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態度| 政治、隱私與內部衝突 FB如何走入困境
[ 摘要 ]曾經看似完美無瑕的組合也變得脆弱不堪,扎克伯格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公開批評桑德伯格在某些事務上處理不當,置公司於被動,桑德伯格一度擔心自己的職位不保。
騰訊 紀振宇 11月22日發自矽谷
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本質上並不是同一類人。
前者年少成名,是哈佛校園內從不循規蹈矩的計算機奇才,奉行“快速行動,打破一切”,後者走的是一條更為傳統的精英路線,在華府有著深厚的人脈資源,精於政治圈的一套話語體系和行事規則。
如果同在哈佛校園內,這兩個人或許誰也看不上誰,但這樣的組合搭配,卻讓早期的Facebook實現了騰飛:年輕的扎克伯格負責產品、技術和一切與增長有關的事務,而涉及到政府事務、公共關係,則全權交給年長十多歲、有著更為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的桑德伯格負責,畢竟這是扎克伯格並不熟悉也不熱衷的領域。
然而,當全球超過22億人每個月活躍在這一平臺上時,事情開始起了變化。Facebook奉行的平臺保持中立、開放的原則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2015年,當時參與競選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在其Facebook頁面上釋出了一則呼籲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的極右翼宣告,儘管這一宣告遭遇到廣泛譴責,但同時也獲得了1萬5千次轉發。
扎克伯格感到震驚,他詢問桑德伯格和其他高管,特朗普的言論是否違反了Facebook的相關政策,是否需要進行干預。
桑德伯格將這一問題交由負責全球公共政策的副手解答,最終的結論是,並不違反Facebook的政策,並且最好不要高調處理,免得趟妨礙言論自由這攤渾水。
更大的危機在逐步醞釀。2016年,公司內部已經開始發現俄羅斯方面通過平臺干預美國總統大選的蛛絲馬跡,但這一發現卻卡在負責安全的主管處遲遲未上報,最終Facebook捲入了美國的黨派之爭,共和黨人威脅說,如果Facebook將俄羅斯干預總統大選一事擴大化,將指責Facebook和民主黨串通一氣。
為了維護已掌握國會參眾兩院多數席位的共和黨的關係,Facebook決定在一份公開安全報告中,對俄羅斯事件隻字不提。
在這一切發生的同時,公司創始人扎克伯格卻在進行全美範圍的“巡演”,作為增強與Facebook使用者群體和社群更為緊密聯絡的一種示好。
2018年初,隨著劍橋分析公司利用Facebook使用者資料進行精準政治廣告投放達到影響選民行為的事件曝光,Facebook危機徹底爆發,這家社交巨頭被指責保護使用者隱私資料不力,扎克伯格開始了“道歉”之旅,但與此同時,使用者對這一平臺逐步喪失信任,這一趨勢已經在Facebook的業績上顯現,第二季度財報中,Facebook自2015年來首次出現季度營業收入不及預期,此外,使用者增長、廣告收入增長等關鍵指標也都低於市場預期。
在Facebook內部,裂痕也開始出現。
由於不滿公司對待使用者資料隱私的態度,Facebook花190億美元重金收購的即時通訊工具Whatsapp的兩位創始人先後離職,迫於Facebook方面變現的壓力,Instagram創始人出走,曾被扎克伯格寄予厚望的VR平臺Oculus創始人也一一離開。
曾經看似完美無瑕的組合也變得脆弱不堪,扎克伯格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公開批評桑德伯格在某些事務上處理不當,置公司於被動,桑德伯格一度擔心自己的職位不保。
Facebook的公司使命:“讓世界變得更開放和連線”,在遇到具體的現實問題時,顯得空泛無力,在平臺上已經擁有20多億使用者時,Facebook已經是將這個世界連線在一起的開放平臺,但接下來呢?還有太多需要回答的問題。
Facebook無法逃避作為一個公眾平臺所應承擔的責任,但在界定哪些言論不應該在平臺上被廣泛傳播時,卻無法劃上一條清晰的界限。也許在10年前,當問起扎克伯格,好的社交平臺應該是什麼樣?他能夠做出回答,但如今,面對這樣的問題,他或許已經無法做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