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除雙師大班直播外 “內容互動”課值得期待
上週,南京創新周Slush Nanjing大會舉行,網易有道CEO周楓在大會上指出:有道某種程度上也是教育科技領域的創業者, 線上教育除大班直播外內容互動類教育產品同樣值得期待。
![]() |
去年行業內的人還在爭論,大班直播課和一對一賽道到底哪個體量更大,哪個能走得遠。到了今年,線上雙師直播大班課程已經成為當下最主流的線上教育形態,特別是在K12學科領域,基本是預設的課程形態。大班雙師直播是之前的大班直播模式的改良,繼承了其以下優點:
1.高質量師資相對容易解決,內容品質高
2.直播形態使得出勤率高
3.經濟模型更優,老師成本相比線下更低
加入雙師後,一定程度上補足了大班課服務精細度方面的短板,進一步提升了使用者口碑。我們認為大班雙師模式未來幾年都將繼續發展壯大。
但大班雙師直播是否會滿足所有的需求麼?答案是不能。
從去年開始,我們看到一種非直播的課程形態逐漸開始流行。因為模式很新還沒有明確的叫法,我暫時稱之為“互動課”。
學齡前兒童是互動課的主要目標群體,目前我國0-6歲兒童超過1億人,內容互動類產品模式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天然的吸附力,孩子能坐得住,學得進去。目前市面上的互動課都是幼兒啟蒙類產品,比如有道數學、有道樂讀閱讀力課程等。
互動課通常以App為承載,以課堂為形式進行教學,一次學習時間在10到30分鐘不等,課程沒有直播的老師,主要依靠豐富的多媒體手段完成教學內容的呈現,內容形式包括錄播視訊、以及包括觸屏、音效和視覺元素在內的遊戲化互動練習、同步運用AI機器自動評分、3D課件演示等。
視訊形態有時會運用真人老師出鏡。為了加強沉浸式場景化,老師往往以直播為場景設計臺詞互動等。另外,課後往往有配套的微信群運營等輔助手段,以提高學生和家長的參與。
互動課產品和直播課、MOOC、學習類App這些模式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和直播課比,互動課吸收了其有一定時長的課程格式,以及更體系化的學習進度安排,每週有計劃有節奏地完成學習內容,使得學習效果得到保證。
但是相比直播課,互動課有機會做得更加精細和高質量,成本更可控。互動課在形式上其實與MOOC很類似,都是預先製作好的內容,同時和MOOC一樣也是多種媒體手段結合完成教學,但是互動課針對孩子的特點讓學習過程更加輕鬆愉快,對家長端在線上的服務溝通更密切,使得使用者粘性更高。
目前學習類App是一個非常大的品類,產品數量眾多,但一直以來都不是創業的好標的,原因是不容易看到盈利。現在看,家長們對產品消費有很明確的傾向,他們希望更系統化地讓孩子習得某個學科或能力,也願意為高品質產品買單。
我想今年互動課有望成為新的學習App的標配,也是現有的學習App升級商業模式的方向。
要做好互動課,除了教學設計外,也需要高質量的視覺與互動設計,技術引擎等,這裡有廣闊的創新空間。細節很多,留待將來討論吧。
對於高品質教育產品使用者付費意願越來越強商業變現鏈條變短
十年前的免費網際網路模式收割了一波使用者和流量的紅利。因為免費,很多原來傳統的行業被顛覆。針對免費,業內有很多有關商業模式的討論,像是三級火箭,第一級,使用者剛需的工具,先做一個免費的工具產品流量池;第二級,生髮出新的更具價值的應用;第三級,最終的盈利手段。
總之之前的網際網路賺錢的模式需要很長時間的繞著彎子走,就是所謂的“羊毛出在豬身上”。伴隨著網際網路紅利的消失,現在創業者再去做一個免費的工具產品,並且有快速增長,正在變得越來越難。“先免費再付費”的創業思路,在這裡就進入了死衚衕。那出路在哪裡?
一條路是做下沉,到有流量紅利的地方去,這個現在有很多的討論。
另外一個就是努力往價值鏈的上游走,做直接付費的產品。我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使用者對好的網際網路產品的付費意願越來越強烈,且客單價在不斷增長。
從行業來看,使用者花錢去購買網際網路產品的行為越來越頻繁。比如你有可能為了聽一首歌去花幾元錢去購買,你受夠了免費產品當中植入的廣告,為了圖個清靜,你可能會成為這個產品的會員。與此同時,花錢訂閱資訊的人越來越多,高品質的內容掀起了知識付費的風口。
有道數學是我們去年4月的一款給3-8歲孩子的數學啟蒙的互動教育產品。今年4月我們推了給孩子的有道數學思維提升計劃課程,這個課程有兩檔選擇,一個全程5個月課程1149價格,還有一個是三個月課程699的價格,結果我們發現70%的使用者都直接購買的是一千多的全程課,可見使用者對付費產品的接受程度。
所以這時的問題是,網際網路產品要回歸更簡單的、直接付費式的商業模式,需要關注和做到什麼?
