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底線的悲情營銷比“醜蘋果”更醜陋
虛假悲情營銷透支了公眾的愛心。
近日,一則名為《痛心!四川大涼山眼看大雪封山,50萬斤脆甜醜蘋果搶收不及,求你幫老人孩子渡過這個難關!》的帖子熱傳。該帖還濃墨重彩地渲染一名五年級的小女孩家裡有3萬斤蘋果待售,賣不出去的話,她就要輟學打工。
涼山鹽源縣政府之後做了緊急闢謠,稱今年未出現蘋果滯銷,總體銷售情況良好。商家在網上7斤蘋果賣49.9元,1斤蘋果相當於賣到7塊左右,而鹽源蘋果的批發價通常每斤2塊多。煽情網文背後是廣州某公司為了盈利大打悲情牌。
電商崛起加上“公益社交化”,使得當下網路成了“悲情營銷”重災區。朋友圈裡,經常能看到“果農心急如焚”、“欲哭無淚”、“幫幫我們”之類的宣傳廣告,之前還出了個“滯銷大爺”的經典圖,背景被切換成各種農產品,以至於網友們感嘆,滯銷的農產品太多,大爺不夠用了。
短短几年時間,農產品“悲情營銷”從滿滿正能量的網路公益變成了“滯銷大爺”式的無厘頭,讓人嘆息。這類悲情牌不僅毒化了網際網路電商應有的誠信環境,也透支了公眾的愛心。
“醜蘋果”式的悲情營銷,惡劣程度不遜於“摳腳大漢冒充美女買茶葉”之類的詐騙。從法律角度看,這樣的虛假宣傳內容已違反《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相關部門不妨及時出擊,追究其法律責任。
還應看到,有些電商靠編故事賺得盆滿鉢滿,卻完全罔顧涉事地方的扶貧工作成就,也不顧當地群眾的情感。到頭來,這樣打“悲情牌”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還會對欠發達地區的整體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所以,相對於“醜蘋果”,無底線的悲情營銷才是真正的醜陋,這類行為也不應該被容忍和姑息。
徐明軒(法律工作者)