFO武衛兼任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則旨在將戰略投資與財務體系一體化。
統一ToB業務
在這次調整中,阿里多涉及面向未來的業務板塊。釘釘作為阿里針對企業市場的核心產品,進入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釘釘CEO陳航向阿里集團CTO兼雲智慧事業群總裁張建鋒彙報。
這樣的安排,在阿里上次組織升級時就初見端倪。2018年11月,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時,阿里CEO張勇提到,“阿里雲智慧平臺是阿里集團平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端計算的智慧化技術基礎設施”。
2019年3月,張建鋒在闡釋阿里雲定位時表示,雲智慧升級之後,阿里ToB的服務都必須通過阿里雲智慧平臺,包括阿里的金融雲、釘釘以及新零售的核心技術和新產品。
艾媒諮詢分析師李鬆霖認為,“釘釘的產品屬性和電商、文娛等產品不同,它的業務邏輯與雲業務更契合,直接向雲智慧事業群總裁彙報,有利於及時調整和改進產品策略與運營”。
在企業級應用市場,釘釘與企業微信被公認為是彼此最大的競爭對手。根據畢馬威、阿里研究院2019年4月釋出的報告,釘釘在智慧移動辦公領域的活躍使用者數排名第一。企業微信方面2019年初則表示,企業微信覆蓋超過50個行業,新增企業100%,活躍使用者新增120%。
釘釘公關部相關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釘釘是幫助企業完成工作方式數字化變革的平臺。釘釘進入阿里雲智慧事業群,能形成乘數效應,能讓我們為企業更好地提供一體化的基礎服務。”
“可以說,釘釘是阿里面向未來的重點應用,在產業網際網路戰場承擔著渠道的作用,另一個不能放棄的陣地是盒馬代表的新零售,零售是阿里的優勢,新零售是阿里版圖的延續”,比達分析師李錦清說。
這種重視顯而易見,在6月18日的調整中,盒馬是唯一升級為獨立事業群的業務板塊,由侯毅繼續擔任盒馬總裁,直接向張勇彙報。
拆分大文娛
對於大文娛板塊,阿里做的是減法,具體包括重組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由朱順炎擔任總裁,負責UC及旗下移動創新業務、天貓精靈、阿里文學、阿里音樂;任命樊路遠為阿里大文娛事業群總裁,負責優酷、阿里影業、大麥、互動娛樂。此前,阿里大文娛高管調整頻繁。2016年6月-2017年11月,俞永福出任阿里大文娛總裁,之後楊偉東和樊路遠先後擔任阿里大文娛輪值總裁。而張勇此次任命樊路遠為阿里大文娛總裁,被認為是樊路遠“轉正”,有助於對大文娛板塊統一管理。
在調整前,UC、阿里文學、阿里音樂都隸屬於阿里大文娛,這次拆分進入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等於剝離了阿里大文娛近一半的業務。張勇重點解釋了調整目的:充實創新業務的領導力量和組織保障;明確大文娛一號位,聚焦大文娛各業務的緊密融合。
阿里大文娛內部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朱順炎此前就是阿里大文娛創新業務及UC總裁,由UC孵化的印度短視訊社群Vmate也剛剛進入創新業務事業群,所以阿里此次重組創新業務事業群,由朱順炎統一管理也是順理成章。而此次將UC、阿里文學、阿里音樂納入創新業務事業群,主要是根據業務屬性和創新賽道選擇上的一次歸位,“因為UC、文學、音樂業務的未來方向都偏UGC型別,協同互動性更強,而樊路遠擔任阿里大文娛事業群總裁之後,所負責的優酷、阿里影業、大麥、互動娛樂業務,相對來說彼此之間業務緊密度也更強一些”。
站在產品的角度,李鬆霖分析:“從業務性質看,阿里文學和UC,阿里音樂和天貓精靈都有很好的結合點,文學和音樂類產品也都講究版權資源的爭奪。相反,阿里大文娛剩下的優酷、阿里影業、大麥更聚焦於影視娛樂方面,講究自身打造IP的能力,聯動性也更強。”
不過,阿里大文娛和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有一個共同特點:鮮有佔據行業優勢的產品。根據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和Strategy Analytics資料,2019年一季度,天貓精靈的出貨量滑落至中國市場第二。曾經的線上視訊老大優酷也逐漸掉隊,阿里音樂與騰訊音樂集團的使用者和版權差距則是長期事實。在拆分前,阿里大文娛帶來的虧損也屢次被業內人士詬病,2019財年阿里大文娛收入同比增長23%至240.77億元,虧損157.96億元。
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則表示,阿里巴巴這次調整是將組織架構調整和業務調整同步進行的,原本屬於阿里大文娛的阿里音樂和阿里文學在整個阿里大文娛的體系中市場表現相對處於弱勢,而且與阿里大文娛其他板塊的業務並未明顯形成聯動,“可見阿里巴巴此次調整的核心目的是集中優勢資源推動阿里大文娛的發展,同時讓阿里大文娛卸掉一部分負重”。
投資下半場“創新不能依賴阿里集團或阿里大文娛的生態,要從使用者價值出發。業務必須從零開始,不能提到創新就是買”,朱順炎不久前曾這樣表示,但這並不意味著阿里會在戰略投資上做減法。
以阿里大文娛板塊為例,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內容投入依然是阿里大文娛未來戰略的核心。這種內容投入是基於網際網路內容體系的深耕,這是阿里大文娛的優勢,也是文娛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就像同樣是以網際網路起家的奈飛,奈飛的品牌戰略就是內容投入,雖然一開始投入巨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投入的優勢也愈加凸顯。
其實,阿里集團戰略投資部的思路也以“買買買”為核心。阿里對這種打法也十分重視,任命武衛兼任阿里集團戰略投資部負責人。在這次調整中,阿里有兩大業務負責人直接向張勇彙報,戰略投資部就是其中之一。
多業務、開放式的發展思路下,戰略投資成為阿里、騰訊等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默契之選。張勇做出以上調整,是希望實現戰略投資業務與財務體系一體化。
雖然這是阿里今年以來第一次調整組織架構,但卻是BAT中調整架構最頻繁的一家,距離上次升級僅7個月。
李鬆霖認為,“這是因為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今年要卸任,阿里要進行調整以適應後續發展。另外,阿里在很多通過收購投資的業務中,都參與到了運營層面,頻繁的架構和業務調整,有助於這些業務儘快適應阿里整體的發展。騰訊也有很多戰略入股的專案,但進入到核心運營管理的情況較少,因此架構調整沒有那麼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