要學會如何用品質和創新贏得信任。
使用者可能會接受免費不完美產品的“快速迭代”,但對於付費產品就會更挑剔,所以團隊顯然需要更關注產品的內在品質,這可以說是價值鏈的核心。另一方面,產品使用到服務的各個階段都是建立信任的過程。
比如有道數學課程轉化率很高, 很大部分原因是使用者在試用有道數學產品時,基於對產品的瞭解,家長已經對產品產生了相當的信任,他們願意為這樣的產品買單,所以試用環節,以及所有制作物等觸達使用者的節點,都是建立信任的加分項。
網際網路團隊做智慧硬體有優勢前提是先趟過一遍坑
有道從2017年開始做智慧硬體,很多人都說,做硬體是很大的坑。的確如此,智慧硬體的鏈條相比網際網路線上APP 要長很多,一個軟體APP產品要想推出,使用者需求洞察+設計+前端後端技術開發+使用者增長,從想法到正式上線大概兩到三個月。
一個硬體產品, 需求+原型與核心技術驗證+工業設計+軟硬體開發+AI演算法+採購供應+生產管理+銷售渠道+營銷與增長+售後服務+庫存管理,到產品正式上線可能要9到15個月,有的更長。這意味著做硬體其實門檻更高一些。
![]() |
最近有本書叫《大加速》,速度往往決定所有創業公司和專案的生死。週期很長的創業專案耗不起怎麼辦?那麼就“早死早超生”,學會fail fast,make "good enough" 而不是perfect,不要追求完美,先做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簡可驗證產品)驗證需求。
比如正常來說做一款硬體別人需要9個月以上,那創業公司能不能三個月內投放到市場上,然後讓市場檢驗,即便失敗了你還有機會翻盤。
換個角度看,這是速度在產品質量上的另一種表達。
有道從2017年開始推自己的第一款翻譯智慧硬體,有道翻譯蛋,去年推了升級版有道翻譯王。這兩款產品帶給了我們很多做硬體的經驗。也讓我們趟過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坑。第一次做中英日韓離線翻譯,多大的算力才能支撐離線翻譯的準確率,對於一家做網際網路軟體產品的公司我們對這個關鍵的技術方案沒有底,從選晶片到選擇記憶體都是全新的探索,期間嘗試了不同的配置組合,在不同的硬體平臺上進行演算法調優,最終採用了現在的方案。
然而,即使有這麼多坑,我們認為硬體專案依然是非常有吸引力值得嘗試的專案,一方面“坑”意味著進入門檻,是通向藍海的機會,踩過坑的團隊頻寬更大;另一方面,有差異化的硬體議價能力高;第三方面,你有做入口的機會。
網際網路公司做硬體其實具備一些優勢:
![]() |
產品思維使用者導向。所謂使用者導向,就是做硬體要非常明晰使用者的需求在哪裡,要時刻問自己為什麼這東西手機不能做?單獨做一款硬體本質上跟手機去滿足需求區別在哪裡?產品經理要明辨哪些是偽需求。這是產品存在的本質。網際網路公司可能是全社會中最懂使用者的行業。
AI、內容與品牌的優勢。網際網路團隊頭腦中的硬體往往不止於一款硬體,他們會當成容器來看,用來裝AI的演算法,或者有獨特性的內容。比如有道翻譯王除了裝的就是有道翻譯的演算法和語音助手等場景化的內容。有道詞典筆,OCR等AI演算法支援,裝進有道詞典的內容。這使得這些產品,和傳統的純硬體產品更有獨特性和差異化。
網際網路營銷優勢。網際網路團隊擅長線上營銷的玩法、懂電商和社交網路銷售渠道。這是小米等網際網路手機品牌崛起的基礎,通過與使用者多元的互動,網際網路團隊可以快速完成銷售規模的建立和品牌的建設。
服務化提升滿意度和使用者終身價值。傳統硬體購買交易完成時往往就是廠商和使用者關係的結束,而對於智慧硬體在購買交易完成時這個關係才剛剛開始,網際網路團隊通過網路內容以及OTA 軟體更新持續服務使用者,可以實現更好的滿意度,以及挖掘進一步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