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溢價60%購入紅帽,華爾街不買賬?
340億美元重金押上混合雲前路幾何?羅睿蘭迴應此次收購她不打算辭職。
▲IBM公司董事長羅睿蘭
作者 | 樑辰
編輯 | 劉曉陽 陳詩怡
61歲的羅睿蘭(Virginia Rometty)決定仍然堅守在IBM的CEO崗位上。這是在宣佈了迄今為止IBM最大規模的收購計劃之後,她表示收購不應被解讀為她準備辭去CEO,“我還很年輕,我哪也不去”。
北京時間10月29日,IBM宣佈正在投入約340億美元收購開源軟體供應商Red Hat(以下簡稱“紅帽”)。這筆交易將幫助羅睿蘭重振這個曾經科技巨頭在雲端計算業務上的拓展。羅睿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客戶希望與多個雲服務商合作,“這是一個轉折點”。
受此訊息影響,北京時間9:30分美股開盤紅帽公司大漲48%。不過,IBM開盤卻暴跌,跌幅一度接近5%。
企業需要將業務應用轉移到混合雲,獲取更多的資料並優化從供應鏈到銷售的每個業務環節。羅睿蘭稱,收購將使IBM成為全球第一的混合雲提供商。IDC報告顯示,這一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0%,超過軟體市場15個百分比。可見的雲端計算領域玩家都有相應佈局。
不過,IBM目前最大的危機卻也來自於雲端計算所在的“戰略要務集團”,該集團還包括資料分析以及多個增長迅速的業務。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這一業務集團營收為93億美元,佔總營收的49.6%,而三個月前,IBM曾宣佈該業務總營收首次超過總營收的一半。
有行業人士告訴記者,IBM最近幾年總在戰略畫餅,自身發展頗受阻礙。事實上,雲端計算等業務早早就被定義為關鍵能力,但到現在仍沒有看到IBM拿出與之相對應的獨特競爭力和突出的解決方案。
▾
公司史上最大交易溢價63%
根據雙方釋出的聯合宣告,以每股190美元的價格,IBM將支付現金購買紅帽所有股票,IBM稱這將是其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截至第三季度末,IBM持有147億美元的現金。
交易宣佈前一個交易日,紅帽股票收盤價為116.68美元。也就是說,IBM支付的溢價異常大,收購價高出紅帽股價的63%,因為交易包括債務。收購完成後,紅帽將被歸入IBM混合雲部門,該公司CEO Jim Whitehurst將加入IBM高階管理層,並直接向羅睿蘭彙報工作。
紅帽成立於1993年,是開源軟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其提供的紅帽企業Linux通常用於公司資料中心伺服器上。紅帽於上一次網際網路泡沫頂峰時上市。截至2月28日的財年營收為29.2億美元,同比增長21%。在2016年初,該公司計劃5年時間營收達50億美元。
Jim Whitehurst在接受採訪時表示,IBM將幫助紅帽加速業務發展。
對IBM來說,紅帽的Linux等軟體資產將增加其向企業軟體開發商銷售產品的機會,而這些開發者正在亞馬遜、微軟等雲平臺和內部資料中心上構建複雜應用。IBM混合雲高階副總裁Arvind Krishna表示,IBM將優先考慮使用紅帽技術,並支援開源技術,無論它在何處執行。
為此,IBM承諾,紅帽將成為一個獨特的部門,保持開源開發傳統和承諾的獨立性和中立性,當前的產品組合和市場戰略以及獨特的開發文化。紅帽將繼續由Jim Whitehurst和Red Hat現任管理團隊領導。
IBM自成立以來,幾乎一直通過收購擴充套件版圖,這些收購或為IBM帶來新業務,或強化現有業務,甚至對戰略產生影響。僅2000年以來,維基百科收錄的收購案就達165個,其中影響程序的收購物件包括:2002年的普華永道諮詢公司、2013年的網路託管服務商SoftLayer,以及2015年的醫學公司Merge Healthcare和天氣公司。
▾
IBM急需脫困,雲轉型戰略不斷搖擺
