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梯子 之 衛哲3+1梯子
Tips:這篇文章提到「3+1思考法」內容非原創
原文連結: ofollow,noindex">http://iamsujie.com/8000/8018/ (推薦看完本文後再閱讀原文)
這是一篇2011年蘇傑分享同事寫的文章《【8018】衛哲的3+1思考法:測量專案“靠譜程度”》,但是即使是放到今天,文章內的內容依舊適用,週一看完之後,愈發感慨說的有道理。
我將文中的提到的思考法和最近我關於思考的梯子的想法融合在了這篇文章中。
什麼是思考的梯子?
我們都知道,看待問題,不能只看表面, 需要由淺入深,深入思考後才能發現本質。
但是當處於表象的時候,中間的這段路怎麼走,才能更快下沉到本質呢?
答案是——You need 一個梯子

image.png
這個梯子就是能幫助你從表現到本質的方法論,思考工具。
這樣當你拿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些「梯子」,順利的「下」到本質,而不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同時也能思考的更深更廣。
思考的梯子+Y型理論
很多產品經理都聽過蘇傑的「Y型理論」
-
Y型的「左上角1」是使用者的需求
-
Y型的「中間交叉點2」是產品需求
-
Y型的「右上角3」是產品功能

image.png
做產品的過程,其實就是
將「使用者需求」經過思考和篩選後轉化為「產品需求」;
再協調資源,排列優先順序,將「產品需求」逐步轉化為「產品功能」推動上線的過程
讓正確的事情持續發生
這是產品經理難能可貴的能力。
而Y型理論中的最下點,蘇傑認為是「馬斯諾需求」,我個人更願意理解為「各種用以分析的工具」,這裡不展開,我們不去關注這部分的話,實際「Y」可以看成「V」
「使用者需求」到「產品需求」的這一層(就是V的左側)實際是最難的!
就是你不能瞎YY需求,自己憑空生造需求,要聽使用者怎麼說,瞭解市場有什麼樣的需求,但是同時又要避免「霍桑效應」,需要挖掘到使用者的本質需求,這些本質需求才是真正的「產品需求」
這其實就是一個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怎麼實現?
答案還是——You need 一個梯子

image.png
從「使用者需求」到「產品需求」
最常使用到的梯子就是「5W」(對需求追問5個為什麼),不斷的去詢問為什麼,刨根問底的問下去,你總能得到一些開頭沒想到的東西(不是本文重點,不展開)

image
但是梯子嘛,是可以更換的,不同的梯子有不同的適用場景和範圍的
在工作中,我們就是不斷的摸索總結,找到合適的梯子後,存在自己的「梯子倉庫」中
下次遇到問題,再拿這個梯子試試看好不好使,不好使的時候,再造/找其他的梯子
這種方式,能有效的解決面對需求各種大腦空白,無從下手的問題

image.png
本文的重點想說的就是最近剛學到的梯子—— 「衛哲3+1」梯子 ,我叫它「廢話核彈」梯子:)
一起來認識下。
思考的梯子之「衛哲3+1」梯子
衛哲3+1思考法,我自己整理後,把他稱為「廢話核彈」梯子:)
這個思考法的核心就是問3個需求相關的問題和1個數據相關的問題,問完之後,確實能更深入的思考使用者的需求,發現此前遺漏的內容。
不賣關子了
衛哲3+1梯子,原文是這麼說的
3:
需求是從哪裡來的?目標客戶是誰?
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需求?這個需求緊迫嗎?
他們的痛是什麼?場景是什麼?(用產品之前/之後)
+1:
解決之後在網站資料上會有什麼表現?
實踐中我發現不好記,所以改為了 2F+2H+2H+D 的簡介,而 FHHD 和拼音「廢話核彈」很像,我自己就稱他為「廢話核彈」梯子了
-
2F
-
From 場景?
-
需求是從哪裡來的?不要瞎編,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需求肯定是有場景的,場景是什麼?
-
從場景出發,才能真實的理解需求的本質,後續做出來的「產品功能」才能不脫離實際使用場景
-
-
For 人?
-
為了誰?需求也是有物件的,這個需求的目標人群是誰?誰需要這個需求,不要瞎編需求啊同志:)
-
要有目標客戶,確實做出來的「產品功能」使用的人群是誰,通過這個思考能過濾大部分瞎YY的需求
-
-
-
2How
-
How 多少人?
-
有多少人有這個需求?
-
瞭解需求的價值,實現後多少人會使用
-
-
How 多緊急?
-
目標客戶對這個需求有多緊迫?
-
越緊迫的需求,可能越需要優先被滿足。如果需求對目標使用者而言並沒有任何的迫切感,興許這個需求是可以先放一放的
-
-
-
2How
-
How 有多痛?
-
這個需求滿足的是目標客戶的什麼痛點?
-
越痛的需求,目標使用者越會願意掏錢購買。(注意緊迫和痛不是同一個意思,例如我住院了,醫生說清淡飲食是最好的,清淡飲食成為了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但是解決後,吃了這一餐清單飲食的午飯,我並沒有覺得一下子得到了很大的滿足,沒有很痛)
-
-
How 有什麼改變?
-
產品功能出現之前和出現之後,客戶的行為有哪些改變?
-
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通過理解場景後,去思考如果你做出了產品,使用者在使用你產品前後行為的改變,也是能看出這個需求到底有多重要。(例如 在地圖APP出現之前,我出門需要帶紙質的地圖,每走一段路都需要再開啟地圖檢視。有了地圖APP後,我的行為變得異常簡單,只需要跟著導航走即可)
-
-
-
1Data/KPI
-
Data 資料改變?
-
資料發生了哪些改變?
-
我們和客戶看重的資料不同,需要根據業務指標,定出認為重要的資料,思考滿足需求後帶來的資料變化
-
對使用者而言,使用了「產品功能」後,會給核心資料帶來哪些改變
-
對我們而言,推出了「產品功能」後,會給業務資料帶來哪些變化
-
-
-
衛哲3+1思考法 = 2F+2H+2H+1D
簡寫 FHHD = 廢話核彈, 少BB,少瞎想,少廢話,多思考,多深入,能更快的找到本質需求,去偽求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