2012年,羅睿蘭上任之後就面臨巨大的業績挑戰。過去近六年時間裡,IBM曾連續23個季度同比營收下滑。2017年第四季度,公司營收終於止住跌勢,並在隨後的兩個季度中實現了增長。然而,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給IBM潑了盆冷水,季度營收同比下降2.1%。
該公司首席財務官James Kavanaugh解釋稱,收入下降的原因是該公司一年前推出的新版大型計算機銷售強勁,“我們遇到了逆風,並且我們知道這將影響下半年”。然而,硬體銷售的強勢一直是制約IBM完成轉型的原因之一。
過去幾年中,羅睿蘭數次提出新的轉型策略,但最終結局是被另一個戰略所取代。
她將上任後的第一年,2013年描述為轉型之年。她曾在股東年度公開信中稱,公司將重點轉向幫助企業挖掘資料、挺入雲端、加大與客戶的線上溝通。但她無法放棄IBM高階硬體業務,雖然當時這部分業務稅前虧損,但掌握著足夠重要的客戶,所以羅睿蘭只得承諾“復興”。
2015年的年度投資者大會上,IBM又宣佈了一個新的概念“戰略緊迫性”業務,包括雲端計算、分析、移動技術等,並決定向其轉移40億美元開支。IBM希望這些舉措可以使得這些業務帶動相關營收在2018年達到400億美元。
2016年,羅睿蘭正式對外公佈公司進入歷史第四次轉型,成為一家認知解決方案雲平臺公司,沃森成為這場轉型的重要產品。羅睿蘭甚至對外放話,“未來五年,我們所作的每一個決策,無論個人,或是專業機構,都將受到Watson的協助。”
然而,僅過了一年,矽谷風投企業Social Capital創始人Chamath Palihapitiya直接在公開場合炮轟IBM在人工智慧上毫無優勢,“我就說白了吧,沃森就是個笑話”。在這之後,巴菲特公開表示,買入IBM的股票就是個錯誤,並且開始大規模減持。
事實上,IBM將Watson放在戰略核心並非創新戰略理念,有業內人士表示,以大資料為主體的分析已經成為產業標配,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商業智慧。單獨提出來更像是一種市場營銷的策略。
不僅如此,2016年,IBM曾經決定將“SoftLayer”的品牌名更換為“Bluemix”,但一年後,該公司又宣佈將“Bluemix”變為“IBM Cloud”,並將所有云端開發的產品收歸該品牌旗下。
▾
起步並不晚,但買買買或損於內耗
事實上,IBM往往很早就能洞察到產業的趨向。2008年,該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戰略,就已經意識到了未來社會將是一個數據化的社會,而資料積累後面臨的問題就是從資料中獲取價值,也就是分析能力。但由於執行力和商業理念的失誤,往往最終錯過機會。
面對雲端計算的興起,IBM的起步並不算晚。2008年前後,IBM就著手推動私有云。但在早年間,使用雲端計算的公司並不是IBM所擅長的大公司,而是對降低IT成本有強需求的中小企業和創業公司,亞馬遜AWS等公司的出現彌補了市場的需求,並開始搶奪IBM的市場。
發現市場風向後,IBM開始大手筆收購,除了收購SoftLayer之外,後陸續收購了資料庫公司Cloudant、雲服務解決方案商Bluewolf、私有云託管服務商Blue Box,以及多家雲端計算相關公司,2017年更是收購了Verizon的雲端計算和主機託管業務。
然而,IBM的雲業務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第三方機構Gartner資料顯示,在全球雲基礎設施市場,亞馬遜AWS份額為51.8%,IBM僅為1.9%,且落後於微軟、Alphabet旗下谷歌和阿里巴巴。
對於雲業務的困境,外界看來是,其至今IBM也沒有想清楚什麼來自新業務,什麼同樣是舊業務。Barclays PLC分析師Mark Moskowitz曾對媒體表示,雲業務財務資料表明IBM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這些還不足以抵消IBM在硬體,軟體和服務業務的下滑。
從內部來看,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內部並沒有對雲端計算形成合力。收購的盲目性,以及收購後沒有相應的策略整合資源。
版權宣告
本文由獨角鯨科技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